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写道:“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01

比较,让孩子自卑

小时候,最害怕一个词语。

那就是比较。

幼儿园,比玩具;上小学后,比成绩;

一句“别人家的孩子”成了多少孩子的童年阴影。

也许是年龄小的缘故,每次父母抱怨说,谁家的孩子成绩特别好,你也要向他们学习之类的话语。心中总是会产生莫名的自卑!

比如当你成绩打了90分兴高采烈向父母求奖励的时候,父母则会冷不丁地说上一句,别人家的孩子这次是双百呢,你也要继续努力向他学习哦;

比如当你终于花了好几个小时的时候完成了一个手工作业,父母虽然开心表示肯定你的努力,但又会接上一句,别人家的孩子就比你快了一个小时;

比如当你成为某个科目的课代表的时候,当你想要获得父母的认同感,父母并不会直接给予你,而是用别人的孩子来促使你得更加努力;

比如,你辛苦训练,学校跑步比赛拿了一个铜牌,当你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和表扬时,换来的却是,邻居家的孩子得了第一名,你才第三......

 02

比较,让成年人崩溃

毕业了,比工作;

工作了,比收入;

找对象了,比条件;

成家了,比幸福;

有了孩子,比孩子;

一轮又一轮的比较在时间流逝中永无止境的继续。

成年人的比较可能是漫不经心的,也可能是会带来压力与崩溃的,

成年人从小被比较,长大后又重蹈覆辙,没有多少人真的喜欢比较或者被比较。

你的身边可能就有这样的例子:

已经过了三十岁还未结婚的姐姐总被拿去作比较,

谈个对象,对方的家庭条件总是被父母拿去比较,

同学聚会上,当年最受人追捧的女孩子成为了最不起眼的家庭妇女,开始在人们比较的眼光中躲闪,

朋友又为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买了学区房,你却一家老小挤在一个屋檐下,

各方面不如你的朋友找到了非常优秀的女朋友,引发的多是不甘心。

成年人的比较可真是方方面面有些人喜欢拿自己与别人比较,有些人不喜欢拿自己与别人比较,但却喜欢比较别人与别人。

可这都是别人的生活,我们不应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寻找自己的优越感和挫败感。

  03

人的烦恼,都是比较来的

人之所以徒生出诸多烦恼,很大程度上在于我们总是羡慕着别人所拥有的生活,却把自己踩得一文不值。

有这么一个的故事:

长期以来,这位朋友深深执着于同别人对比。

别人孩子的成绩比自己孩子的好,别人的物质条件比自己的优越,都会触动他敏感的神经,让他苦恼不堪!

一次,他跟一位老同学聚会,突然发现对方现在不仅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发量还比他多。

这让他一下子就陷入了深深的失落和挫败之中,甚至在觉得自己现在混得不如对方的同时,还暗暗怨恨起了世界的不公。

因为总是和别人对比,一直以来他过得很不快乐。

文学家歌德说:

“生活累,一小半源于生存,一大半源于攀比。”

凡事都想与别人对比,争个面子,求个心理平衡,最后只会耗费自己的精力,影响自己的心情,扰乱自己的生活。

无谓的比较,不过都是在自讨没趣,自寻烦恼。

盲目的攀比,正在一步步地毁掉我们的生活。 

  04

如何才能跳出恼人的“比较”呢?

错误的比较,不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痛苦和烦恼。面对自己的比较之心,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1、找一个大偶像

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身边的人去比较,那我们很难跳出自己设置的陷阱。我们不妨找一个大偶像。

有没有一个人,他的人生正是你想要的?他活出的人生意义正是你向往的?

你可以以他为偶像、为目标,去创造和实现你的人生。

如果你的偶像是孔子,那你要比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修养;

如果你的偶像是雷锋,那你要比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如果你的偶像是冯巩,那你要比的就是“风趣幽默,多才多艺”;

你的这个偶像可以是名人也可以是某个书籍里的人物,把自己的定位高一些,脱离低级的比较,用实际行动,让自己向偶像靠近,去学习,去成长。

2、纵向和自己比

我们不要总盯着和别人比,其实我们也可以和自己比。

和昨天的自己比,

和去年的自己比,

和三年前的自己比,

和十年前的自己比,

自己是否变得成熟,遇到事情是否更加沉稳冷静,

在处理和自己家人,孩子的关系上是否更加和谐,在公司是否更加受人欢迎?

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家庭环境不同,和别人比只会徒费精力,不如多看看自己,一日三省,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更努力,更优秀!

自我比较,能够帮助我们向着想去的方向不断前行。

3、找一个伴随一生的爱好

在年轻的时候,你的时间非常充裕,你拥有梦想、有对未来的期待,也相信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往往不记得了最初的理想,而随波逐流。

现在是时候想一想自己爱好什么,什么能带给你快乐!

可以是摄影,可以是跑步,可以是书法,可以是功夫,可以是厨艺... ...

总之,去找到最初的梦想。

让自己跳出与他人比学历、比工作、比职位、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让自己的更多精力放在让自己快乐的爱好上,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05

做好自己,活着无需比较 

在“与别人不断比较”的游戏中,没有真正的赢家。

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人比你更年轻、比你更漂亮、比你更有才华、也比你更富有。

同时,也正是因为你永远也无法取胜,你的内心总会时不时充满失败和不满足,痛苦、失落、烦恼、纠结如影随形。

在这个社交媒体极度发达的时代,我们常会在空间,朋友圈及微博等经意或不经意的了解到别人的生活,不要完美化他人,你所看见的只是表象 。

我们可以去适度的去了解借鉴,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我们不能活在别人的生活里。

作家马德说:

“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享受自己的人生,安然地过好自己的日子,才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过好一生。

你过得幸福与否,其实与他人无关。

(0)

相关推荐

  • 父母要先学会信任孩子,孩子才会给你积极的反馈

    儿童教育心理学上有一句话:"父母不仅要倾听孩子的言语,更要听出孩子言语所包含的心情." 这里所讲的,反应了儿童懵懂时期的内心诉求,需要父母努力感受孩子的心理愿望,即父母要与孩子产生 ...

  • 成年人的坚强,其实都是伪装

    以温情的笔触,抵达心灵的远方 -- 越长大,越知道,人生不易,世事艰难. 我们怀念儿时的无忧无虑,怀念读书时的少年意气,怀念初入社会时的满腔热血,怀念恋爱时的浪漫甜蜜-- 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念的东西越 ...

  •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诉苦”二字

    众生皆苦,谁都过得不容易.生活的苦,始终都存在. 生活的苦,始终要靠自己去扛,别轻易找人诉苦.小时候,我们心里有苦的时候,可以找父母倾诉.那个时候我们相信,父母会帮助我们. 长大以后,出身社会之后我们 ...

  • 我是个成年人,我很孤独

    我是个成年人 我有父母 可是 我很孤独 父母斑白的头发 承受不起我的挫折 我也承受不起 父母的不适 所以 我们互相欺骗 我说 我很好 父母说 我们很好 可是 我和父母 都不是很好 我们 都很孤独 我是 ...

  • 与别人比较是悲惨生活的开始

    凡事都想与别人对比,争个面子,求个心理平衡,最后只会耗费自己的精力,影响自己的心情,扰乱自己的生活. 无谓的比较,不过都是在自讨没趣,自寻烦恼. 盲目的攀比,正在一步步地毁掉我们的生活. 错误的比较, ...

  • 幽默段子:婚后悲惨生活

    人死了会去哪里 一小伙问神父:人死了会去哪里?神父:每个人死后都会去天堂,小伙:为什么不是地狱?神父:因为我们一直活在地狱里! 爸爸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 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同桌上课睡觉,班主任让他回家 ...

  • 印度“新冠孤儿”悲惨生活:人数激增难安置,孤立无援遭虐待

    "5岁大的普拉塔姆和他10个月大的弟弟阿育什在4月份失去父亲后,母亲不久前也在新德里的一家医院去世,新冠疫情让他们沦为孤儿",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如此描述在疫情中失去双亲的 ...

  • 记住别人的好,生活才能过得快乐开心

    文/龙吟师傅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得到了别人的帮助.龙吟师傅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两个人的关系本来就很好,有时候为了一件小事,或者曾经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会产生怨恨,从此两个人形同陌 ...

  • 中了1亿元大奖的悲惨生活,倒霉的锦鲤信小呆 | 富日记

    很多人都梦想着天上掉馅饼. 这其中绝大多数馅饼都是陷阱. 即使不是骗局,真有馅饼掉到头上,也不一定接的住. 支付宝锦鲤女孩信小呆,曾经是很多人羡慕的对象. 但现实总是充满讽刺和反转. 信小呆近日发布视 ...

  • 不随意评判别人的选择和生活是一种尊重。

    不随意评判别人的选择和生活是一种尊重. 然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隐私权"往往是不被重视的.集体主义文化,可以说就是抱团文化. 抱团文化的形成,有一个心理基础: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认为& ...

  • 不让别人左右你的生活,学会建立不远不近不迎合的人际关系

    距离能够改变"禅庭"的意境.这在人际关系中同样适用.本书以此为出发点,以造庭的宗旨,将视线集中在"距离"这个要素上,并以此来考察人际关系. 本书的角度很独特,值 ...

  • 贾乃亮回应:不辜负别人,不辜负生活,一个人时,不辜负自己

    悄悄告诉你 ♥ 你好,老朋友 Best whshes for you 11月28日,贾乃亮发文回应今日传闻:"我一个人过的很好,不想再卷入这些是是非非,忍了很久了,请不要什么事都带上我,世上 ...

  • 《若即若离》不让别人左右你的生活,学会建立不远不近不迎合的人际关系

    距离能够改变"禅庭"的意境.这在人际关系中同样适用.本书以此为出发点,以造庭的宗旨,将视线集中在"距离"这个要素上,并以此来考察人际关系. 本书的角度很独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