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石 || 荣塘北湖喻家:芗水河畔太白祠
烟花三月,油菜花开满地黄,最是蜂逐蝶恋时。安静的芗水河,此刻也绿波荡漾,花树倒映,把一江春色渲染得厚重而多情。过了荣塘芗水大桥,南岸的河堤下,便是北湖喻家,村民喻姓,三四百人口。
明代正统八年(1443)喻氏十一世孙喻元敏在谱序中说:“切究吾宗,源于吉安太阳洲,始祖表乡荐为諻州教授,宦归依妻族居于洪城,子孙颇蕃衍。后以辽金之兵日作,遂图为幽隐之计,三世祖尔康尔宁乃迁居于今之丰城夏阳之地,至五世祖大三大四,因其地址僻隘,又徙今北湖居之。”也就是说,北湖喻家的先祖最早定居于吉安的太阳洲(未考),其始祖喻孟曾当过諻州(未考)教授,退休后就搬迁到洪城,和老丈人家住一起去了。后来,金兵南犯,三世祖尔康尔宁担心受到威胁,就搬迁到了荣塘的夏阳(入赘夏阳熊氏)。喻家“基址源流序”中,也有“五世祖大三同弟大四因以夏阳祖基招赘熊氏居住,遂迁北湖之地”的说法。因为“地隘居鲜”,五世祖大三大四这才不得已迁到北湖,时间大约在公元1110年前后,约九百余年的历史。
喻氏迁到北湖的时候,只有南边的徐家有人居住。之后,陆续又有东丁、西丁、吕家、何家、李家等相继迁入。喻家仍旧居于原址,与周边村族保持着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渔唱樵歌,南亩躬耕,自得其乐。其“八景”诗很明显地表达这种安居乐业的心态,颇有点超凡脱俗的境界。如“隔溪渔唱”诗云:“生涯指点旧孤蓬,欲去桃源路可通。打得鲈鱼沽美酒,烟波一曲天地空。”“岸彼樵歌”诗云:“荒烟蔓草径悠悠,踏遍深林落叶稠。三两行歌归去晚,一肩挑尽远山秋。”“短棹归艇”诗云:“桃花涨泛古鱼矶,远近轻舟荡夕晖。欸乃一声山水绿,隔溪人载野航归。”
喻家族谱上记载的名儒显达不多,但多以励志儒业为主。清朝末年,村里曾有一位叫喻尊镇(字学美号子哲)的善士。喻尊镇小时候显得有些木讷,似乎并不是读书的料,老师和亲友都很忧虑,希望他早日弃学务农,不要在诗书上浪费青春。偏偏喻尊镇性格倔强,不肯服输,改投于一位名叫陈弼臣的先生门下,夜以继日发愤读书,“如是者三年,豁然贯通,书数行下,然后文思大进,推陈出新,浩乎如百川东注而莫之遏,迅乎如泥丸下峻坂而莫之御也”。三年以后,终于融会贯通,成为饱学之士。
光绪朝庚辰(1880)、辛巳(1881)喻尊镇连续两次应童子试,都是名列前茅。但县试却不如意。喻尊镇越发努力,读书之余,“诸子百家经史时务以及星相医卜之书靡不精通”。光绪辛丑年(1901),清廷废除八股考试,那些满腹经伦者在县试中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应对。喻尊镇本来跟人在湘潭一带做生意,没有参加县试,直接参加府试,一考成名,进入邑庠,成为名副其实的秀才。此后,喻尊镇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一门心思投入公益事业,创办育婴堂、开设义渡、施医药掩孤坟,深受乡亲们尊敬。
去者已矣,逝者如斯。喻家历史上虽无惊心动魄的奇闻逸事,但位于喻家村后的“太白仙宫”却声名遐迩,远近闻名。诗曰:
千载名留酒与歌,苍茫今古付流波。
鼕鼕不是催花鼓,恐触当年感慨多。
这首诗名字叫“仙祠暮鼓”,所表现的内容,正是喻家村后芗水河岸上的一座寺观,它就是名噪一时的“太白仙宫”,也是喻家“八景”之一。太白仙宫红墙灰瓦,居中门坊八字大开,正对着滔滔东去的芗水河。仙宫椽角飞翘,古色古香,两旁各有圆门侧室,供奉着各路神仙菩萨。门坊两旁对联为:“名著三唐风流宛在,泽周四野人寿同登”,不消说,这里是供奉唐代诗仙李白(字太白)的寺观了。
据仙宫内石碑记载,太白仙宫首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1987年有过一次重修,现存的太白仙宫乃是2003年重修,因修建芗水河堤后移到现在的位置。北湖民间传说,有一年北湖一带发大水,一截树木忽然漂浮到了北湖寺(即梵慧寺,唐代马祖所建)前。人们觉得有碍观瞻,便把它推走,谁知刚转身,它又浮了回来。再次推走,又再次浮回来。人们觉得奇怪,以为这段树木一定是“神仙”附体,要登岸入寺打坐,便把它打捞上岸,存放在北湖寺。
北湖五保(西丁、徐家、东丁、何家、喻家合称北湖“五保”)一向有正月初十抬神巡游的民俗。到了这一年的正月初十日,乡亲们抬着这段“神仙附体”的树木环村巡游到村后的时候,木杠突然断裂。人们本来对它的来历十分好奇,突然遇到这样的情况,更是惊恐万状,纷纷跪下,向木头叩头请罪,并立即着手在此修建寺观,由“五保”共同祭祀。关于为何雕刻成诗仙李白的样子,并以“太白仙宫”命名寺观,民间传说语焉不详,也不好妄加揣测。不过,自此以后,北湖五保乡亲一直尊太白仙君为福主,护佑着一方太平安康。北湖以下从渡头一直到小港沿芗水一带的善男信女,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一、十二(据说是李白的祭日)便会来到这里祭拜,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高峰时多达数千人。平时也有些零星的朝拜者,前来观瞻祭祀。
太白仙宫是北湖五保求医问药许愿祈福的圣地。据碑志描述,仙宫内曾藏有历代宫廷御医检方三百余种,道家懴文五百余首。寺观内有施药济世者,有解签渡人者,正所谓“心诚则灵,有求必应”,太白仙宫俨然是附近修身启智祛病消灾的人间天堂。
在距离仙宫不远处的河中间,有一块凸起的洲地,相传那里曾落有一座巨大的金钟。关于这座金钟,民间也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在某年某月的某天,从天外飞来一座大金钟,直扑太白仙宫,没想到仙宫大门太矮,金钟飞不进去,掉到了前面的河里。大家都说,必须有“九子十父子”(九个儿子加上父亲共十个人)才能抬起来。九个儿子的家庭并不多见,只找到一户八个儿子的家庭,又叫来一位女婿凑数。十个人好不容易把金钟抬起来,很觉吃力,其中一个儿子脱口叫了声“姐夫用点劲啊!”谁知话音未落,金钟再次沉入水中,就再也捞不起来,成为永远的风景。
传说毕竟是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社会和谐、家人安康的美好愿望。太白仙宫及其承载的对天地神明、自然万物的敬畏,以及在岁月过往中给予人们的心灵呵护和慰藉,却是实实在在的。文化从来都是感性的,它存在于古村小巷中,存在于山川溪流中,存在于传说故事中,并永存于人们的心里。
资料来源:北湖喻家《喻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