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雾山开化寺石牌坊
雾中山,又名雾山,佛家称它为大光明山,素有“山恒孕雾”,“恒毓霞雾”的特色,故名。
以上介绍来自网络,详见链接《初秋大邑雾中山》http://www.xcar.com.cn/bbs/viewthread.php?tid=6135117
茶店子客运站高速大巴至大邑,票价20元,在大邑客运中心换乘12路至悦来镇,票价3元。
悦来有小巴前往雾山乡,虽说线路牌上写着悦来-开化寺,但固定线路只到老街上,距离接王寺还有六公里左右的路程。我们请司机接送到接王寺,来回车资共60元。
接王寺原名接王亭,原是雾中山开化寺的接待点,建于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
雾山在佛籍经典中,谓“大光明山”。佛法东渐,有籍可考在先秦,后被朝廷认可,首在北方洛阳始建白马寺,六年之后,有天竺僧人在雾山建寺弘法,乃佛法南传的首站。
接王寺山门及开化寺山门前各保留着一对明代石狮,一镂花石牌坊,造型相类似,应是出自同时代工匠之手。
接王寺的石牌坊较之开化寺的要稍小一些,不过背向山门方向的石壁上也有雕花,只是比起正面的团花来,刻痕稍浅,而开化寺石牌坊后面只是找平,没有任何雕饰。
石牌坊中心的团花。图案中叶片肥硕,叶柄粗壮,烘托着上方的圆形对称花朵,下部为水波纹,上方左右各有一瑞兽,做回首相望之态,使画面在饱满完整的同时又因此而得以延展。
左边的动物造型。
右侧的动物造型。
夹杆石上的抱鼓却没有任何图案。
正面团花右侧的次间是一整块石碑,上面的字迹有部分已漫漶。
接王寺山门前共有四株古树,其中一株红豆杉树龄已1850年,其余三株是桢楠,都生得高大蓊郁。
桢楠树的种子。
无论树有多古老,结的种子都算是它的孩子吧?这一点人可比不了。
照片难于表现大树的苍劲沉稳。
成都十大古树之接王寺红豆杉。
据介绍,这株树是在公元158年的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圣诞日种植的。
围栏外有一清同治年间立的记事石碑。
整个红豆杉周围的地面干干净净,没有一片落叶,但神奇的是,这片杉树叶子静静地躺在地上,仿佛等着我拾起它来。叶片非常完整,我小心夹好带回家。它的大小刚好够做一份标本。
也许因为长在寺庙内的缘故,这红豆杉和桢楠得以避开千年间的纷乱。
雾中山曾梵刹林立,拥有“四十八庵,一百八十寺,僧众达数千人”,后遇兵燹而衰败。想起那句话:“宁当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接王寺内已没留下什么古迹了,在观音殿里,见到一个残破的石香炉。围着花台的一些石栏杆,不知是不是用的从前旧物。
在寺内僧人的指引下,我们穿过接王寺的旁殿,从后门出去,这儿有一条登山小道,可通往开化寺的山门。
回过头,望接王寺的屋顶,几乎看不出与民房有何二致。这儿正在接受善男信女们的捐赠,打算要恢复寺庙的荣光。
不过现在这样也挺好的,清净无为,每个来往的人都是过客,每个穿行其间的人都能感受到某种自在,那样的话我以为佛便到过心里了。
青石铺就的山道,少有人行。拾了根枯银杏树干,光滑结实,权当是登山手杖了。
道旁有盛开的紫阳花,一路上还有厚柏、茶树等。
山中多楠竹,新竹也有碗口那么粗了,而竹叶却生得细细碎碎的。
此行穿短裙及凉鞋,一路上都怕蛇出现,怕路边的荨麻,怕带刺的藤蔓,怕锯齿边的野草,总之,这身衣服实在是不适合爬野山。
翻过一道山梁,溪水的潺潺声传来,小径也开始往下延伸。青翠山林间,一道单拱小石桥忽现于眼前,桥身苔痕斑驳,桥下细细的水蜿蜒而过。
过石桥后,山路更加陡峭,青石路面开始变窄。转过山腰,来到豁然开朗处,一黄色琉璃瓦顶的飞仙亭就那么亭亭然地立在眼前。
远处云山雾罩,于是这飞檐就有了些吞云吐雾的意思。
飞仙亭虽然破旧了些,但长在此处真是点睛。
几块大石叠在一处,下方刻着三个篆体字。我只认得左边的那个“岩”字。
山中盛开的萱花。
小路即将到头,快要抵达开化寺山门。这儿有个通信基站,一旁便是“天国名山坊”遗址,这里也称“雾锁三关”,是雾中十景之一。四根高大的主柱和次柱还站立着,大小额枋则全部断裂,横卧于地面。
次柱上刻着明代杨慎所书楹联“天下无双地,雾中第一山”。
左边主柱上也有题字,可惜地上荨麻丛生,无法靠近拍摄。从网上寻得下联,“西瞿东胜,北庐南瞻,京天统万法之宗”。
巨大的夹杆石。次柱上的石榫孔清晰可见。
连接串枋的榫孔下,残留着部分雀替。
夹杆石还稳稳当当地护着主柱。石柱背面没有任何刻字,未知是风化还是原本就留白。
一旁堆积着石残件,几近被灌木和藤蔓湮没。
雾中山的寺庙虽已被毁,但看这废墟所用石材,说它是“中国佛教圆明园”应该不是妄言。
倒在地上的串枋,侧面雕刻着相同的云纹。
雾中山佛教遗址介绍。
新修的开化寺。寺庙外一株古银杏树。
开化寺山门外的石牌坊,彩绘图案上的沙黄色、松绿色及橄榄绿颜料依旧明艳。
此石牌坊看上去与接王寺的石牌坊很类似,但这个正脊上只有鸱吻,没有刹尖。
背向开化寺这面没有任何雕刻,只有将石面找平的凿痕。中间的团花有几处已镂空透光。
中间是正楼,两旁对称建次楼。斗拱栏额。此石牌坊从须弥座就能看出比接王寺的要高大许多。
明间的团花,白色部分即为镂空透光处。下方的水波纹及中间的花朵与之前接王寺的类似,但没有动物图案。整个敷色非常之淡雅,色系统一。当初施色者有着非凡的审美。
右侧次间上的凤凰衔云图案。
左侧次间上的双凤衔云对称图案。
夹杆石最外突出部位上也雕刻着祥云
开化寺已新建完成,从石牌坊到开化寺山门的这一段青石阶是保留下来的旧台阶。
拾阶而上,眼前又是一处已坍塌的石牌坊废墟。
这个石牌坊比起之前在小路上见到的那座更要恢弘,光是主柱上的夹杆石就有两人多高,雕成麒麟和大象形状。
坍塌的石牌坊位于开化寺一进前新修的广场上。
这位正在广场石栏杆上晾晒竹笋干的乡民·告诉我,这里是从下面的石牌坊进入开化寺大门的必经之路,来来往往的人都从牌坊下穿过。一九九四年七月间的一个中午,那天艳阳高照,无风无雨,石牌坊突然就垮塌了。
他家就住在开化寺旁边,听到动静就跑出来看,除了地上的残柱,周围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可能大象和麒麟也累了。
残缺之美。
荒草侵阶。
未知这是否檐额,上面雕刻着一排在莲花座里打坐的小佛,身后的飘带高高扬起。
拨开艾草看一眼石构。过去种种,惟遗碎片,这已是常态。
举着华盖的侍从。
乘肥马,衣轻裘。
开化寺前的一对石狮。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从开化寺继续上行,还有明月寺等古迹,我们此行止步于开化寺。
回首,见开化寺大门已闭。
2016年6月18日摄于大邑雾山接王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