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佛系赏石”

精美的石头,是宇宙天体中的另一种“生命体”,是蕴蓄着自然生命的“聚像物”,无论是陨石、化石、卵石、丑石、美石,都是自然界美的化身。每一块石头都是万物和谐自在的产物。
千万年的岁月中,石头平和地接纳一切风雷地火,又在安静的岁月里与山水风月淡然栖息。它象征着一种从心底里透发出来的彻底达观、轻松、愉悦,如禅诗云“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如果人也有这样的心境和自在,生活便恰如“雨过竹风清,云开山顶露”一般,进入了禅境的灵动与净明。
明代《素园石谱)作者林有麟曰:“石尤近于禅”。先人们对石中有禅,玩石悟禅,颇有见地。崇尚石的和谐、宁静、自然,在大象无形中陶冶心灵;注重石的素淡、沉静、稳重,在探索中感悟世道。“石尤近于禅”即赏石与参禅。
禅是什么?禅是梵文“禅那”之略意泽“静虑”、“思维修”等。禅是指心注一境,超然象外,深入思虑义理,直参内征的一种不可言说的境界,是一种由参到悟的思维、修持、观照、内征的心路历程。
不随时趣,闲散清介,在意向中达到禅的境界,并兼及具象表意。简要地说禅是一种智慧、一种哲学、一种人生态度。
禅石意态空灵,象征着禅对生活的态度——极致的圆融。圆融的意思,是将生存和死亡、快乐和痛苦、染污和净化、系缚和解脱等相对的生活内容,作为彼此相依、连续不断的过程来加以思考。
赏石的生活,与禅定的践行相始终,参禅与生活就不是分离的、零碎的和孤立的状态,而具有了联系性与普遍性、变化性与丰富性。
禅石,顾名思义就是有“禅”意的石头。话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何来认定和评判禅石?
禅石也包含观赏石的三种表象(象形、似景如画),它可以象形,可以为景观,可以成图画,尽管表象为素面无华、外朴内美、虚实空静、简约浑圆;素雅沉稳、空灵传神;简朴流畅、寂静对称等等,但禅石不以形、不以景、不以画,不以任何外相而定论。
禅石必须有思想,能够与人交流,激发人潜意识的真善美,启迪心智,在直觉中参悟人生,使赏石者进入平静、安宁和谐的状态。

禅宗艺术在感情上总是平静恬淡,意象的选择也总是大自然中最能够表现清旷闲适的那些景物和物象上。所以,不单单是佛祖之形态和圆满之形态的石头才是禅石,能够被称之为禅石的形态还很多,充满和谐,朦胧,恬美,平淡意境的奇石都可以是禅石的表现形态。

禅意赏石意境之描述,言辞简洁而内涵深邃,博大精深而不乏浅显之理。就具象事物来讲,佛系赏石通过画面石、造型石或者是小品组合的表现形式,展现出供佛类的佛像、佛龛、佛画、佛塔等;佛事类的经书、念珠、宝石、香炉、木鱼、鼓等;佛教僧众日常类的袈裟、佛帽、僧鞋等;法器类的金刚杵、风铃、钵、五供、花瓶等。
一方石头,能让人从中品味到清新而不是頹废,高雅而不是轻狂,敦厚而不是浅薄,沉稳而不是浮躁,深逐而不是诲涩,内敛而不是张扬,宁静而不是死寂,让人心注一境,物我两忘,参悟人生,便可成为禅石。
赏玩禅石是禅宗美学的具体实践活动。“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六祖的大弟子青原禅师说:“未参禅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们在赏读禅石的同时,会将体内的浮躁、虚荣逐渐消失,心定神宁,脚踏实地。
面对一块禅石,当你读到妙处时,它的外在形状渐从你的视觉中消失,似有一丝空灵调照,朗彻心胸的微妙圆觉。你便感觉到面对的不是石头而是你所敬仰的严师,是你所亲近的益友,你在向他倾诉讨教。
此时心静如水,坦坦荡荡,与石沟通,达到心石相融,产生豁然开朗和无比偷悦的神妙感悟。当你彻悟之后,可获得人格气质的升华。此时,石头已成了禅的载体。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人们在认识与认知中赏石,便是对禅石的一种解读,也是对禅石的一种认识、认知,再认识、再认知的参悟过程。在赏石参禅中,领悟禅意,认知世间万物,品味人生真谛。
读石看三境(物境、意境、心境)赏石重三玩(眼玩、手玩、心玩)。然而好石能否读出来,禅意能否参出来,最终归结在赏石者的文化底蕴和慧根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