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州:父辈的艰苦卓绝】大漠深处(1)
【泽州:父辈的艰苦卓绝】
大漠深处
☆ 刘庆庆
刘森简介
刘森 (1919—2011)男,泽州县黍米山村人。1936年初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参加八路军。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的获得者。
1958年11月,我的父亲刘森做为最后一批撤离朝鲜的志愿军的一员回到祖国,在锦州做了短暂的修整,便接到了新的任务,从此改变了父亲的人生轨迹。
还是在半年前,也就是1958年的4月,遵照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部署,中央军委秘书长黄克诚主持了一个绝密工程,即0029工程建设会议,决定成立特种工程指挥部(简称“特工指”),代号为7169部队。任务是负责原子弹试验场和导弹综合试验靶场的整个工程建设(即后来20基地、21基地的建设工程)。7169部队是兵团级单位,开国上将陈士渠兼任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直接参加施工的是以工程兵为主的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10万大军。
父亲当时是行政13级的党的高级干部,经国防部长签发的任命书,任命他为特种工程指挥部后勤部营管处处长。父亲受命一路西行,扎根于大漠深处,和战士们在一起,开始了二年之久的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战斗。其中的故事封尘已久,很多已经被人遗忘。拾取一二,也仅是一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关。”这是古人西出阳关时的感叹。如今,十万大军风涌而来,古时冷落萧条的阳关变得车水马龙,尘埃飞扬。自然气候上的春光姗姗来迟,可人们的心目中,这里已经是“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酒泉、玉门关这一带,是古战场所在地,昔日铁蹄飞奔残踏,留下深长的历史遗憾。今天,我们自己的军队开进大漠深处,开辟长军威、振军威的导弹试验基地,使这千年古战场焕发了生机,春风吹拂, 这古战场增添了全新的气息。
河西走廊是一条漫长的通道。这一带土呈黄色,是黄土高原向西引伸的夹道,谈不上“沃野千里,矿藏丰富”,但却是甘肃省的粮棉基地,又是重要的工业建设地区。发展工、农业生产,离不开资源,更离不开水,而这一带水源奇缺,大大地约束、限制了工、农业的发展步伐。
这里的工农业用水,主要依赖于祁连山的雪水。还有相当的水源没有被充分利用,当时河西地区就有四十多万亩可垦荒地,缺水不能开发。为了查明祁连山的水利资源,改变河西地区的干旱面貌,中国科学院高山冰雪研究队在甘肃省委的支持下和苏联冰川学家的帮助下,踏遍了祁连山各山脉,基本上查明了祁连山有十个冰川区、三十三个冰川群,九百四十条冰川,它的面积达一千二百零七点七六平方公里,储水量至少有三百三十二亿公方以上;加上未曾考察统计的冰川,总面积约计一千三百平方公里左右。祁连山现代冰川总面积储水量四百亿公方左右,相当于当时的六百个十三陵水库的容量,如果全部融化,可以供给一百万亩农田灌溉一百年。如果用人工促进增加消融,平均每天在冰川面上多消融一厘米稍多,水量就可以比当时的增加一倍。
大部队开进,全面展开作业,尤其是在清水附近开设的碎石场,一个师的兵力要将堆积如山的花岗岩石,由大劈小,碾成大、中、小各种规格的石料,需要大量的水源,可是靠自然流淌下来的祁连山雪水根本不够。部队领导机关在焦虑。工区里急需大量的石料,眼巴巴的等着破碎好的石料向工区里运。而备料场上水源缺乏,许多机器开动不起来。坚硬的花岗岩屹立在部队面前,却无可奈何!
大家想到了高高祁连山上的雪水。于是,一支支小分队出发了。他们每人背上一袋沉重的黑煤碴。他们知道,要把这些黑煤碴撒到祁连山上的雪源上去。在阳光下耀眼的雪山,撒上了黑乎乎的煤碴,黑色吸收热量快。
煤碴吸收到大量的热量,溶化了厚厚的祁连山积雪,下流的水源渐渐多了,施工备料场的机器又隆隆地开动起来了。
问题和困难很多,战士和技术人员的办法更多,在施工开始仅仅半年多的时间里,工程兵部队的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就达2950多项;提出各种科学建议52000多条。这些发明创造不仅为国家节约了近百万元的经费,而且提高工效十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