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学生最爱背苏诗?

为什么小学生最爱背苏诗?
识苏13 关于李白与苏轼的排名
唐宋八大家的名单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考题目,不求甚解的人常会问起,为什么八大家里居然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居然没有李清照辛弃疾陆游?而苏氏父子中明明只有一个大苏在后世名望甚大,为什么却独占三席?
这个话题其实老旧,网路上也早有很多人解释,不过既然讲苏东坡,肯定不能绕开这个评判的标准和背景。
首先这八大家的称谓是到了明朝才有的,有宋一代都是没人听说过的。
八大家是以古文水平为评判标准的,而非诗词,所以没有李杜白辛陆李。
苏轼是中国有宋以来的文脉主干,不是虚妄与浮夸,文章上他位列八大家,在宋词上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创作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上又是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在绘画上开创了全新的画风。这些事在以后再说。
只说文章。
苏东坡出世以前,以文章治国的宋朝最流行的文风是华丽辞藻堆砌却与思想脱节的空洞风格。
苏轼在让自己名声大噪的应试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批评了这一现象。
在文章之外,更有三个让后人津津乐道的典故流传下来。
一是奠定了欧阳修与苏轼的师徒缘分。
宋代为防科考舞弊,所有考卷上的考生姓名都要糊封,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看到苏轼文章后,惊喜异常之下,本想放榜首位,又怀疑这可能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八大家之一)所写,为避嫌,就放在了第二名的位置。
发榜后,苏轼给考官写致谢文书,其中写道:
“简且约,故天下之士皆敦朴而忠厚;详且难,故天下之士虚浮而矫激。诗赋将以观其志,而非以穷其所不能;策论将以观其才,而非以掩其所不知。使士大夫皆得宽然以尽其心,而无有一日之间,苍皇扰乱、偶得偶失之叹。”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已经可以了解到苏轼的文风、人品。他一力提倡文章要简约,不要过于复杂,写文章是为了表达见解,而不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短处。
当时,欧阳修一直在倡导文章返璞归真的古文运动,在看到苏轼的文章后,大发感慨:我看苏轼的文章看了一身汗,真是痛快淋漓,我已经老咯,要给这位后生让路,好让他出人头地。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近几年,我带家女背诵古诗词时,也会更多倾向带她背苏诗苏词,一个不到10岁的小孩子,都会对我说:“爸爸,我最喜欢背的就是苏东坡的诗了。”
我听了非常欣慰于她能感受苏诗之美,便问,因何喜之?
谁料她答:“因为苏东坡的诗特别好背,好多句子不用你帮我翻译解释,我一听就懂。”
童言无忌,却道出了苏东坡之所以流传千年的原因。
苏诗之妙,正在于此,以最简朴通俗的字句,却能隐藏最深刻又普世的道理。
不用刻意去找寻,随手想到的,即为此中绝妙之作: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如此简短四句,每一句,甚至像家女这样的小童都不用查字典就能念出来,并且大概知道表面上的意思,非常上口易诵。
然而,这其中却隐含着一个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参透的哲思:角度与观点的博弈。
我一直认为,庐山之伟、之壮、之名望,大抵由两诗而起。
一是李太白作——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即苏诗本作。
但若判高下,有一些人生阅历的人都会很容易地判定苏诗之高远。
李白与苏轼,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大诗人排名前二的选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至于其高低的分别,说来也没什么意义。
这二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二被赋名“谪仙人”的大诗人,但同一个谪字,却实在有着两种宿命与意味。
李白之谪,更多讲其身世与才华,纵有盖世之才,却无济世之缘。
苏轼之谪,更多讲其遭逢与际遇,一生仕途坎坷,数度遭贬甚至海外。
关于这个仙字,叶嘉莹先生有一个特别地道的见识:李白是由仙而凡,苏轼是由凡而仙。
熟悉二位伟大诗人一生遭遇的我们大概可以体会到这样的见识,李一冰先生则有更为细致的解读——
“李白以其恣纵不羁的天才,生此庸懦鄙俗的人间,不为世容,原是命定的悲剧;
东坡则和我们一样有做人的烦恼和痛苦,不过他有几分飘忽的仙气,得从超越凡俗的旷观中,获得解脱。”
“李白天马行空,如在天上;而东坡永远和我们一起生活在这大地上,同其悲欢,同其好恶,像个亲密的朋友。”
今天讲的有些远了,明天让我们回到《刑赏忠厚之至论》,看看我们这位“亲密朋友”的出世之作,另两个更有意思的典故。
谢谢观赏,再见
无犀 原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