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而为百世师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度己与度人,其实一体。
【每日一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经·微妙玄通》
选自:中学课本上的《武训兴学》(台湾岛南一版《国语课本》第九课)
莫叹苦,莫愁贫。有志竟成语非假,铁杵磨成绣花针。古今多少奇男子,谁似山东堂邑姓武人!武先生,单名叫做训。兄弟都早死,父母又不存。饥寒交迫难度日,沿门托钵受苦辛。
武先生,做乞丐,有深心。他见邑人知识浅,少年失学是原因。长恨自己力薄家又贫,哪有金钱办学校,教育清寒子弟们!
武先生,一边去乞食,一边自沉吟:将来若要办学校,先得积蓄基本金。从此乞食更努力,遭人侮辱尽容忍。每日只费钱两枚,买个馒头囫囵吞。忍辛耐苦二三载,果然积下六千文。
堂邑有个富家翁,丰衣足食冠四邻。武先生,走到富翁家,跪在门前不起身。富翁当他是疯子,门外哀求如不闻。武先生,跪了六日并六夜,富翁才来问原因。武先生,貌温顺,语诚恳:“小人有钱六千文,想托贵人谋子金。贵人心肠善,定肯助孤贫。”富翁口答应,心自惊,乞丐竟然能储蓄,节俭精神莫与伦。
富翁既允准,武训喜万分。只要积满一千文,立刻送进富翁门。十多年,一转瞬。本金生利息,利息做本金,总数达到几万文。
武先生,创学校,不稍停。租借古庙几间屋,粉刷门墙气象新。学生招集贫家子,教师聘请宿学人。有人见他是乞丐,存心推托不愿任。武先生,跪在地上不起身,使他不得不应允。
开学日,更殷勤。备酒菜,宴嘉宾。教师坐首席,陪伴有乡绅。有人见他是乞丐,坐著不食也不饮。武先生,又双膝落地不起身,使他不能不沾唇。逢朔望,进校门。遇见教师能进责,拱手屈膝谢殷勤。遇见学生不好学,跪地劝诫泪涔涔,教师学生都感愧,讲习不得不认真。
武先生,年到五十九,仍然乞食储钱文。创设学校有三所,教育子弟千余人。有的就工商,有的勤耕耘。他们衣食都无虑,只有先生还苦辛。路上相见心不忍,齐来迎养报深恩。武先生,不答应,并对大家说:“但愿养我志,何须养我身!”
武训的故事相比顿悟成佛的慧能,更能让人感同身受。
因为慧能是开宗立派,而武训则是用一生来印证一件事情,示范了一种真正的人生。
鸡汤很重要,而真正能让它发挥作用的,就是联系自身并且践行。
所以抛开大家都能感受到的一些东西,不求深不求全,谈几点启发。
故事中最受启发的有几点。
首先是立志。
经常被一些刚离开校园的学生询问这样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平台/工作呢?
我们来看一看武训的选择。
武训的选择坚如磐石,有三个原因。
其一,从小的渴望推己及人。
其二,自身条件让他没有太多选项可选。
其三,经历过完全的绝望。
第一个原因中,应用到每个人身上,我们需要先抛开那个“最适合”的执念。
而后,回归到心灵原点,仔细回忆从小到大有没有最触动你的,做起来最开心的,以及最能做好的事情。
从中找线索,就能比较好地确定几个目标。
之后,再寻找尝试的机会,去体会。
要做好选择,最重要的是找到心底深处的强烈的渴望。
第二个原因是一种常见的哲学辩证,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往往太多选择等于无法选择。
武训作为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无论是身世还是天赋,上天似乎什么也没有给他,反而让他的一生遭受了寻常人难以承受的苦难,并且没有给他任何希望。
这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非常类似的处境。
他们却都做出了常人无法企及的成绩,至少,无愧于自己的一生。
作为比他们幸运百倍的人,我们有太多选择,反而倍感困惑。
怎么解?
参照第一点,并且在内心深处不断提醒自己: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
第三个原因看似是外力,实则不然。
其实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绝望。
虽然没有像武训,或者王阳明这样几乎经历生死。
但更重要的是,在经历生死之后,有人成圣,有人成魔,有人成鄙。
文中用阿Q做对比就是一例,更多例子可以在金庸武侠中找到。
绝望的境地是明心见性的重要触发。
所以有些人一生衣食无忧,却浑噩度日,只剩躯壳。
往圣的道路上,必然有涅槃之考验。
以上三个原因相辅相成,其本质就是“人生只为一件大事而来”的立志。
孟子曰:“士何事?尚志!”
朱子曰:“书不熟,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志不立,天下无可为之事。”
又曰:“志不立,则一齐放倒了。”
立志,是凝聚和调动人生精华的关键,如此人生才可能单点发力,冲破和穿透层层障碍。
而实际上,无论在哪个“职业”上修,最后殊途同归。
回到武训的故事上,你有没有注意到一段:“因为他总是唠唠叨叨的'义学长,义学短’,乡邻以为他害了什么'义学症’,就又把“义学症”作为他的第二个浑号……”
这就是立志和信念的力量。
其次是度人者度己。
英国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墓碑上有这样一段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有异曲同工之妙。
分两点来说。
第一,度人者度己,一切从自己出发。
第二,度人度己之义,不在于你是生于富贵还是贫贱,并没有“等我……了,才能……”之说。
这两点也是相辅相成的。
第一点,无论是武训的故事,还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墓碑上的这段话,都已经阐述地很明白。
比如说武训,对比阿Q,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自己出发。
我改变不了出身,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但是,我能改变之后的行为。
立志之后,其他所有的事情,就都围绕这个志愿。
无论是讨饭、出粪还是锄草,有一分积攒一分,有一厘积攒一厘,什么筳宴口腹之欲,在这个志愿面前,都无需考虑。
武训能做的,只有这样一点微薄的改变。
而这微薄的改变,最终成就了他的人生,也成就了更多的人。
第二点,相对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就有一项。
在放弃保研和中石化工作,决然参加“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候,有一些同学来跟我聊。
他们说,你现在去支农支教,能做的事情能有多少呢?
等赚到钱了,等你有更大力量了,再去做,岂不是更好?
我的回答是,不,有一份力量我就出一分力量,有十分的时候我也自然会出十分。
我庆幸十多年前的自己做出了这个选择。
那时候隐约想到的就是这句:做该做的事情,并没有富贵贫贱之牵绊,也没有“等我……了,才能……”这一说。
度己度人,一定是从现在开始的。
最重要的是,度己与度人,其实一体。
武训的一生,正是阳明先生所说的“致良知”的一生。
▼ 莫叹苦,莫愁贫。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