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养得好,少往医院跑!三伏天最全养生秘诀汇总,建议收藏

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一段时间,高温高湿,显得特别闷热,而且持续时间长。一般30天左右,今年却有40天。在这40天里即使人体最容易生病的时段,也是我们冬病夏治和养生最好的时段。做得好,一年少生病;做得不好,以后落病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伏天。

三伏是怎么来的呢?

伏天的说法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当时盛行“五行相克”说,夏为火,庚为金,火是克金的,所以一到“庚日”,金就潜伏。

因此,三伏可以用“夏至三庚”来形容,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四庚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

后来三伏逐渐发展为中医在天人合一,符合四时阴阳理论下的养生避暑及冬病夏治的重要时节,并发展了“三伏贴”。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所以现在三伏的“伏”有三层意思:

一是伏而不动,这个时间天气炎热,宜少动,静养,以免耗散人体的阳气;

二是阴气潜伏,中医认为阴阳是处于消长变化的,当阳气最盛的时候,也是阴气开始生长的时候,注意避免感受寒邪。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物极必反,阳极必阴;

三是指伏邪,是中医里的六邪“风、寒、暑、湿、燥、火”中的暑邪,而暑多夹湿,所以不仅天气炎热,而且湿度大,特别闷热,注意避暑湿。

也就是说,在三伏天这个时间段,天气炎热,暑热雍盛,湿气又盛,同时容易内生寒邪。天气炎热,人体的阳气也浮散在体表,体内阳气虚弱。所以人一边表现得容易怕热,烦躁,头晕、疲倦、乏力、嗜睡、食欲不振、四肢困重,另一边又容易腹泻、腹痛、拉肚子等。所以三伏天在医院里消化科和心血管科的病人最多,很多急性肠胃炎、心梗、脑梗、脑出血等病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养生防护呢?夏天我们特别容易做的却又不能做的有以下几种:

一、忌贪凉喝冰冻冷饮。冰冻冷饮伤体内虚弱的阳气,容易导致腹泻拉肚子;

二、忌对着空调、风扇吹。天气炎热,毛孔打开,对着吹容易感受风湿,日久易偏头痛或风湿关节痛;

三、忌冲冷水澡,尤其运动大量出汗后冲冷水澡。天气炎热血管也扩张,一受到冷水刺激,血管迅速收缩,容易导致血压升高或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出现供血不足而引起一些疾病,比如高血压、脑卒中、心梗、面瘫等等;

四、忌汗衣沾身,尤其是汗衣沾身吹风吹空调。当出汗过多导致衣服湿了,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及时更换,如果无法更换应自然干燥后再进空调房,尤其要注意过堂风;

五、忌大口喝水或牛饮。快速大量地饮水不仅容易导致胃内停水,引起恶心呕吐,同时还可能因为血容量迅速增加,而导致心脏负荷过大,出现心悸、心慌或心痛等;

六、忌吃大量水果。夏天天气炎热,食欲差,很多人不吃主食,三餐把水果当饭吃。不仅可能导致血糖过高,或引起肥胖,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导致免疫力低下。

七、忌饮食油腻厚重。通过厚重口味的食物来刺激味蕾,增加食欲,不仅伤消化道,而且容易盐分摄入过多,引发高血压。

八、忌过食隔夜茶。夏天食欲较差,容易产生隔夜茶,应注意尽量少吃,不但防亚硝酸盐的过多摄入,也是防止夏天细菌易滋生而引发肠胃问题;

九、忌情绪激动。天气炎热,容易心烦气躁,避免情绪过激而引发脑血管意外。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怎么样才可以起到冬病夏治或为入秋冬打好基础呢?主要围绕着养护阳气,避免生寒生湿,具体如下:

一、适当多摄入一些温热的食物,比如羊肉、鸡肉、猪肚等,以补充人体内部的阳气,也可以在菜里适当多添加生姜一起烹调,生姜能暖胃散寒;

二、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有营养,比如做一些蛋羹、菜羹、肉羹等;

三、适当吃一些有助于祛暑利湿的食物,比如海带、冬瓜、丝瓜、绿豆、扁豆等等;

四、适当多食蔬菜水果的同时,也应注意谷物类和动物类食物的摄入,补充维生素B和脂溶性的维生素等;

五、可以饮用一些祛湿祛暑的茶饮,比如荷叶山楂茶、竹叶麦冬茶、金银花陈皮茶等等。至于搭配用量,可以按照1:1,也可以适当地调整,但金银花单独泡水尽量少喝,以免伤胃。也有一些人用干姜粉冲蜂蜜水,也是可以的,适量地喝有助于温脾胃阳气。

六、可以用穴位贴保健。比如经常咳嗽、哮喘的人,可以贴肺俞穴、大椎穴、定喘穴;经常肠胃不好的,可以贴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经常腰酸、怕冷、夜尿多的,可以贴肾俞穴、命门穴、关元穴;对于普通人群,没有不舒服的,也可以选择常用的保健穴位,比如足三里、神阙、中脘、关元、气海、涌泉穴等。

七、有可以用艾灸温阳散寒。比如自行在家灸上面那些穴位,或灸整个脊柱以及脊柱两边的膀胱经(脊柱左右旁开1.5寸的位置),从上灸到下,灸的时间可以10-30分钟不等。

八、适当地运动锻炼,比如游泳、跑步、羽毛球等都可以,动则养阳,但不要过度。

九、注意养心,睡个午觉。夏天除了胃肠容易出问题外,还有一个就是心脏。中午小睡一会,15-30分钟,对于心脏特别好。睡多了不好,下午没精神,昏昏沉沉的。

总之,三伏天要注意固护自己的阳气,避免寒邪内生,或外寒入侵,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这个道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