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上帝死了”,福柯说“人也死了”,为什么福柯如此独特?

///

07/06 2021

尼采说“上帝死了”,福柯说“人也死了”,为什么福柯如此独特?

与书相伴

美好触手可及

哲学家尼采说“上帝死了”,西方人的精神信仰不在了,那个永恒真理的赋予者不在了,上帝死了之后,给尼采的超人留下了地盘;但哲学家福柯说“人也死了”,“人终将被抹去,如同海边沙滩上一张脸的形象”,福柯把人,连同超人的地盘都铲除了。

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万物的灵长,人只不过是各种偶然的因素造成的。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开始介绍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哲学思想。说到福柯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是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尤其在人文领域可以说是赫赫有名,他被誉为“被人引述最多的人文科学学者”。

福柯的思想比较极端,他曾经拒绝任何标签,但他说自己是一个尼采主义者,福柯的思想受尼采的影响很大,跟尼采的思想也非常类似,尼采说“上帝死了”,福柯说“人也死了”,和尼采思想一样,福柯的思想也充满了反叛,是一位非常独特的哲学家。

为什么说福柯比较独特呢?因为他自己的身份,研究的领域和思想观点都非常独特,他公开了自己同性恋的身份,58岁的时候因艾滋病去世,他生性爱自由,把生活过得放荡不羁,做学问也是无拘无束,特立独行。他研究的对象也很独特,包括疯癫者、病人、难民、流浪者、罪犯和同性恋者等等,他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他研究的地方也很独特,常常是监狱,医院,禁闭所,避难所,这些常人很少注意到的地方。

他著作的数量也非常庞大,涉猎范围也很广,包括哲学、思想史、政治学、社会学、精神分析、文学和艺术等等,所以,我们很难给他准确地贴上一个什么标签,后结构主义者、解构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都把福柯视为理论先驱,但福柯拒绝给自己贴任何标签,他称自己是:“戴面具的哲学家”,是一位尼采主义者。

当然,当然福柯的思想也极具颠覆性和反叛性,在他的第一本代表作《疯癫与文明》开篇第一句话,他就借用哲学家帕斯卡的名言说:“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狂也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疯癫。” 福柯一生赞扬非理性,而反对理性和任何形式的教条,包括传统的道德和规则。

但另一方面,福柯的思想也极具启发性,比如几年前的欧洲难民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张“死在沙滩上的难民婴儿”的照片,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其实,造成欧洲难民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西亚,北非局势的蛮横干涉,造成了这一地区局势发生了大规模动荡。

为躲避战火和失控的局面,突尼斯、利比亚、叙利亚等国的大量难民千方百计涌入欧洲避难,难民本来是西方政治和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但西方政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把他们贴上各种标签,“恐怖分子”,“极端分子”,“危险分子”,“犯罪分子”等等,他们站到道德的制高点,把这些原本是自己原因导致的难民,人格极端化和污名化,然后以法律和道德的名义,把这些人镇压和驱逐。

这正是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激烈批判的西方社会现实,福柯认为17世纪出现的“禁闭制度”,其实是当时欧洲政府为了,经济复苏需要劳动力,以及寻求社会治安稳定的需要,而那些社会边缘人就成了牺牲品,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人,西方统治者们为这项制度披上了伦理和道德的外衣,赋予了法律的权力,强制他们无休止的劳动,对他们进行最恶毒的惩罚,这不正是今天西方世界“难民”,所遭受的现实遭遇吗?

福柯批判现代性、批判理性、批判知识、甚至批判传统的道德观念,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人,思想虽然非常极端,但也非常深刻,在正式解读福柯的思想之前,让我们还是照例,简单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福柯1926年出生于法国一个医生家庭,家庭环境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他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说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个暴君,严格控制自己的生活,两人的关系一度差点破裂,福柯都想放弃自己的姓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也造就了福柯叛逆、忧郁的性格,但是好在福柯有很天赋,读书也非常刻苦,1946年,他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入法国当时一流的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之前我们也介绍过,这所学校别看是一所师范学校,却类似我们北大清华一样的高等学府,被誉为是“法兰西思想家的摇篮”,从这里走出去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很多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比如之前我们介绍过的萨特、德里达就是从这里毕业的。但是福柯在大学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也有同性恋倾向,曾多次想要自杀。

1961年,福柯以《疯癫与文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这也是他的第一本代表作。在福柯看来,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书里面福柯对疯癫进行了考古研究,追问了疯癫的深层次原因,疯癫者在我们看来,是一种病态的人,但是在福柯看来,人们有这样的思想观念,是被历史所塑造的,疯癫的知识和话语是被人有意地建构起来的,并非出于病理性而是出于政治,经济等很多因素,尤其是背后权力的作用,后面我会分享这本书的内容。

1966年,福柯出版了他的真正意义上的一本哲学代表作《词与物》,在这本书里面,他把矛盾指向了胡塞尔、萨特,并在书里面提出了著名的“人之死”,他认为人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的存在,只是现代性的特殊历史产物,他说现代主体意义上的人,注定是一张在历史上会被抹去的面孔。

1968年法国爆发的五月风暴,法国一片混乱,福柯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尤其关注那些社会边缘人,他利用自己的声望,支持改善犯人人权,并亲自发起了“监狱报道小组”,把自己家作为组织的官方地址,他们收集当时法国监狱系统的状况,向民众公布监狱的悲催生活,并力图推动监狱改革。在接下来的几年,福柯走访了大量监狱的工作人员和犯人和家属,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虽然后来这个小组被封杀了,但这段经历也促成了福柯一本经典代表作《规训与惩罚》。

1977年年福柯发表了这本书,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福柯的学术之路也走向了巅峰,他被授予法兰西学院思想体系教授,这是法国大学机构的“圣殿中的圣殿”。

而几年后,在1984年,年仅58岁的福柯因艾滋病去世,在哲学家里面,算是比较英年早逝的,去世的时候,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性经验史》还没有写完。

好了,内容就介绍到这里,后面将继续分享这本书其他内容,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小播读书

微信号 :xiaobodushu

今日头条:小播读书

抖音快手:小播读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