平讲平说2658期:方正而不死板,圆融而不圆滑,小神童七岁赋棋,《菜根谭》妙语解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658期#

一提到脱口秀的王建国,大家就会想到谐音梗,其实利用语言的一音多字、一字多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进行歧义的引申,这是一种常见的幽默方式。按照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做出很多谐音梗和歧义梗,比如说王建国是三次亚军,所以请他做三亚形象代言人,这就属于典型的歧义梗。在春晚小品上面,有一个令大家捧腹大笑的歧义梗,就是把“暗送秋波”解释成秋天的菠菜。

实际上这个“秋波”指的是秋天的水波,在古典文学当中,会把眉毛形容为“春山”,会把眼睛形容为“秋水”,这样的修辞手法我们可以在《西厢记》里边找到。把眼睛形容为秋水的比喻方法兴盛于唐代,大才子李贺在给宰相杜黄裳的儿子作诗的时候曾经写过一个名句,这一句是这样的,“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仁剪秋水。”“眼如秋水”或“眼如秋波”的出处应该就在这里。另外有一个大诗人也用过这个比喻,这位大诗人就是贺知章,他曾经盛赞李白为“天上谪仙”,李白以“谪仙”之号名扬天下。贺知章还称赞过另外一个人,此人名叫李泌,李泌见到贺知章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贺大诗人对这小孩的评价就是“此稚子目如秋水,必拜卿相”。

这位李泌可不一般,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神童,被唐玄宗赏识和发现,先后辅导过唐肃宗、唐代宗、唐德宗,做过皇帝老师,做过宰相,在平定安史之乱,应对吐蕃入侵,稳定大唐局势,以及解决皇家内部纠纷过程中,他都有奇谋妙策。在历史上有人把李泌和张良、诸葛亮并称,我们经常提到的《龙文鞭影》里边也谈到过李泌,这一句是“邺仙秋水,宣胜春风。”李泌被封为邺侯,他又喜好神仙之术,所以被后人称为“邺仙”。前面说了大诗人贺知章称赞他“眼如秋水”,所以李泌的典故就是“邺仙秋水”。

在《三字经》里边我们能看到另一段有关李泌的故事,就是“七岁赋棋”。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公元728年,也就是大唐开元16年,唐玄宗召见了七岁的神童李泌。李泌到达的时候,唐玄宗正和燕国公张说下棋,当时在众人面前为了测试李泌的才华,唐玄宗就出了一道题,以“方、圆、动、静”四字为题作赋。当时才华横溢的大文学家张说还给李泌做了一个示范,他是这么说的,“方如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这四句说得很妙,在场所有的人都十分赞叹。随后小神童李泌也说了四句,他说的是“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很明显,他这四句的境界格局比张说的还要高,当时在场的唐玄宗还有满朝文武大臣对李泌的才华都大为吃惊,于是就留下了小神童“七岁赋棋”的典故。

大家注意,七岁的小神童说的这几句话确实是境界很高,耐人寻味的。他说“方若行义,圆若用智”,这里所说的“行义”指的就是尽责任做该做的事情,行道义、仁义之事,做这样的事情就要方正规范,有规则、有底线、有边界,这里的“方”就是方正规范的意思;而“圆若用智”讲的是另一层意思,“圆”指的是圆融变通,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时候,不光要有方正规范,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能够权衡判断,懂得圆融变通,运用头脑和智慧去推动事情的发展与落实,这就叫“圆若用智”。

方圆并用一直是中华文化所强调的智慧法则。所以在讲到中华文化特征的时候,我们曾以筷子为例强调过,筷子一头是方的,一头是圆的,这就是方圆并用、方圆结合。如果都是圆的,这筷子要来回乱滚;如果都是方的,夹豆芽、粉丝、米线就夹不住,这叫做“无方不利,无圆不成,方圆结合,成人成事。”那进一步的问题又来了,方和圆应该怎么结合呢?

关于这个问题,《菜根谭》有一句经典名言,原文是这样的,“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这个讲的是处事之道,在太平盛世,要坚持方正规范,有规则、有底线,不破边界、不踩红线;但是逢到乱世了就要懂得圆融变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所处的时代是由盛转衰的动荡时代,那就应该把规则和变通结合起来使用。

以上讲的是处世之道,另外《菜根谭》还谈到了待人之道,原文是这样说的,“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这种方圆并用、宽严互存的方法,确实是智慧的妙处。

好了,今天内容我们就讲到这儿,平讲平说,咱们明天接着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