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宝荣教授:从补肝肾入手,三招治愈脱发经验
郭宝荣,女,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东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擅长糖尿病及其各种并发症,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等,更年期综合征、尿崩症、脱发、面部色斑、痤疮等疾病的诊治。
脱发以头发大量脱落或稀疏或局部形成脱发斑为主要表现,中医称之为“发蛀”、“油风”。临床常见脱发分斑秃脂溢性脱发和生理性脱发。中医认为脱发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以肝、肾、脾虚为本,以风湿热搏结为标。
《黄帝内经》云:“肾主藏精,精生于血,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诸病源侯论》指出:“冲任之脉,为十二经之海,谓之血海,其别络上唇口,若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由此看出,精血荣衰与须发盛疏密切相关,肾藏精,肝藏血,肾精充足则血有余,血荣于发则须发柔润有光泽。反之,若肾精亏虚,肝血不足,须发失去精血的濡养则枯槁焦黄,因发为血之余,甚至出现须发花白、脱落进而不生长。
因此,肾精肝血不荣是脱发的重要发病机制,是脱发之本。《医述》有云:“百脉会于百会,血气上行而为之生发也。”若有气滞血瘀,血热壅滞,则影响精血上荣于须发,须发失养则发生落须脱发,此类病症属实发病较快,同样是脱发的重要发病机制。
郭宝荣教授认为,现代社会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上偏于肥甘厚味,更容易在体内湿郁化痰,痰湿郁结日久化火,形成热毒内盛。而工作、生活压力相对以前更加沉重,社会生活更加复杂,人们因奔波劳累,造成体内阴血暗耗,最终形成阴血亏虚与热毒内盛同时存在的病理体质。而《内经》指出:“风为百病之长”、“高巅之上,唯风可到”,脱发与风邪密切相关。又有《诸病源候论》曰:“人有风邪在头,有偏虚处,则发脱落,肌肉枯死”。明确指出虚受邪风,发落头秃。
故在治疗上应在滋阴养血的同时加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以达到祛除风湿热邪,同时生发有源的疗效。用药时可使用熟地黄、山茱萸、旱莲草、白芍等滋养精血、补益肝肾,精足血充则毛发生长。徐长卿、防风、茯苓等祛风除湿,又能健脾利水,水行则气血顺畅,有助于新血生成,且无生痰之虞。黄连、黄柏等清热燥湿解毒,清解脏腑郁热,最终达到湿去热清、血充生发的治疗目的。
01
阴血亏虚以补为主
生活作息不规律,纳少眠差,或者劳累奔波,或者年老体弱,气血生化乏源,以致气血不充,肾精不足,而阴血亏虚不足以涵阳,“阳气者烦劳则张”,虚火上浮,则有阴虚火旺之象。阴血不足,肝失所养,肝风内动,内风上扰,再加体虚外风袭之,故治以滋阴补血为主,可重用熟地黄、山茱萸、旱莲草、白芍等药物,在此基础上加以祛风清热,可用徐长卿、黄连、黄柏等,以达到补、祛、清相结合的目的。
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男,29岁,2017年10月5日于山东省中医院初诊。脱发3月余。无明显诱因出现脱发,头油不多,有头屑,饮食少、作息不规律,睡眠少,二便调,身体瘦弱。舌尖红苔薄黄,脉细。
诊断为脱发。辨证属阴血亏虚,血虚生风。治用滋补肝肾,养血祛风之法。
处方:生熟地各12g,当归15g,川芎12g,薏苡仁15g,茯苓12g,白芍15g,黄连9g,夜交藤12g,徐长卿12g,珍珠母30g,杜仲12g,知母9 g,黄柏9g,泽泻15g,甘草6g。水煎服300 mL,每日1剂。
服药7剂后,2017年10月13日二诊。二诊脱发明显减少,纳可眠安,头皮发痒,于初诊用方加地肤子12 g,覆盆子12 g,旱莲草12 g,进一步加强益精补肾、祛风清热的作用,患者继续服药14剂,日1剂而愈,病情稳定,暂未复发。
02
湿热内盛以清为要
长期饮食肥甘厚味,在体内湿郁化痰,痰湿郁结日久化热,形成热毒内盛,或者因劳累体虚正气不足,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聚湿生痰,或风邪、湿热之邪内侵于体,导致体内湿热内盛,虚实夹杂,病情较为复杂。湿热壅盛阻塞气血运行,气血不能上充于巅顶,毛发不能得以滋养,故治以清热利湿化浊为主,再加以补肝益肾,祛风除湿。可使用黄连、黄柏、白鲜皮、徐长卿等药物清热祛风,茯苓、薏苡仁等健脾化湿,杜仲、山萸肉等补益肝肾,最终湿热去则经络通,精血盛则毛发长。
病案举例
患者于某,男,37岁,2017年10月9日于山东省中医院初诊。脱发三年余,初诊时前额部脱发甚,头皮出油多,头皮瘙痒,平素工作压力较大,睡眠较差。舌红苔黄腻,脉滑。
诊断为脂溢性脱发。证属湿热内盛,阴血不足。治以清热祛湿、养血祛风。
处方:生熟地各12g,当归15g,川芎12g,茯苓12g,黄连9g,杜仲12g,黄柏15g,徐长卿12g,薏苡仁15g,覆盆子12g,夜交藤12g,山萸肉12g,防风9g,白鲜皮12g,蒲公英24g,砂仁9g,甘草6g。水煎服300 mL,每日1剂。
患者服7剂后于2017年10月17日二诊,二诊时脱发减轻,脱发处微痒,仍有头油,大便解出欠畅,小便黄。考虑湿热郁久尚未清除,应加大清热利湿、祛风止痒之效,故于初诊用方加地肤子12g,继服14剂,每日1剂,再诊时大小便正常,前额部脱发处长出细小绒毛。继服二诊方,以巩固疗效。
03
瘀热内结,注重活血化瘀
患者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邪犯上焦头面部,邪气侵入经络,气机受阻,血运不行,形成瘀血,瘀血阻滞新血不生,头面部毛发失养,或素体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行乏力,日久成瘀,瘀血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终可导致毛发不生或生而弱小,现有毛发逐渐脱落。瘀血阻滞日久或血虚日久均可生热化火,故在治疗时首重活血化瘀,同时应滋阴清热,养血祛风。
瘀血导致脱发的发生,已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医林改错》中云:“不知皮里肉外血瘀,阻塞血路,新血不能养发,故发脱落不生;无病脱发,亦是血瘀。”提出了导致脱发发生的观点,即血瘀的存在。《血证论·瘀血》中也有:“凡离经之血,与养荣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
病案举例
患者李某,女,45岁,2017年10月12日于山东省中医院初诊。脱发三年余,加重一月,头皮出油多,无头屑,口黏较重,月经淋漓不尽,量少,色暗有块,舌暗苔薄黄,脉细涩。
诊断为脂溢性脱发。证属血瘀风动,治以滋阴活血,养血祛风。
予两地汤加当归12g,川芎12g,丹参15g,红花9g,仙灵脾12g,浙贝12g,猫爪草12g,黄连9g,徐长卿12g,旱莲草12g,柴胡12g,薏苡仁15g,甘草6g。
以当归、川芎、丹参、红花养血活血,两地汤加黄连滋阴清热,旱莲草、仙灵脾补益肝肾,徐长卿祛风止痒。水煎服200 mL,每日1剂。
服药7剂后2017年10月20日二诊。二诊时患者脱发稍改善,洗发时掉发明显,头油多,无头屑,口苦口黏,仍有少量月经,色暗,舌暗苔薄白,脉细。考虑瘀血日久,气滞不行,影响肝木生发调达,脾土依然受制,水液运行不畅,故有湿邪为患,且月经依然淋漓,故在初诊用方基础上加土茯苓12 g,水煎服200 mL,每日1剂。
服药三周后口苦口黏症状消失,头侧脱发处长出短绒发,舌苔薄白,脉细。遂继服二诊方,巩固疗效。
04
小结
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郭宝荣教授发现大多数患者的脱发与工作压力、生活习惯、心理因素、饮食偏嗜和化学品刺激有关,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总结出脱发的原因多为肝肾不足,精血亏虚,风邪上扰,同时不同的患者又有夹湿夹热夹瘀等兼夹症状。临床中以补益肝肾、祛风除湿、养血活血之法治疗脱发亦很多。
卢君平将160例脱发患者辨证分为四型:肾气阴两虚型,治疗使用六味地黄丸加减;血虚风燥型,使用祛风换肌散加减;气滞血瘀型,使用逍遥散加减;痰湿阻滞型,使用健脾除湿汤加减。结果显示112例(70%)显效,48例(30%)有效,疗效显著。
对于脱发的治疗,郭宝荣教授认为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注重调补肝脾肾在临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调理精、气、血,并重视对风邪的治疗,结合临床兼夹症状,在处方用药时,加减运用活血、祛湿、清热药物。
由于脱发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疾病,郭宝荣教授在临床治疗脱发时,注意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同时注重患者生活起居的调摄,嘱患者合理作息,避免饮食刺激,洗头不宜过勤。脱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边长边脱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待气血旺盛,精髓充满,毛发生长即可恢复正常。
笔者认为脱发原因不一,生活环境、饮食作息、生理心理状态等对发病均有影响,故在治疗时应内外因素综合考虑,注重对患者的整体调理,根据患者实际临床表现辨证施治,随着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同时纠正患者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才能收到良好疗效。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