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我国土壤修复症结,新型肥料或成突破口!?
《北方农资》记者 侯庆彬
为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有效治理土壤污染,推进土壤修复产业快速发展。10月18日,2017土壤修复产品应用与发展大会在山东济南举办。本届大会以"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有效治理土壤污染,推进土壤修复产业快速发展"为宗旨,就如何有效解决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建设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做深入探讨。来自农业部相关领导、各农业院校机构的专家、资深农资行业人士和全国各地经销商、种植大户近300人参加。
会议现场
修复土壤需多管齐下
张小彪
全国新型肥料协作组秘书长张小彪致辞,由于农作物连作、工业污染、化肥农药过量施用等原因,我国农业耕地重金属污染、土壤板结、酸化严重,造成土传病害频发、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张小彪指出,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农业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农业政策的颁发执行,加速推进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为了响应国家政策要求,解决农业土壤污染问题,本次大会力图搭建沟通、学习、交流的平台,为农资企业提高产品研发能力、提高土壤修复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产品结构,满足农户需求,促进中国土壤产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马常宝
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处长马常宝介绍我国耕地质量现状、土壤修复治理进展和方向。多年来,耕地质量问题,始终得到领导重视、中央关注和财政支持。目前,耕地质量状况表现为总体稳中有升,区域问题突出。他表示,把握土壤修复治理的方向,需坚持"两个原则",一坚持防控胜于治理;二坚持采取综合措施。在产品上,需保障土壤修复产品专用性、安全性、成熟性。在技术上,要建立土壤修复使用技术规程和科学评价方法。
王敬国
土壤肥力取决于土壤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循环的速度、强度及循环方式,良好的土壤结构和土壤健康状况。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敬国在《土壤健康与养分管理》报告中指出,人类对土地的农业利用,改变了土体结构与物质循环,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的肥力。如何在农田土壤上维持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是一个挑战。他详细讲述了细菌、真菌、原生生物、中型土壤动物等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与影响,土壤微生物和氮循环和氮管理,并以番茄、茼蒿、蓖麻等为例分析植物及其根系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他强调,新型肥料的开发和施用既要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也要着眼于维持土壤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流失,才能有效维护土壤健康。
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周静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静介绍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举例说明污染农地修复模式和土地污染修复治理策略。他指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可分为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针对重金属土壤的修复,应该根据具体土壤情况采取不同的修复方法,在土壤修复过程中认清修复目标、标准、技术路线、成本效益难确定的现状,坚持民生优先、技术优先、让政策、技术、市场三者合一,遵循政府主导、科技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利益均衡的治理模式,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
陈清
我国设施土壤出现重金属污染可能来源于污水灌溉、大气粉尘、汽车尾气、大量施用粪肥、大量施用磷肥和含重金属的土壤改良剂、农药等方面,设施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是系统、复杂的工程。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清指出,在设施农业中,土壤酸化、施用功能性肥料、作物种植年限等会增加土壤重金属活性;施用硅钙钾镁肥料等具有改土效应的产品、大分子腐植酸类产品、土壤磷素的累积等会钝化土壤重金属活性。以土壤pH为例,土壤pH的高低可显著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和化学行为,土壤pH的变化可影响土壤重金属的可溶性和生物有效性。因此,在设施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上,应以源头防控为关键,选择合适的土壤调理剂等产品,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未来,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需创新功能性原料,针对作物营养和土壤改良需求,实现套餐化产品组合与作物完全解决方案,实现农产品优质安全、农民增产增收,达到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
郭广慧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郭广慧以环江重金属污染治理为例,就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做详细解读。她指出,未来,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在修复技术需成套化、标准化;在项目管理上需规范化、制度化;在修复设备上需装备化、国产化等,以此推进土壤绿色修复的产业化发展。
颁奖合影
会议期间,还为国内土壤修复产品的推广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农资经销商进行颁奖,肯定了他们近几年在土壤修复上做出的成绩。
精彩花絮
记录重点
了解产品
查看作物长势
本文作者:侯庆彬,制作:侯庆彬,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微信公众号:北方农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