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筱塘北下村:古村深巷大宅门
顶着炎炎烈日,走进甘棠腹地。进入北下村的时候,被几个古老的门头吸引住。门头后面巷道笔直,巷道里的麻条石发出青幽幽的光,心里禁不住一阵激动。凭直觉,这里是一个非常有看头、也非常有人文底蕴的地方。
北下村位于筱塘集镇北偏东约七八里,与国家级传统村落厚板塘仅数田之隔,村民均为涂姓,且与厚板塘同姓同宗。后周显德三年(956),新吴侯涂钦十九世孙涂汉定居宜黄石麓砦,涂汉生有二子:长子涂保、次子涂俊,是江西涂姓的两个重要支族。涂俊(字秀夫)于后周显德三年(956)由宜黄石麓砦迁居丰城甘棠西岸,成为甘棠涂姓始祖。涂俊十世孙涂敬舆于宋末元初(1279)徙居北下村,据说是为了纪念汉人由北南进(南逃)而得名。北下村分北下和南边两支,又叫墙里和墙外,墙里(北下)坐北面南,墙外坐西向东,二支同祖同宗,实是一村。
村庄祠堂就建在两边的结合部,与南边的房屋平行。祠堂为支祠,祠名“敬公祠”。此“敬公”与科里宏治进士、广东按察副使涂敬是两个人。按照《涂氏族谱》的习惯称呼,西岸支涂敬舆与东岸涂鹏飞、涂雄飞分别简称“敬公”“鹏公”“雄公”,是甘棠涂姓东西岸三大宗支。“敬公祠”里供奉的,自然是北下支支祖涂敬舆。祠堂门前一对古老的石狮,威风凛凛目视远方。祠堂为复式建筑,前厅为休息厅,中间有一个小型四合院式天井,天井中间植有金桂、银桂各一株。后厅是祠堂正厅,供奉着列祖列宗神位,上面是“孝思报本”的横匾。祠堂两侧均有厢房,北侧开有一小门,与旁边的“棠西别墅”相互连通,自来是村中子弟诵读诗文经史的所在。
北下(南边)村庄整体保持都非常完好。笔直的麻条石巷道,寓意深远的枋额题字,精美的木刻石雕,为数众多的清代至民国期间的传统建筑,都让人怦然心动。在高楼林立的农村,这样成片的古建筑已然不多见,而延伸五进六进的大宅院,更令人惊叹不已。很多村民依旧生活在这些老宅里,用他们执着的坚守为这些老宅,向世人展示着先民的智慧和文明,延续千古不变的文化传奇。
徜徉于幽深的小巷,走过一幢幢高耸的老宅,发怀古之幽思,承文明之薪火,内心充满敬畏。每一幢老宅的门梁上,都有字体各异的石刻匾额,有表示家世渊源的,如“廉能世裔”、“侯封世裔”、“秀挹涂山”等;有显示仕宦官职的,如“柱国第”、“司寇第”、“进士第”、“夏官第”、“大夫第”、“宫保第”等;有述怀言志的,如“望隆三妙”、“金声玉色”、“四才遗美”、“经纬阴阳”等;还有较多表达隐退山居的,如“仰止山房”、“爱吾山房”、“还读山房”、“安止山房”、“凝秀山房”、“辑瑞山房”等等。粗略算了一下,这些匾额总数约有数十块之多,包含正楷、行楷、隶书、篆书等字体,林林总总,琳琅满目,真让人大开眼界。
北下村地势较为低洼,左有抚河,右有赣江,自古便是水乡泽国,经过先辈们千百年来辛勤耕作,这里早已是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满足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耕生活,耕作之余,人人上学堂,处处闻书声,钟灵毓秀的北下(南边)村,也因此成为声名远场的名门望族,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
明朝初年,天下甫定,朝廷思治,朱元璋下诏征聘贤良之才辅佐朝政,南边村的涂鼎也在受荐之列。涂鼎字伯宇,号西湖散人,自幼饱读诗书,为人重诺笃行。1389年,朝廷命官上门礼聘,请涂鼎出山,涂鼎以母亲年迈不肯北上,朝廷便任命他为浙江衢州府西安县(今衢州市区)知县,允许涂鼎带着母亲赴任。涂鼎居官清廉,治事勤慎,吏民悦服。次年春,涂鼎进京述职,受到褒奖,仍然回到原任,直到去世。之后不久的永乐戊戌年(1418),精修儒业的北下人涂桂坡(字职方)受南京吏部尚书蹇修等人举荐,礼聘为卿大夫子弟师,执教南京国子监。涂桂坡严以持己,诚以待人,“严毅方正”,深得这些官宦子弟的敬畏。众官对涂桂坡感恩戴德,纷纷向明成祖朱棣推荐,希望能够重用他。可惜天不假年,涂桂坡还没受到重用就去世了,年仅42岁。
清代时期,北下(南边)涂姓人文达到鼎盛,儒商巨贾遍于湘楚。清初时,南边有位叫涂昂(字最平,号霞苍)的孝廉,中顺治丁酉科(1657)举人,后选山东历城县知县。嘉庆间,北下人涂修璜(字廷滨,号渭溪)继承父志,弃儒从商,生意从湘南一直做到湘潭,曾经出资修建厚郭、铜湖、五坊渡石桥、仕圩堤、小港闸、黄埠脑及村落诸孔道,自己却“疏食布衣如寒素”。太平天国运动时,涂修璜捐金数万,协助官兵抵御太平军,并在家乡召募团勇,自己出资训练,抵御太平军,家道因此中落。湖南官府向上司奏请封他“布政司理问加二级(从五品民政官员)”的官衔,在他去世时,村民送他一副匾额:“遗爱甘棠”,他的事迹还上了郡志“孝友传”。他的儿子涂绶(字鼎臣,号小渭)因家里捐资甚巨,例授宜春县训导,后历署建昌、兴国县等十数个地方文教之职,每次赴任都是轻车简从,只带一个书僮,挑着书籍和换洗衣服,被当时士子奉为楷模。涂修璜之孙涂湘(字广勤,号春帆),诗赋极秀逸,尤工楷书,深得欧赵家法,问字者屡满户外。同治甲子科以第十七名举于乡试,后就职以知县候拣选。
北下人涂九畴(字南滨,号兰坪),十九岁中秀才,因朝廷疲于应付太平军,停止科考。涂九畴一边积极参加团练,一面不废诵读,出资捐授知县,加同知衔,分发湖北补用。同治戊辰年(1866)七月,代理黄州知事,大刀阔斧治理政务,曾帮助受冤枉的麻城知县汪某洗清冤情。之后,父母先后去世,涂九畴丁忧在家,同治庚午年(1870)复任,以铁腕兴利除弊,因政绩突出,升直隶州知州。光绪丙子年(1876),委署南漳县豸,秉公执政,受到百姓赞誉。其后,先后创办郧阳、北河口厘局,开设新关税务局等,每到一任,都是强力清理积欠,严征课税,给捉襟见肘的地方政权扭转了亏空局面,受到时任湖广总督、朝廷重臣张之洞的高度赞赏。
如此名人轶事、乐善好施之举,在北下(南边)不胜枚举。如北下敕赠武略骑尉涂修瓒(字琪燦)以读书起家,后弃儒从商,成为一时巨富,先后出巨资为家乡修路铺桥,捐修西莲寺,并捐资重修位于长沙中心城区的江西会馆和火宫殿。北下诰封朝议大夫涂树桢(字献臣,号重山),医学地理皆有心得,曾开医馆,活人无算,又在湖南湘潭一带经商,也是赚了个盆满钵满,后奉檄筹饷,援例加同行知衔。北下村贻赠徵仕郎晋赠通议大夫涂修瑜(字廷怀,号朗山),一直在湖南一带经商,晚年修桥铺路,建筑路旁凉亭很多,方便行人,人称“方便家”。南边五品衔涂焕垣(字荣高,一字云皋),赤手空拳到湖南打拼,为人谆朴少文,居湘数十年,信义孚于市厘诸典商,尤任之岁托,居货累巨万,后捐授五品衔。
北下敕授修职郎学博涂希洲(字佐臣,号瀛境),乃是朗山公(涂修瑜)之子,从小秉承家训,孝老敬亲。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父亲在湖南的资产被洗劫一空,涂希洲一家五世同堂,生活虽然拮据,但一家人其乐融融。他的儿子涂增莹(字松林,号莲生)选授峡江训导,擢升信丰教谕,后晋内阁中书衔。他的两个孙子翔凤、翀凤都是了不起的人物,翔凤(字宜古,号可凡)考取光绪丁丑科(1877)进士,官工部主事;翀凤考中光绪甲午科(1894)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大理院推事,赠通议大夫。
古宅幽幽,小巷深深。人们从老宅里进进出出,或在小巷里闲聊嬉戏,安静地厮守着这片古老的家园。经过岁月洗礼的北下(南边)村,像一位淡然自若的老人,无喜无悲,神色泰然;亦如一方朴实无华的璞玉,静处于广袤的田野之中,等待着人们去探寻,去雕琢,去焕发她的文明之光。
(资料来源:甘棠《涂氏族谱》、《筱塘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