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建造这所皇家园林,乾隆不惜打脸,如今才懂园中的美

在北京有这么一处园林,他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并且被评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可能有的朋友已经猜到了,它就是著名的颐和园。

众所周知,清朝的皇帝们是出了名的喜欢园林。北京现存的皇家园林,大多都是清朝皇帝建造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清朝的皇帝如此热衷于园林建筑呢?大概是因为清朝早期的皇帝都来自关外,他们骨子里更喜欢那种野趣的感觉,而紫禁城是明朝皇帝留下的产物,红墙琉璃瓦并不对他们的心性。在清朝的皇帝中,乾隆皇帝堪称是园林的狂热粉丝,乾隆皇帝即位后,将圆明园的二十四景扩建到了四十景,后来乾隆皇帝也知道修建园林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为了彰显皇帝勤俭爱民之心,后来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干修园林这事儿了。后来证明,男人的嘴,骗人的鬼,哪怕是皇帝也不例外。短短6年的时间,乾隆皇帝就又动了修建园林的念头,但是碍于之前立下的誓言,于是借口重修京西的水利系统,偷偷的修建了一座新的园林,取名清漪园,这就是颐和园的前身。乾隆皇帝不惜背上言而无信的骂名,耗资480余万两白银修建的这座清漪园,就是为了给他的母亲甄嬛过生日。

于是一座以过寿为主题的园林应运而生,很多去过颐和园的游客都没有领悟到颐和园的精髓。颐和园的主体以昆明湖和万寿山为主,这两个建筑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桃山水泊,仙蝠捧寿”。昆明湖的形状就像一个寿桃,而远眺万寿山就像一只蝙蝠,在古代蝙蝠的寓意就是“福”,这就是乾隆皇帝对母亲最好的祝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除了这两处建筑,园林中还有很多象征长寿的建筑,比如南湖岛、十七孔桥、廓如亭连起来看就像是一只乌龟的龟壳、脖子和头。

可惜的是,在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城期间,被一把火付之一炬了。多年之后,又有一个人将目光锁定在了清漪园,这个人就是慈禧。为了给自己修建一个颐养天年的退休场所,她就用光绪皇帝的名义下令重新复建了清漪园,但是因为经费有限,只是将万寿山前的主要建筑修复了一番,并且从此改名为颐和园。不料改名后的颐和园依然没有逃过命运的捉弄,5年之后,又被八国联军洗劫了一遍。回到北京的慈禧太后,因为还没在颐和园住够,结果又一次重修了颐和园,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建筑都被迫缩小的建制。比如将原本是三层的文昌阁改成了两层;乾隆皇帝当年最爱的苏州街,直到清朝覆灭也没重建;就连慈禧居住的乐寿堂,也从重檐改成了单檐。

颐和园是宫殿园林建筑的代表,占地面积290公顷,要想在这么大的颐和园里玩明白,首先就要了解颐和园的整体布局。我们可以把颐和园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行政区、生活区、游览区。行政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慈禧太后当年就是在这里垂帘听政的。生活部分主要是三处院落,在仁寿殿的后面,分别是光绪皇帝居住的玉澜堂、后妃居住的宜芸馆和慈禧太后居住的乐寿堂。游玩部分可以为万寿山和昆明湖。在万寿山的中轴线上,排列着多处景观,由上到下依次是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在万寿山与昆明湖的密林中,藏着一处“世界第一廊”,这条长廊的长度足足有700多米,最绝的就是长廊上的那些彩画,最早长廊上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后来慈禧根据自己的喜好,改成了现在的苏式彩画。长廊的前方,就是一望无际的昆明湖。这里要强调一句,昆明湖除了坐船游玩外,还有一处极佳的美景被很多人都忽略了,这就是昆明湖的西堤。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建造的,就连西堤沿岸的柳树也是按照苏堤复制的,如今依然有19株柳树就是当年栽种的。站在昆明湖的西堤上,不仅能看到万寿山的全貌,往西还可以看见玉泉山的轮廓和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妙高塔,使园内的湖光山色与园外的远景浑然一体,堪称中国园林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典范。

在今年春节假期期间,按照北京市政府规定,颐和园将免费向公众开放,感兴趣的朋友们记得提前预约哟。

1

END

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