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芳国画作品欣赏

2019-03-21 11:01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艺术简介】张剑芳简历:1963年生于江苏无锡市,职称副高。先后毕业于江苏省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江南大学中文系,西南大学中国画研究专业。中国美术协会会员,1983年开始展出发表出版作品。2004年获首届中国画电视大赛金奖。主要著作有张剑芳作品集等二十种。

中国画与宽容精神张剑芳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画承载着历史沉淀的深厚文化内涵,已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再现。而中国文化数千年的积淀是文化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及其宽容精神所致。同时,宽容精神也是中国画艺术得以长盛不衰的主要因素。当代中国画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在继承和创新。创新是中国画创作的优良传统,在求新的过程中,中国画经历了数千年文化之孕育以及不同文化的冲撞,经过无数次的吸收融合、经验和审美约定俗成,使中国画跟随历史的变迁步入当代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艺术表达形式)的代表之一。中国画作为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存在着自然又统一的绘画形式和审美价值标准。一种绘画形式的存在,某一画种的出现均有其独特的方式和一定的审美法则。数千年中国画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画自身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行为、标准,历代中国画画论也均有较为系统的撰说。

对于传统而言,中国画理论博大而且精深,而此博大精深的理论之本源就在于老子和庄子及孔子之和谐、自然、人性本善,强调仁爱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因此,中国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宗教与文化的交汇中兼容并蓄并在社会宽容精神中得到巩固、传承和发展。这种主体和客体在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精神环境下的一种自然融入,丰富和转换,其过程是因主体的宽容度为前提的。主体的宽容度是一种持续的自我调整,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达到主体不断自我圆满的结果。中国画形式的存在,历尽数千年的政治动荡而没有发生突变的主要因素,缘于作为主体中国画形式即水墨画形式的宽容精神。进而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宽容精神。在文化宽容形式的动力下中国画学的思辩更有了相当的前瞻性,这种哲学上的自然观为中国画建起千载不衰而随时代共同进程的理论基础。古代中国文化的宽容精神在不同的时代也是有所不同的。当一个时代推崇这种精神,那么,社会多元文化繁荣的同时也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昌盛。而如果在政治领域缺乏文化的宽容精神,那么也造成了信息闭塞、经济发展滞后不前甚至自满倒退的结果。同样,古代中国画的发展也经历了这种单边主义的影响。我们追朔先秦、汉、晋中国画的起源至隋唐成熟再至两宋之繁荣及明、清的变化过程就能从中得出结论。元、明、清初期中国画的总体变化首先是受极度封建强权对思想、文化的奴狱制度所影响。

其二,是文化存在的核心价值观同多元文化思潮冲突之间的文化保守意识导致了宽容精神的损失,民族主义文化自满和畜牧意识直接造就了支撑单边文化的思想秩序及其社会结构。当然,在此社会环境下中国文人及其中国画的存在并不只是对文化毁灭和文化自满的消极对抗,而是在通过对自我的不断认识中完成了自我实现的主动追求,这种中国古代文人习惯于存在中积极生存的自我保护,自我的思想内涵使中国画的发展进入了唯心主义的理性发展阶段,从而也实现了使中国画在传统文人画意义上的发挥,进而步入人自身自由思想生长繁衍并追求自然的无限空间,强化了中国画文化内涵和生命力。

存在作为历史过程正是文化发展的另一种在场方式。元、明、清中国画即文人画现象是以单边文化为依托并在思想压抑的社会环境中出现的寻找自我宣泄的表演性中国画艺术形式。唐、宋政治宽容以及乐诗尚文的风行使中国画从博大而致精微、极度入世典雅而致华贵的传统美学和审美观逐步得到扬弃。保守的隐性文化竞争与对抗态势及其自我的显现状态成为主流。这样一个看起来近乎封闭的自我完善,实际在社会文化角度而言却是相反,中国画生存的原因不只是画家个人,而是人与大环境如何共享的问题。中国画创作的结果和社会群体息息相关,从而在与社会共享的过程相互宽容而超越绘画本身。

实际就社会对艺术的需求而言,其实文人画同样也是风尚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说,宽容精神是一种普遍的精神,中国画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群体对一种文化了解及文化推广内涵的渴求,也是一种宽容精神的个体与群体互动的表现,这种互动也决定了依然自然生存样式而展开的共同体验,而个体往往为群体所宽容并逐步融文化传统的历史长河。当然,中国画中的文人画现象也并不全部代表传统中国画唯一形式的。传统中国画也同时包容其它的中国绘画形式,随着改朝换代初期文禁之外,其中后期的政治松动也为艺术行为提供相应的发展空间。中国画是一个整体的绘画概念,文人画或称水墨写意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中国画在其独有的工具材料运用的基础上同样不乏多种的表现形式。如:工细靓丽的庙堂画、民间年画、士人画等等。但就传统中国画总体的格局而言,其发展的形式、过程、方向及其表现的内涵是一致的。当然假设如果没有初期文禁之势,那么中国绘画的发展形式必将更加丰富多彩。而不只以文人画形式才得以传承至今。

传统中国画在审美价值上推崇形神兼备。形乃质的本源,神乃质的意趣。其审美基础出于文人风骨,因而才有意境、神韵、诗情、写真之说。传统中国画表现形式就是以中国特有的笔、墨为语言载体,以此来塑造审美内涵。“笔、墨”是中国画表现形式的主体,中国画以其“笔、墨”为特征来区别于其它绘画形式。中国画的宽容就是“笔、墨”包容一切外来绘画艺术的表达方式,去笔墨就是去中国特色。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复何焉,中国画以笔墨为主体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一棵数千年培育的古树,古树在成长,树枝在不断覆盖,古树的根在不断延伸,古树在不断吸取各种养分的同时不断得到壮大并发出新芽。中国画的宽容精神就象古树的根茎一样不拒绝任何土壤的变化,只有这种海纳百川的宽容精神才能继续保持和发展自我特色。

同时,艺术表现形态也像语言一样,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但总的变化始终不会脱离初创的原义。文化多元化是以不同的文化特色面目而出现的。中国画的改革或创新当然不能以形式的模糊表达来替代,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与中国画的宽容精神也并非是模糊概念可定论的。文化多元化的解释在于不同特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和共荣。中国画特色就是历史形成的传统文化特色,在文化多元化的交往活动中,各种文化样式都隶属于整体,每一种文化主体都是通过整体而得到理解。中国画传统的宽容精神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打破一种自我封闭的文化形式,使个性实现开放和互动,在互动中与其它文化样式共生并彼此分享见识,达到理解的基层,这一基层本身就是通过图文与互动行为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展开。多元文化的互动不只是某种外在的或附加的任何物件。

互动是一种发于内在需要并不断伸展开拓的过程,互动不是中立或旁观。不同文化传统及其基层的互动不但不会使特色文化样式消亡,而且将会使不同文化传统更加富有生命力。因为互动是以各自文化样式为中心展开的,假如没有以特色为中心的这一基础,那么,互动就变为无意义。那种中国画创新强调传统转型或中西合璧的模糊观念,要么就是一种封闭其它个体文化传统的文化霸权观点,或者存在文化传承和文化意义的盲点,缺乏面向一个更为丰富同时兼容自我与他人的意义体系的实践结构。历史是由人来创造而存在本身就是历史的阶段。中国画的中外合作论、西方绘画科学论、自由开放全盘西化论倡导现实主义论等等与其说是一种创新,毋宁说它是一种盲目的损失自我文化基础的历史缪悟。中国画的发展并不因为历史的缪悟所蒙蔽,发展是历史的自然进程,正如文化共同性并非一种发展的必然。艺术行为决然不是单纯的变异创造规律作用,因此。中国画在当代的发展需要传统特色的精神来回归,只有宽容才能产生艺术样式的多样性,艺术才能发展进步,把传统中国画假设为一种局限并在公众的眼前以不科学、非现代来蒙蔽,实则是一种文化的殖民,一种败坏的道德,是对一种文明的摧残。

中国画特色及其宽容精神就是投身于追求一种美善生活理想的实践,同时。也意味着理性和德行相符合的高尚的精神境界,而这种理性和德行则被概括为“天人合一”的生活理想。中国画特色的宏扬与发展是维护中华民族文化样式的一种作用,具有重建人性的、精神的公共文化价值。中国画改革与创新这一提法的本身缺乏本土民族文化意识。中国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竞争局面,由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的自由造就了以后两汉及唐、宋文化的空前繁荣。

中国画的发展关键不在改革与创新而在于重建或者重振中国画及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问题。只有确立文化宽容精神的基础,中国画及中华文化才能真正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自由,进而才能形成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高尚生活环境。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近代的拿来主义及现代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说明了中国文化变迁的过程,其意义是截然不同的。当然从古代中国文化的繁荣先进、至近代在文化单边主义影响下的没落及其在政治经济环境下被迫接受西方列强文化的状况,展现了政治、经济推动文化发展的影响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变为强权政治、经济的产物。

部分原因是殖民文化推动用科学、先进科技等形式语言把它伪装起来,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文化殖民建设的计划体系,完全控制主体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在不断文化蚕食过程中本土的民族的文化特色逐步被替代形成所谓的文化一体化。近现代的中国画的发展现状尤其说明了这一点,在中国画改革和创新的旗帜下,中国画本身的特色逐步为外来艺术审美观念所代表。中国画特有的语言及其审美标准已面目全非,而成为低水准的西方绘画技巧及审美行为的重复,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思考。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在绘画艺术领域就是一种文化的自由,一种相互交流、相互竟争的理想和谐的文化环境,中国画的振兴和发展必须具有这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宽容精神。中国在坚持本土艺术表现语言的基础上,当然也允许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不具备上术特点的界域模糊的作品只能作综合艺术类别,否则以中国画材料方法画西洋画,以西洋画材料方法画中国画就会造成概念混乱。这种形式互换的缺少艺术创新应有的原创意义的所谓创新实是一种模仿与剽窃和欺世的文化不道德行为。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主体仍未觉醒,在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实质,是一味追随和跟风这近百年来的艺术缪悟。忘却了中国艺术先贤们提出的三大精神“民族、人文、写意 ”。而“缪悟”是在旧文化殖民主义文化基础上的新殖民文化以艺术发展的“模糊”观念来粉饰的。之所以称其为新的,是因为这种文化殖民不再是以一个国家的面目出现,而是紧跟全球一体化、国际艺术交流这样的形式展开的,目的是为了渐化文化观念。更使许多年轻人盲目跟风,艺术“盗版 ”与盗版“艺木 ”层出不穷,有的据此“水准 ”来窃取了高职、高官。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和宽容精神的发扬与重建,关系到未来中国文化及其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形象。中国画家们更应以正当的、真诚的追求文化和谐与完美的艺术创作观念来实现大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互动。同时,中国画的发展在这一观念的框架内,在自由、独立、创造理念的促动下重现先进文化之一的中国文化。作出自身的努力。

责任编辑:桀栗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分享

最新推荐“如何展”VS“展什么” 哪个更重要?(组图)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个展亮相纽约画廊(组图)107幅俄罗斯油画作品哈尔滨展出(组图)贺建党百年 赏沙洲春韵——张家港美术大展启幕(组图)人形机器人艺术家Ai-Da个展将于伦敦举办(组图)

(0)

相关推荐

  • 董江平作品鉴赏

    董江平简历:字子均.民建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客座教授,民建中央书画院常州分院副院长,浙派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田园山水画院理事会理事,江苏省民建书画院画师.作品及画论 ...

  • 艺术名家贺新春 | 刘 佳

    刘佳:1965年出生,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山画会会员,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泰国西那瓦大学访问教授, ...

  • 当代国画艺术的笔墨传承与创新

    ​对于当代国画艺术的笔墨传承与创新,要采取新的方式,宣传工作要到位,发动群众学习国画,了解国画,不断挖掘有潜力的新时代年轻人对笔墨进行传承,壮大书画创作者的队伍:借助现代交流通讯工具,要为书画爱好者搭 ...

  • 张剑芳工笔花鸟作品欣赏

    ​ 作 者 简 介张剑芳,1963年生于无锡市羊尖镇,幼随父学画.1988年毕业于江苏省轻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后就读并毕业于江南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国风书画院画师,无锡市国画院画师.花鸟画师从铜山喻继 ...

  • 邓子芳国画作品欣赏

    邓子芳,1948年6月生于海南海口,曾任海南保亭县文化馆美术干部.海南美协副主席.<海南日报>美术编辑.摄影美术部副主任.现为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人 ...

  • 春风解意绽芳菲——张云芳国画作品欣赏

    张 云 芳 张云芳,画家,宁夏人,现居北京. 自幼喜欢绘画,擅长中国画,师从于张少山.马健军.张尔闻.徐家霖.韩学书等著名书画家.有坚实的绘画基础和造型能力.对绘画艺术追求执着.醉意,尤擅长花鸟画创作 ...

  • 陈芳桂国画作品欣赏

    2015-02-26 09:50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1966年出生于湖南湘潭,艺名陈锰,师从著名画家钟增亚.李宝林等. 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 戴培仁写意人物国画作品欣赏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9-10-28 04:44:00

  • 李文信精美山水国画作品欣赏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9-10-30 04:54:00

  • 范毓信写意国画作品欣赏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9-11-09 04:21:00

  • 李石君高清精美花鸟国画作品欣赏

    笔墨丹青新视角2019-11-15 04:38:00

  • 当代实力派画家康一生国画作品欣赏

    康一生,字一生,号运通道人,竹韵草堂主人,法号释恒生,皈依嵩山少林寺.1993年毕业于天津书画学院,进修于国家画院.师从开封市著名花鸟画家齐惠民老师.河南省书画家协会会员,渤海书画院协会理事,香港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