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读完:《文明的度量》东西方人类文明的演化

作者简介:

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全球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和古典文学教授。

本书简介:

如果说西方文明程度更高,从而主宰世界,那么文明如何界定、如何衡量?

文明从哪些方面为其奠定了主导世界的基础?文明将如何决定国家的命运?又将如何决定21世纪的未来?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人们一直为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西方为什么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力而激烈争论。全球著名历史学家伊恩·莫里斯的《文明的度量》正是为终结这一争论而作。《文明的度量》横跨16000年的人类漫长发展史,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就西方何时开始主宰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阐述,对决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定量描述,以此追寻经济和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进。

在本书中,莫里斯独创“社会发展指数”,结合考古证据、历史数据、现代社会数据等,从4个特性衡量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信息技术。进而对上一个冰川世纪结束以来15000年的东西方国家进行全方位扫描,使用突破性的社会发展研究数据对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社会发展状况。

通过本书作者解决了人们对全球发展的几大疑问,而且还提供了分析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有力工具,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思考21世纪,以及为何东方将成为未来的主人。最重要的是,对于关心中国文明演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读者,莫里斯展示了全新的视角和令人信服的解释。

我们如何度量文明

在250多年前的18世纪,关于西方为什么能主宰世界众说纷纭,有几种主流的思想。

1:独特文化:认为欧洲人继承了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或者说印欧、日耳曼蛮族等民族的文化传统,他们奠定了西方文明,是文化上的优势让欧洲主导了世界。

2:地缘环境:认为欧洲地区的环境和气候,让欧洲人精力充沛、富有创造力。同时,从一万多年前的农业起源以来,遗传进化的差异让欧洲人其后代比其他人种更具活力、更善于发明创造。

直到20世纪,亚洲日本、中国和韩国等国家的崛起,才意识到文化、环境等因素来解释西方成功的理论显然不正确。而且纵观历史,其中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所以,东西方的成功,在作者看来,只是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而已,我们更应该分析的是:社会发展问题。只有建立了社会发展史的基本模型后,才能具体分析世界格局的演化进程。

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有两个。

1:通过详细的分析,最终能得到更加完善的社会发展指数,并对西方实力和财富崛起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2:为比较史学变得更加清晰、可量化做出贡献。

“社会发展”也就是通过影响物理、经济、智力鞥自然环境和知识环境以达到相应目标的能力;简而言之“社会达成目标的能力”;用更正式的说法就是“社会发展就是技术、生计、组织和文化方面的总体成就”。它需要融合历史性、政治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进行分析和演进。所以从这个概念来看,过去200年西方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1:社会发展达到了比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高的水平;

2:这种水平,使得西方能够在全球施展影响力。

关于社会发展的观点,在1875年著名的学者赫伯特·斯宾塞在其著作《论进境之理》中提出了进化的本质就是从简单变为复杂的机制。并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经历的四个演化阶段:

1:简单阶段,没有领袖的群居;

2:复合阶段,有政治领袖的村落;

3:加倍复合阶段,有教会、国家和复杂的劳动分工和学术活动的群体;

4:三倍复合阶段,融合多文化的帝国出现,如罗马帝国、英帝国等。

在19世纪末期,这种观点成为了主流,并有很多学者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人类进化版本。但到20世纪20年代以后,这种学说渐渐被学术界质疑,20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柴尔德在《欧洲文明的开端》中专注于研究欧洲地区社会发展,开始以迁移和传播而不是进化和分化来解释文化的变化。是一种更加人本主义的进化论。

社会学家帕森斯提出了一种社会阶段的新类型学:原始阶段、中间阶段和现代阶段。并提出了用以解释从原始阶段到现代的发展的一种复杂框架体系。他认为社会进化是由累进的6中“进化的共性”构成的,认为分化即使原因也是结果。他试图将人类进化到20世纪的资本主义在内的所有一切,都囊括在一个框架体系内来解释。

人类学家怀特将历史划分为:原始阶段、文明阶段和复合社会三个阶段。并提出人类进化是依靠能量增长或者说技术手段使能量发挥作用的结果。提出了包括:文明=能量X技术的进化公式。

20世纪50年代,耶鲁大学的研究员纳罗尔提出了从三个方面解释社会演化,包括:社会中最大定居点的规模;其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程度;以及该社会的子群的数量。并对这3个特征进行了量化,将结果转换位标准格式,称之为:社会发展指数,63为最高分。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新的进化论发展到了一个高潮,从斯宾塞到纳罗尔。很多政治学、经济学、宗教哲学、心理学和考古学、人类学和历史学领域的学者都加入了关于社会进化的讨论。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社会发展”的概念,其理论是建立在纳罗尔的指数建设传统上,并对之前的一些进化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跨越时空的度量:社会发展指数

作者提出在社会发展指数的基础上研究社会进化。并且提出了9个核心假设。

1:定量分析

目标是为社会发展建立一个数字指标,使得对世界上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进行直接的比较变得可行。

2:简约性

我们通常将对世界的理解复杂化,使得中心议题在大量的细节中变得模糊,爱因斯坦说过:在科学上,应该使事情尽可能地简单,直到不可能更简单为止。

3:特性

社会发展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可以将其分解成为更小的可度量的单位。按照HDI(社会发展指数)模式,试图在为社会发展的形式定义时涵盖全部标准的最小数量的具体特征。但HDI模式存在很大的缺陷,也因此遭到了很多批判。所以作者提出自己的社会发展指数。

4:有用的特征标准

特征必须是相关的;必须是独立于文化之外;必须是相互独立的;必须是有充分的文件证明;必须是可靠的;必须是便利的。

5:关注东西方,而非整个世界

6:哪里是东方,哪里是西方

7:度量的时间间隔

作者从最后一个冰期结束,即公元前14000年开始打分,一直持续到公元2000年。作者采用浮动的间隔。从公元前14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以每1000年一个单位来度量社会发展;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采用50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以250年一个时间单位;公元前1400年公元2000年,以每100年为一个时间单位。

8:关注核心地带

将东方地区和西方地区作为我们的分析单位,在东方核心地带为长江黄河流域。在公元1400年前西方的核心地带在地中海的东端,之后开始向西扩张到了意大利、德国等地区。

9:近似和讹误

没有百分之百的精确的指数,只能从宽泛的意义上解释。

如何度量文明?

作者从四个不同的维度量东西方社会文明的发展,它们分别是:

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信息技术

能量获取:是社会发展所有可用的衡量尺度的基础,就像牛顿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物理学中的意义一样。人类为了增强对自然环境和精神环境的控制,需要从外界不断获取能量。

社会组织:作者以最大永久定居地的人口规模,作者对社会组织的大致的间接度量。

信息技术:是能量使用方面又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随着社会发展,处理和交流信息流巨大。

战争能力:就像动物和植物一样,适者生存,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想要生存必须竞争和合作。

关于人类文明的演化,联合国人类发展中心也提出了通过预期寿命、教育和收入三个方面的分析模型。但是作者提出了四个特征的分析模型。并将司个特性合并起来,就构成了过去16000万年社会发展的总体画面。

那么评估一个社会是否发达,如果用这4个要素分配分数呢?作者决定用1000分作为截止公元2000年的最高分。同时,把这1000分平均分配到4个特性中,每个特性获得250分总分。

如何计算各项的分数呢?作者采用了一种对比的方法。比如在社会组织这一个分数上,以东京为例,其拥有目前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数量,2670万人,将它作为社会组织这个特征的满分250分的标杆,这样比如拥有1670人的纽约得分就是156.37分;在公元800-1200年,我国长安、开封、杭州是当时最大的城市,人口在100万人以上,得分9分左右;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有100万人,中国长安人口差不多50万。其他三个特征的分数也这样的方式计算,比如能力获取方面,2000年美国人均每天消耗的能量大致228000千卡的,作为最高分250分。

作者在书中以大量数据和材料分析了从公元前14000年前的人类农业时代开始,到公元2000年的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也对比了东西方文明进程,在能量获取、社会组织、战争能力、信息技术方面的在不同时期的势力对比。我们就不详细展开论述4个基本评估特征的过程。

书中的结论,我们可以用一张图来总结。

从公元前14000年到公元2000年,东西方的社会发展分数对比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西方的社会发展指数要高于东方,但在公元541年之后的一千多年中,东方的社会发展指数高于西方,这种领先优势一直保持在1773年。之后的几百年中,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到来,欧洲的社会发展再一次超过了东方,一直延续到近代。到2000左右,随时20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东西方的社会发展差距在逐渐缩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