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苹:老家黟(yī)县
老家黟(yī)县
安徽黄山 汪苹
老家黟县,是个从前很多人陌生而现在很多人都熟知的地方。其实在我当年当知青去老家插队之前,“黟县”对于我来说仅仅只是一个概念,那是我父亲的老家,是填表时在“籍贯”一览中所填写的内容,在我的脑海里丝毫没有一点感性的东西。而在我的中小学同学口中,他们也往往以为我的老家是“黑多县”,常常以此跟我开玩笑,说我是“黑多人”,因为许多人是不认识这个字的。直到那年国庆后,我与失去联系四十多年的太原十五中的高中同学在北京火车站匆匆一聚互留通讯地址时,她仍然欣喜地叫道:“原来这是个字念黟yī字,这下我又认识了一个从来都不认识的字了。”
真正认识黟县是在1970年的冬天。那年冬天,我从黄土高坡煤城太原千里迢迢乘火车、汽车辗转回到安徽黟县插队落户,才第一次见到黟县的庐山真面目。记得那天汽车蜿蜒行驶在狭窄的县级公路上,左拐右拐,转得我有些头晕的时候,忽然,透过玻璃车窗,我发现天空是那么的蔚蓝,车身一边紧贴着山崖,另一边是涧水淙淙,有的地方水面稍微有些开阔,像是个小潭,潭水竟然碧绿碧绿,绿得像童话故事中的湖蓝色,我当时是惊喜地叫了起来:“好蓝啊,真美!”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让我惊叫的地方竟然就是传说中的桃源洞附近,我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老家黟县是美丽的桃花源。这里土地平旷,环山绕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典型的徽派古民居:粉墙黛瓦马头高墙,小桥流水凉亭座座。它远离城市的喧嚣,看得到炊烟袅袅,听得到鸡鸣狗叫;小溪中有村姑浣衣衫,清晨有牧童放牛割青草;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向村里的年轻人学会了上山砍柴、下田插秧,学会了烧柴灶,学会了在煤油灯下读报学习;脚肿了,仍然一瘸一拐地走几里路上山去修水渠;夜黑了,仍然履行基干民兵的职责从石板路上跑步去民兵营集合。……如今,这些都成了我的记忆,现在的老家黟县人,真正成了桃花源里的人家。古朴的皖南古民居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五里牌村的鲜桃可以让游客们亲手采摘,农家乐旅游成为了农民们致富的品牌;西递、宏村成为著名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地,深厚的徽文化底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旅人和来此写生的各大院校的莘莘学子们;独特的徽派建筑、美丽的徽州乡村水口让多少人流连忘返、赞叹不绝;《菊豆》、《卧虎藏龙》等一大批电影、电视剧都在这里拍摄,现在,这里又在建设影视基地,小小的黟县成了既古老又现代的地方,逃离了城市的喧嚣来到黟县,就来到了美丽的世外桃源,使人感到格外的舒心。
老家黟县,现在我的长辈们一个个都先后离去了,难得回去的我在每年的清明节祭扫祖坟时必定到处走走,看看她的新变化:高楼大厦越盖越多,农民新居也越来越漂亮,道路修得平展展,生活环境也越来越美好,……面对大量涌入的游客,不能不让人生出些许担心:可千万不能让这世外桃源消失在现代人的喧闹中!尤其是后来,我的老家黟县,还非常荣幸地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地”;尤其是最近,我的老家黟县,又更加荣幸地成为了“国家级文化历史名城”,更让我这个黟县人倍加骄傲与自豪。因此,宣传和保护我的老家黟县,便成为我们每一个黟县人和到黟县来的人的职责了。
责编:丁松 排版:何苗
汪苹,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安徽省黄山市屯溪五中语文高级教师。文学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大江南北》杂志、《中学语文教学》杂志、《安徽老年报》、《黄山日报》等报刊。有作品多次在全国征文比赛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