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从“新”开始,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题记:非常荣幸,这篇小文收入了李镇西老师主编的新书《好教师是这样炼成的》中,已经在各大网店上市!值得拥有!(扫码即可抢阅!)
从“新”开始,期待遇见最好的自己
2021年2月
题记:行动 ,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
身为普通老师也好,还是后来做了“麻雀校长”也罢,曾经的我,是多么的迷惘,多么的无助,每天在教育的天空里漫无目的地东冲西撞。闲暇的时光,大都在网络流连中付之东流。直到我遇见了“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直到我遇见了“新教育”,才像是在暗夜里瞥见了一抹星光,慢慢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文库>总序》中说:“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读到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可是,我心中依然充满了困惑:我该从哪里起步呢?我能不能坚持下去呢?
幸好,朱永新教授的《走近最理想的教育》又走进了我的视野,静心细读之后,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新教育”并非水中月、镜中花,我也可以做啊!
山村孩子的课外书少得可怜,我就开放学校图书室;图书室里的书数量不多、内容陈旧,我就在网上求助,仅“爱心与教育研究会”的家人们,从全国各地就寄来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近千册;学校师资紧张,没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我就每天打开图书室,让学生自行借还,自行记录……
有的老师提醒说:“图书少了怎么办啊?这可是固定资产啊!”
“固定资产'流动’起来才更有价值啊!'固定’在图书室里就是资源浪费,翻烂了咱再买,丢失了咱再补。再说,我一直坚信善良诚实是每一个孩子的本性。”
我的地盘我做主,我动用了“校长”的权力,坚持开放图书室。每天从早晨上班一直到下午放学,图书室的门都是洞开的状态,每到课间,孩子们进进出出,不争不抢,自行借还,从没少过一本书。
有一次大课间,学生刚借还完图书,上级领导突然造访,在校园逛了一圈直接进了楼梯口的图书室。我身上直冒冷汗,赶紧解释了几句,然后等待着一场狂风暴雨的来临。谁知,领导看了看架上有点凌乱的书本,又看了看桌上孩子们大大小小、笔迹不一的借还记录,微笑着说:“对于小学校来说,应该因校制宜,创新思路,图书室就可以这样开放,图书就可以这样借还,看破了总比放烂了好……”
有惊无险,我心中窃喜。从此,为了给小小的校园增加点书香味儿,我更新了以“悦读”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读书活动。每次成绩测试之后,给孩子的奖励从口头表扬变成了可以“多借一本书”;每学期的学生表彰,也从文具盒、书包换成了他们心心念念的图书……
六年级的孩子们要毕业了,离校前的最后一个愿望竟然是再借几本书。我没有丝毫犹豫,让孩子们每人自选三本,不让小学最后一个暑假虚度。八月初,孩子们来学校拿升学通知书的时候,又把借阅的书籍完璧归赵。
还有一个小插曲,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一个叫耀的孩子随父母搬去了城里,自己坐公交车来学校,匆忙之间忘记带自己借的书本,固执地让爸爸骑车赶了三十多里路送到校长室才开心地领走了自己的入学通知书。
“同学们,只要我在这里做一天校长,图书室的门就永远为你们敞开着……”虽然我知道孩子们上了初中就基本没多少时间再看课外书了,虽然我知道他们休息的时候我也基本上不在学校,但我还是给了孩子们一个庄严的承诺。
我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孩子们月休的时候,往往提前半天放假,就会跑来学校找我,我还是让他们自行借阅,自行记录……
学校依山傍水,在外人眼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好像一个世外桃源,但恐怕只有身居其中的人才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学校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出外打工的父母一走就是一两年,留给孩子们的只有年迈的爷爷奶奶、院子里四角的天空,还有院子外面连绵起伏的山岭。孩子们渴望了解大山之外的世界,渴望飞向更高更远的天空。
怎样力所能及地为孩子打开一扇窗呢?我苦思冥想了许久,都未能找到满意的答案。后来,作文课上的书信习作让我眼前一亮,为何不用这种传统的方式帮孩子们链接到外面的世界呢?
恰在此时,四川成都的向彬老师向我们伸出了“橄榄枝”,我们两个不谋而合,他不是“金风”,我也不是“玉露”,但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一相逢,便注定“胜却人间无数”。
孩子们鸿雁翩飞,书信传佳音。课间热烈讨论的不再是昨天看过的电视、玩过的游戏,而是遥远的四川、美丽的成都、漂亮的学校、素未谋面的“笔友”……言语之间,充满了无比的憧憬。
随后,我们不同的年级也与江苏苏州、河南洛阳、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的孩子结成了“笔友”……
千里友情一信牵,我不知道通过这扇小小的窗,孩子们能够看到多少外面的世界。但我坚信,一定会有一颗颗小小的种子,种在了孩子们的心田;我也坚信,有朝一日,它们会发芽、生长、开花、结果……
在孩子们书信往来的同时,我也没闲着。每天行走在校园,以老师、班主任、校长“三位一体”的角度观察着生活,审视着教育,反思着自己。我也不知道我那叫“日记”还是“随笔”,反正回到家里已经习惯了坐在电脑前梳理一天的得失成败,所见所闻。当键盘敲打出一行一行的文字,我或喜或忧,或叹或思。
从《走进龙湾的日子》到《走向大山更深处》,从《和孩子们一起奔跑》到《心平气和一起成长》……十二年的时间,留下了400多万字的原始记录,为我自己、也为孩子们留下了最美丽回忆。与此同时,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班主任之友》等报刊杂志发表了近百篇文章。2015年6月,还结集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
曾有朋友问我:“你这么忙,课不比其他老师少,还有学校管理的那一大摊子事儿,怎么还有那么多空儿读书、写东西的呢?”
我微微一笑,回复说:“最忙的人才有最多的时间,只有闲人才没有空儿读书写作。我的时间并不比别人多一分一秒,只是把别人赶酒场、忙应酬、看电视、玩手机、睡懒觉的时间用在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上。累是累了点,但其中也有许多的快乐、幸福!”
话虽这么说,可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面对着学校的冗杂事务,经常忙得晕头转向,也记不清有过多少次萌生退意,也时常在痛苦中面临继续还是放弃的灵魂拷问。
其实,我心里明白,每一次成长的蜕变,都掺杂着鲜为人知的痛苦,这其中的滋味儿恐怕也只有自己能够体会。如果没有蒋老师、李老师的引领,如果没有爱研会的兄弟姐妹们的鼓励,或许我真的早已半途而废回到从前了。幸好遇到这么一群人,幸好有了他们的鼓励和支持,我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一次又一次地邂逅最好的自己。
十多年,一路走来,我深深地知道:我读得还不够广,我写得还不够多,我做得还不够好,但我已经走在了不断超越自己的路上。“新教育”的十大行动已经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爱研会”的家人们给我灌注了前行的动力,虽然很难,虽然很远,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走下去,虽难必胜,虽远必至。做个有“心”人,心态变了,再大的事儿也变小了,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做个有“心”人,再难的坎也不退缩了,时时处处事事都是成长的机会。
仰望未来,我要走的路还很长;回首过去,我留下的足迹还那么浅。年过不惑,从“心”开始,从“新”开始,唯有不待扬鞭自奋蹄,方能驰骋于更广阔的天空,勾勒出更精彩的人生。
购买通道一:(扫码即可抢阅)
购买通道二:(点击即可抢阅)
张学勇,男,山东泗水人,一级教师。北京睿师育人教育科技研究院特聘专家、深圳道弘教育集团特聘讲师,泗水县首届儒学讲堂名师、泗水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泗水县小学语文教学能手、泗水县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能手,第二届“爱心杯”全国优秀班主任获得者。在各类杂志报刊发表文章近百篇,著有《守望教育——大山深处的“香格里拉”》一书。《中国教师报》《校长》《中华校园》等杂志报刊曾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课堂内外·中国好老师》杂志封面人物。在山东、湖北、甘肃、安徽、广东、浙江、四川、贵州、江苏、云南、河南等地与交流分享100余场次。
转变源于自我
成长不可替代
长按 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