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作家】王长伟丨清真迪可牛肉(集团)公司的前世今生

清真迪可牛肉(集团)公司的前世今生
作者/王长伟
出叶县往南大约2.5公里,就到了叶县唯一的回族乡镇——叶县马庄回族乡。迪可清真牛肉(集团)公司就坐落在这个面积记不大的村镇里,迪克公司的前身是马记牛肉铺。是个经历风雨、渡过数不清的艰难困苦的民族品牌。
“迪可清真牛肉”原名“马记清真牛肉”,初创于清初康熙年间,已有400余年历史。马氏先祖是元代“探马赤军”的后裔,俗称门楼马。迁入中原后,以经营清真牛肉为业。选用南阳黄牛为原料,肉质优良,恪守传统,精工制作,风味独特,老少皆宜,在当地颇具盛名。
马记先祖自从随“探马赤军”征战取得中原后,就被派驻在叶县马庄村。马庄地处叶县昆水南岸,是每年秋季洪水泛滥之地,原是一片沼泽地,遍地长满芦苇,根本无人居住。因为元初有个规定,征战的胜利者可以脱去军籍,成为不再为打仗而奔波的军人,而是脱去军籍,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是当时人梦寐以求的理想。虽然分配的地方条件差,但毕竟有了属于自己的家。马记先祖为了维持生计,以传统方法制作牛肉为生。因为为人诚信,说话和气,价格低廉,味道鲜美,不论高低贫贱,一律真诚相待,所制作的远近牛肉闻名,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后在市场上出售牛肉时,与襄城县霍堰街吕记牛肉锅的老板(霍堰街因汉代将霍去病曾在此驻扎期间,为百姓修堰而得名,呂记牛肉就产生于汉末,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相遇,互相传授制作经验。马氏先祖天资聪颖,极富创造精神,在吕记牛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吸收了吕记牛肉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记牛肉。后人恪守先辈遗训,马记牛肉时代延续,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现已传承17代。
根据马庄村回族民间学者、85岁的马效文先生回忆,他在很小的时候,马记牛肉锅已经已经享誉十里八乡,在现清真寺南边的空地上,搭了一个大席棚子,几个大锅不停地煮肉,几十里外的群众都跑到这里来买牛肉,盛况空前。即便是叶县屡遭水灾、旱灾、蝗灾,但是马记牛肉锅总能够在逆境中坚持,困难中腾飞。日本鬼子的侵略,给马记牛肉锅带来了灭顶之灾,但马家人凭着一身血气,一腔爱国之情,坚韧不拔努力,才让马记牛肉锅没有关门。抗战胜利后,国民党重新执政后,贪污成风,腐败成俗,巧取豪夺,横征暴敛,马记牛肉锅度日如年,一直到了叶县解放后,马记牛肉锅才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马记的独门手艺得以传承,才有了马记牛肉辉煌的历史。
五十年代根据国家政策,禁止私人经营牛肉,为了保证祖传的老汤不失传,十六代传人马殿安把老汤装进坛子里,深埋在地下用心保存。为了保持老汤不腐烂变质,每隔三天都会挖出来加热防腐。为了一饱口福,他们偶尔也会偷偷煮些牛肉,和亲戚朋友分享。改革开放后,马记牛肉迎来了真正的春天。他们不仅保持了传统的风味,并且发展成为了迪可牛肉集团,为叶县的食品工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十三代传承人马公,出生于嘉庆年间,坚守先辈传统,诚信为本,低调做人,认真做事,仅凭一块肉、一撮盐、一只缸、一口锅,不加色素,严格遵守牛肉制作三腌、六洗、九揉的传统办法,不偷工减料,不使假力气,不使任何添加剂,保持了马记牛肉的纯天然风味。其色红润,味道鲜美,绵香可口。在加工工序上,从一头牛的筛选到出肉,概括为五个字,即看、宰、腌、卤、修五大工艺流程,32道工序。
(一)必真:首选壮牛
购买肉牛,必须认真,仔细观察,严格筛选。须以南阳黄牛为主要原料,非病、非残、非犊之健牛,方可宰杀。目测肉牛无病、无伤残,年龄不低于四岁,体貌呈长方形或圆桶形,体躯深厚,胸前端、尾根部两侧突出丰满。手压牛脊部、腰部、肋部、肘部有厚实感,体重不低于300千克方可入选。
(二)宰必静:刀法娴熟
肉牛宰杀时,讲求净、静、稳。按照伊斯兰教传统,必须由清真寺阿訇操刀主宰。眼明手快,手起刀落,沥尽血液,以保证牛肉的清真。杀牛剔骨、切割牛肉块,仅需15分钟左右。宰后剔肉时,技师十分注意保持包骨与牛组织神经、肌肉连接不断裂。
(三)腌必足:封缸窖藏
肉牛宰杀后,整体肉按部位切割。每头牛,秋冬季、春夏切割方法不同、春夏宜大,秋秋宜小。肉块切割好后,就是撒盐腌制了。无论黄牛大小,均切割成10公斤左右的方块,然后在肉中间加入天然调料,不用化学调料,以保证肉质鲜嫩。用本地麻绳捆扎成卷,然后装入本地土缸内,用加入捻子的黄泥把缸口封好,埋在麦秸中慢慢腌制,半个月后方可取出。
(四)卤必精:老汤煮制
在牛肉传统加工工艺中,卤肉工艺尤为缜密。开锅煮肉,不加锅盖,好让异味和水分蒸发出去。下午五点左右下锅,第二天早上鸡叫时起肉。先用急火住两个小时,然后再用文火炖煮10个小时,使锅中的牛肉慢慢熟化。煮制时间不低于24个小时。
(五)修必精:去糟取精
马记牛肉在传统加工工艺中,诚信守义贯穿始终,不掺杂使假,不做昧良心生意,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自古坚持熟肉严格的分类、整修才能出售。通过整修,去糟粕、留精华、以保证牛肉的质量。根据部位、质量优劣划定价格。
十四代传承人马永泉,生于1866年,归真于1930年,为人忠正,不义之财,毫厘不取。济寒救贫,百里方圆皆称德。马永泉在传承马记牛肉的过程中,又对传统的马记牛肉做了改进,在原有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添加了几味天然香料,制作成了五香牛肉,畅销十里八乡。
十五代马群,生于光绪年间,租用原来慈禧太后侍卫马尽忠的祖宅,作为经营场地,几口牛肉锅同时开煮,场面壮观,是叶县最大的牛肉锅。马群生性豪爽,爱结交朋友,在当地很有威信,为马记牛肉的传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十六代传承人马殿安,出生于1936年,从小跟随爷爷马永泉、父亲马群制作马记牛肉。五十年代禁止私人经营牛肉,为了保证祖传的老汤不失传,马先生把老汤装进坛子里,深埋在地下。后来马先生被叶县食品公司招聘为合同工,专门负责牛肉的腌制、蒸煮和销售工作。这对马记牛肉的老汤保护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马记牛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后,马先生辞去了叶县食品公司合同工的工作,率先打出了马记牛肉的招牌,成为叶县马庄回族乡群众致富的带头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为了在保证传统质量并且在现代化企业中找到一席之地,马先生又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以他为首成立了迪可集团,并将马家祖传的马记牛肉更名为迪克牛肉,并且注册了商标,马记牛肉从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十七代传承人马自敏,生于1970年,成为马记牛肉的第十七代传承人。他在坚持传统制作方式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在保证马记牛肉传统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开发了牛腱、牛尾、牛肚、牛蹄等系列。清真牛肉香肠等五十多个品种,在叶县乃至河南、全国成为清真牛肉市场的领军企业。马自敏先生下定决心,坚决要让让马记牛肉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世界,让古老的马记牛肉成为百姓生活的新宠。
马记牛肉还不仅是马庄回族人的骄傲,也是叶县人的骄傲,是叶县人的创举,在中原大地的食谱上添加了一大靓丽的风景线。我们相信,马记牛肉的继承者一定会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在食品的大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增光添彩。
征文启事 :
第二届全国“孝贤杯”征文启事

作者介绍:

王长伟(曾用名王垚),男,汉族,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多种文体作品800余篇。中国网络作家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协会常务理事、平顶山报告文学协会副会长、叶县作协原主席。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306期】《文艺界》“县慈善专刊”总第六期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