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妙在何处?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被誉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诗人闻一多给它最高的赞美:“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张若虚(约670-730年),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张若虚文词俊秀,一生诗作大多散佚,《全唐诗》仅存其两首,一是代表作《春江花月夜》,另一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唐代〕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第一部分:描写春江美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第二部分:描写江月感慨)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第三部分:游子思妇离愁)
《春江花月夜》为陈隋乐府旧题,全诗比较长,一共36句,每4句为一韵。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将春、江、花、月、夜5种事物神奇结合,描绘出了一幅幽美旷邈、清丽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妙不可言!
不仅如此,《春江花月夜》的奇妙还在于整首诗的壮阔胸襟及人生哲理,将诗上升到了一个非凡的高度,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及富于哲理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这是我认为最妙的地方!
01:意境之妙:空明旷邈、清丽开宕
《春江花月夜》成于唐代,红于明代,最初作为旧乐府旧题诗收录于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府集》中。而《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堂堂》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因此《春江花月夜》被误会是秾丽艳作,而很少人问津。
直到明朝中期,无数明代诗人学者,开始盛赞《春江花月夜》,这首唐诗历经数百年冷遇后迎来属于它的“春天”,明代文学家钟惺:
“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到了清代,文学家王闿运说:“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孤篇横绝”是极高盛誉,但并不是说它是唐代最好的诗,那样李白、杜甫就不望愿意了,王闿运言外之意是说张若虚传世之作极少仅两首。
《春江花月夜》一共36句,每4句为一韵。因为诗长,大多数人都背不全,最熟的也就“问月”部分,我们一起看看它奇妙的意境—
春江潮水浩浩荡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来了,仿佛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月光照耀着春江水,并随波荡漾了千万里,春水处处沐浴着皎洁的月华。
江水曲折,绕着花草缤纷的原野流淌,那被月光照耀着的开满鲜花的树林,像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霜飞也无从察觉了,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在一起,难以看分明。
此时,水天一色,没有一点尘埃,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这不禁要问:江边上,人们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月亮的?月亮又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到人们的?
毕竟,人生一代代承续着、无穷无尽,但江上的月亮却一年年地总相似。那么江月究竟在等待着谁呢?这无从知道,唯见江水在不断奔流着。
离家的游子像白云一样飘泊去离,只剩下闺中思妇在离别中不胜哀愁。今晚谁家的游子坐着船儿在漂荡?哪里的思妇又在明月楼上相思呢?
高楼之上,月光如水,照着思妇的梳妆台;这月光如同离愁别绪一样,照着思妇的门帘而不肯离去,照着思妇的捣衣砧而难以拂去。
鸿雁不停传书,却抹不去那磨人的相思;月光照着水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昨夜梦见花落闲潭,春天已然过半,自己却还不能归家。此时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江月也要西落了。
斜月慢慢沉入海雾之中,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啊。今晚不知道有几人能够趁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在了江边的树林之上。
总之,《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夜5种事物展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之境,通篇描写细腻、清丽开宕,且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隽永,洗净六朝宫体庸脂腻粉,极具审美价值。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张若虚是一个深情而淡远的诗人,他的感情仿佛被月光、被时间洗刷过一样,温柔纯净。他创造的绵远悠长、深沉、寥廓、宁静的意境,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春江花月夜》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的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诗那般的枯燥乏味,更不像抒写儿女情长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景物融于一体,创造出了幽美、自然及诱人的动人意境图。
02:哲理之妙:人生哲理、宇宙意识
《春江花月夜》的“问月”部分充满了人生哲理、世事无常的感慨,有点像千古词帝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之慨。但张若虚不同,他是哀而不伤。
张若虚的“问月”,向我们抛出了一个宇宙间的终极问题:人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见月亮的?月亮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见人的?如同问:人是何时存在的?宇宙是何时存在的?
这就像“天问”,难有答案。月亮亘古不变地照耀着,我们很难知道它到底在等待着谁,只能看着江水默默远去。张若虚以绵远悠长方式作答,好似报以“渊默的微笑”,妙哉!
人世不断变代,但月亮、山川、河流等自然不会变化,它们只是默默地看着人间变化,这就有了一种人生易逝,世事无常之感,但个体短暂渺小的生命是永远无法与永恒旷邈的宇宙相抗衡的。
诚然,相对于旷邈而亘古的宇宙而言,人生渺小而短暂,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弱水一瓢,人活一世也就一刹那的短暂。但即更人生如此,也要享受世间的美好,你看那春江花月夜多美呀。
这里,张若虚哀而不伤,反而有了一种积极乐观的时空观与生命观,这在1000多年前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看到了一种感动的青春的觉醒,看到了人类最初的宇宙意识与生命意识。
因此,张若虚积极、乐观、澄明的人生观里,还有一种非凡迥绝的宇宙意识,并不局限于小格局、小情怀,让人眼界大开,叹为观止!
03:结构之妙:对比妙用、转场自然
《春江花月夜》属乐府旧题诗,全诗一共36句,读起来难,背起来更难,其实当我们认真梳理它的结构,背诵起来也就迎刃而解了。
1、开篇壮丽,勾勒春江月夜图
诗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春江美景,第二部分写江月感慨,第三部分写游子思妇离愁别绪。诗开篇便勾勒出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浩瀚无垠,似与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景象壮观!
接下来写“明月与潮水”活泼的生命,月光无处不在,再写曲江、花草、流霜等,笔触细腻,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境界。诗人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再由地面到天空,凝聚到一轮孤月之上。
2、中间感慨,引发人生哲理。
由孤月诗人引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一宇宙间终极问题的遐思冥想,接下来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引发出个体生命与亘古自然的强烈对比。
诗人以时间上的永恒与短暂、时空上的浩渺与渺小,形成自然与人的强烈对比。这不是哀伤、消极,而是乐观、积极。正因人间世事无常,才更要享受世间美好,看透世事无常。
3、后部离愁,引发男女相思
诗人再由大自然之景、人生之慨,转到了人生图像,由此引出后部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用月来烘托思妇的相思之情,游子同样也思归,连做梦都想着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
诗的结尾,绵远动人,不知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归自己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江边的树林。诗人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思念之情,情韵袅娜地展现出了回味不尽的绵邈。
诗人不管是从景物描写到情感抒发,描写由近及远,由远及近,从地面到天空,从天空到地面,从时空到人生,从人生到离愁等,各个事物之间的转场,无不丝滑、自然,最后回到月的主题,结构无不称妙!
写在最后:
《春江花月夜》还有很多绝妙的地方,如各种景物的描写,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林、花林、飞霜、扁舟、高楼、镜台等,繁而不乱;还有各种语音及韵律的变化描写等,将景、情、理、声完美呈现。
关于各种景物,清代王尧衢说:
至于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4见,“江”字12见,“花”字只2见,“月”字15见,“夜”亦只2见。
于“江”则用海、潮、波、流、汀、沙、浦、潭 、潇湘、碣石等以为陪,于“月”则用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等以为映。
张若虚一诗写了如此多的景物,并将之神奇地展现在一幅壮美的春江花月夜的绝美画面中,实在让人佩服。《春江花月夜》被誉“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以及“孤篇盖全唐”,的确实至名归!
您怎么认为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