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批中国人做了一决定,现在一年为中国赚610亿美元财富

在中国的南方以南,有着很多岛国,菲律宾岛、马来西亚岛,清朝都称他们为“南洋”。如果你生活在清朝,会发现有很多人“下南洋”谋生,在一定时期还会形成迁徙的浪潮。尤其是经济崩溃或自然灾害、战乱时这种情况会特别的多。

在郑和下西洋之前,就有小股的浪潮下南洋,但只是个别现象,到了元朝末年,下南洋的开始多了起来,包括明朝的残余力量。

在欧洲国家统治南洋时期他们需要大量劳动力,这时他们会来中国对沿海招工,有些人为了求富就会迁徙过去,在南洋打工赚钱。

清朝末年荷兰当局在福建一带招工,就出现了迁徙南洋的洪流规模巨大,还建立了一个国家。纳土纳群岛就是华人建国的。

南洋是清政府对东南亚较深区域的泛称,中国百姓当时还很传统,尤其是内陆的,他们认为不能背井离乡,死也要死在家乡,但沿海地区就不一样,也许政府的光辉照不到那里,那里遭遇灾害的时候,也得不到充分的救济,战乱的时候沿海地区尤为悲惨,生活的不易让这些人认为——人,首先要活下去,才能想其他的。

所以沿海一代就比较有开拓的野心。何况当时荷兰当局给移民的条件很好,当局颁布过一个通告,说会给移民足够的土地种植,还免费给大米和食盐,交通工具也免费,并且有警察保护他们安全,他们的房屋有永久居住权,这些对于一无所有的华人而言,是具有诱惑力的。

当时中国的海上贸易是领先世界的,广东、福建贸易更是发达,这些地方人口多土地少,为了谋生只能拓展海外贸易,所以很多人扎根南洋,在那里繁衍后代。

现在中国人之所以到处都是,跟“下南洋”的潮流关系很大。在清朝末年中国人下南洋的达到两百万人。

近代下南洋两次比较大的浪潮是在一八六零和一九五零年,两次浪潮去了大约两百万人。

一八六零年,晚清镇压了农民起义,而此时西方殖民者在南洋发现了很多可供开采的矿物,他们迫切需要廉价劳动力,于是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招聘劳工,他们为了招聘足够的劳动力,甚至用金钱收买穷苦人,让他们诱骗邻居,还会鼓励他们绑架一些华人,弄到东南亚去干活。

只有几十年时间,就有两百多万华工到了南洋地区,他们主要工作是开采矿山,这个工作非常高危,有很多华工死在开矿的劳作中。后来华工去当局游行示威进行抗议,后来在国际舆论压力下华工的悲催境地得到改善。

到了一九一二年,中国政府下了命令禁止用不正当手段获取劳工,保护海外侨民。这意味着华工的苦日子到头了,以后再出去的华工可能是自愿出去经商的,那么情况就要好很多。

二十世纪初,中国兵祸四起,战乱不断,在西方殖民者的撺掇下,下南洋的人不计其数,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也是在这一时期,华人发财了,既为西方殖民者赢得大量金钱,也给自己的家人寄去不少金钱,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在南洋对劳工的容纳量逐渐增大,铁路的兴起、运输业发展起来,需要更多的劳工来建设南洋。从一九二二年开始,十多年期间中国从福建、广东等沿海城市移民南洋的有五百万多。

后来日本入侵东南亚,很多华人为了躲避战乱陆续回国。等战乱平息,下南洋的人就越来越少了,此时中国条件好了,他们又有留在家乡发展的想法了。

随着中国的逐渐富强,到了今天下南洋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大规模下南洋的情况不复存在。但不得不说海外还是有很多华人,并且主导着当地的经济。

大量华人涌入东南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发挥巨大作用,很多华人在那里从事商业活动,逐步形成一个沟通国内外商贸的网络。

暹罗王室就曾表示,“如果没有华侨,宫廷什么买卖也做不成。”这是因为华人非常能吃苦,也善于钻营,其实说白了还是聪明。

中国人是世界所有人种中最聪明的,哪怕放一批中国人到苦寒之地,能活下来的那一拨,也会成千万富翁,你别管他是钻营的还是怎么做到的,反正中国人总有办法的。

很多华人学了技术,从事技术工作。金匠、银匠、雕刻师、锁匠、甚至烤面包的,纺织的,华人什么都会。

东南亚的矿业对经济发展最为重要,华人从普通矿工到工矿主,走过一段很艰难的路程。现在马拉西亚的锡矿都是华侨开发的,而锡矿占据世界总量的一半。这些财富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

2016年全球外派劳工汇回国内的汇款总额达到4450亿美元以上,较10年前增长51%。在东南亚的华侨向国内汇款达到610亿美元,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也只有中国人能做到。

他们不知道改善了多少家庭的生活状况。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经济同时,也改变了自己亲人的命运,提升了中国的富裕值,这也是聪明、勤劳的华人,用生命趟出来的一条艰难之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