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大脑,你需要简单有趣的挑战

▍让我自由地从基本物理原则出发思考问题,而不必去迎合那些所谓的“世俗智慧”。——拉里·佩奇

说到教育,人们总是会认为国内的教育有非常大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是国际性的。

大家都知道,欧洲的教育根源于罗马的知识传统。罗马人非常务实,他们重视的是可以用于法律或政治中的技能,对自然世界的研究则不那么重视——他们认为这项研究虽然有趣,但没有什么实际用处。

因此在那个时代,对新科学的追求一度停滞。

直到罗马政治机器失败后,人们意识到了教育的作用:从5世纪到8世纪,教会学校开始复苏。

欧洲的教育主要是:三学科trivium和四艺quadrivium。其中三科学包括语法、逻辑、修辞这样的表达类的传统文科教育,而四艺则包括算数、几何、天文、音乐这一类“无用”的知识——要知道数学诞生之初是为了宗教服务的。

由于基督教教育传承了罗马教育的务实倾向,三学科比四艺更有用,人们对“四艺”教育就越来越浅。

工业大革命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专业程度极高,学校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也愈加细化,而工业社会的大规模推进也让学校教育逐渐倾向于更深入的专业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给人类的工业化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然后,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

我们逐渐看到一些弊端,并且开始反思。

我们都知道,教育应该是一种激发,应该是点燃而不是灌输:帮助孩子们认识他们自己的独特和不同,让他们可以发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鼓励孩子们发展21世纪所需要的必备技能。

但是现实情况如何呢?我们经常听到的反而是学校教育如何脱离社会现实,如何用应试毁掉了学习新东西的乐趣,或者是学生毕业之后却发现没有学到真正可以让他成功立足社会的任何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

这是很让人困扰的一件事情。

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以及对改变教育现状的渴望,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实践正在努力优化教育体系。

而且,技术正在高速而持续地发展,它也让学校和整个教育系统的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和挑战。

那么我们所向往的教育系统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已经跨出了一小步。

其实任何关于教育的改变都是非常微妙的,问题并不会因为其中某一个独立的因素的改变而得到解决,教育也并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方式。

人们总是倾向于认为如果一个做法在一个地方得到证实之后必然也会在另一个地方成功,可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必须因地制宜。

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必须是适应某一个地方的,跟这个地方的环境、人们的需求等都是相关的。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还是需要一些普遍的知识。

我们希望可以跟大家探讨这个问题,让大家能看到全貌,理解其中的复杂因素,一起思考解决方案。

我们会列出一些角度,分析一些案例。

比如:

教育过程需要更贴近于人类的天性,并且适合我们的需要和当前的认知层度。它需要是帮助学习者发展他们的元学习能力、自我觉察、自主决策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我们需要对个体差异保持觉察,这可以为个性化学习路径提供必要的依据。

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大脑有越来越多的信息要处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数据能带来关键优势。但是,如何实现呢?

等等。

我们都知道,大脑其实是喜欢跨越障碍、迎接挑战的,比起被动地接受,他在面对挑战的时候才会真正活跃起来——当然,这个挑战必须是有意思的,是人们需要的,或者是简单有趣的。

好奇心和学习其实是我们的本性,只要它让我们面临适当的挑战,而这个挑战又很有意思,这样,我们的大脑才会被真正激活,我们会变得非常活跃——与此同时,学习才会变得有意思。

在现代教育中,其实我们依然相信,教师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技术的力量也不应该被低估,只要正确使用它,就真的可以给学习带来巨大的推动,和支持。

现代教育是个性的、有趣的、协作的、相关的、多元的、科技的和开放的,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趋势日新月异,我们希望可以捕捉一些趋势和案例,结合真实的情况来做具体的分析,并且不断探索这奇妙的学习之旅。

是的,很多的时候,这是一种自我教育——在这个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时代,难道,这不是最大的刚需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