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A该不该狂欢?UiPath是不是榜样?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 · 改变商业
“不懂技术”的股神们,到底是不是“不懂乒乓”的刘国梁,这谁也不知道。但资本市场的认可总能给科技领域带来新灵感。如同故事里直到现在也可以用“不负众望”来形容的Snowflake,也如同本文的“男主角”——目前还在故事里披荆斩棘、打怪升级的UiPath。
首先,在2021年4月登陆纳斯达克的UiPath,是首家登陆美股市场且市值最高的RPA公司。截止目前,公司市值已超过300亿美元。
同时,UiPath也是仅次于去年9月登陆纳斯达克的Snowflake,以及今年1月登陆纳斯达克的Qualtrics,创造了美股史上第三大IPO的软件企业。
可就是这样一家背靠谷歌、腾讯、红杉等一众知名企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UiPath,在上市后,股价却呈现“过山车”症状,并且还有一路下跌的态势。
那么,作为首家登陆美股市场的RPA公司,UiPath的上市,为RPA市场打下的到底是强心剂还是预防针?UiPath是不是榜样,中国的RPA企业到底该不该狂欢呢?
UiPath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2005年,自学成才的程序员丹尼尔·迪恩斯(Daniel Dines)在西雅图的微软公司工作了5年后,毅然选择辞职创业。
离职后的迪恩斯随即组建了大约10人的技术团队,在罗马尼亚成立了UIPath的前身DeskOver,而后的8年,他们通过承接IBM、微软、Google等公司技术外包咨询的服务,同时也研发一些自动化产品而逐步壮大成长。
丹尼尔·迪恩斯(Daniel Dines)
2013年,印度业务处理外包公司(BPO)希望DeskOver能够为其客户提供自动化任务软件。尽管此时迪恩斯的DeskOver并不专注于RPA技术,但他本人却由此发现了商机。
两年后,也就是DeskOver成立的第十年,迪恩斯拿到了融资,开发了一款企业级RPA软件,并把公司名从“DeskOver”正式改名为“UiPath”,业务也从“提供技术外包咨询服务”开始全面转型到“RPA技术研发”的赛道。
笔者曾在《从市场与产品走向看RPA还能火多久?》一文中写过“如果时间倒流回5年前,把你所有的钱都用来投资UiPath这家公司就对了。”
毕竟,转型后的UiPath,故事是这样的:
2017年4月UiPath获得由Accel领投的3000万美元A轮融资,公司估值约1.09亿美元;
2018年3月UiPath再次获得Accel领投的1.53亿美元B轮融资,此时公司估值已增长到11亿美元;
2018年9月,UiPath获得Capital G和红杉资本的2.25亿美元C轮融资,公司估值翻了一倍多,达到30亿美元;
2019年UiPath获得Coatue领投的5.68亿美元D轮融资,当时UiPath的估值已达到70亿美元;
2020年7月,UiPath的E轮融资额为2.25亿美元,公司估值为102亿美元;
2021年2月,UiPath再次宣布获得由Alkeon Capital、Coatue领投,老虎全球管理基金、IVP、红杉资本、Dragoneer等全球知名投资基金跟投的7.5亿美元F轮融资。此时,这家公司估值已经达到了350亿美元,融资总额近20亿美元。
不黑不吹,满目的真金白银!
2017年到2020年,不到36个月的时间里UiPath的估值在翻了100倍后,7.5亿的F轮又让它在资金基数本就庞大的情况下,估值暴涨了3倍,直冲IPO!
在这种惊人的发展速度下,若问UiPath的启示,无疑是让我们明确了,资本疯狂追逐的也许是UiPath,但更可能是UiPath所拥有的RPA产业背后的巨大发展潜力。
看UiPath的成长史,是否能看出些端倪,在全世界都在谈资本如何追捧UiPath时,笔者却想从技术服务和盈利程度看看UiPath到底是不是榜样?
首先是在技术服务方面,UiPath聚焦“RPA+AI+Cloud”,可以为企业提供端到端的自动化平台,覆盖RPA应用的全栈环节。
UiPath将企业部署应用RPA的过程分为发现、设计、管理、运行、参与、分析六大环节,且每个环节对应的由设计工具、管理工具、机器人三部分构成的软件工具。这样客户就可以选择直接采用UiPath Automation Cloud平台,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部分工具组合使用。
其次是UiPath为客户提供以下三种业务形态:
1、软件产品授权
其RPA产品通常以年度授权的方式进行计费(类似于年度订阅),只有极少部分的用户可以获得永久授权,软件产品授权是UiPath的高毛利业务,毛利率接近100%。
2、维护及支持服务
UiPath向客户提供可选性的软件更新及技术支持服务,通常是按照年限来进行收费,可按照服务的进度来进行收入的确认。
虽属于服务型业务,但具有标准化程度较高且大部分可在线交付的特点,让UiPath在维护及支持服务上的毛利率达到了80%以上。
3、其他专业服务
包括流程自动化项目实施,客户教育、培训等相关需要线下交付的专业服务也是UiPath的服务之一,收入通常是一次性确认,毛利率也相对较低。
简单来说,其中高毛利的软件授权业务是UiPath的收入主要来源。虽然RPA行业是一个偏重服务型的行业,但UiPath也能通过良好的生态体系,保持着较高的软件授权收入占比,尽可能地将RPA实施、客户培训、用户教育、售后咨询等“资源”打包交给生态合作伙伴。
UiPath在全球积累了近8,000家客户,其中包括1,000家ARR超过10万美元的大型企业客户,更是不乏普华永道、毕马威、德勤、安永、埃森哲等国际知名的咨询公司与其保持多年的深度合作。
有了市场的认可,不难看出在技术服务上UiPath绝对算得上RPA企业的榜样!可动不动就80%、100%的毛利率是不是也证明着UiPath的盈利效果一流呢?
其实在盈利方面,据UiPath招股书显示,2020年UiPath年度收入为6.08亿美元,增长率81%,净亏损从5.199亿美元骤降至9240万美元,经营现金流为2920万美元,自由现金流为2600万美元。
虽然净亏损已经从数亿级降至千万级别,但却依然是亏损的。
明明万事俱备,东风也来了,业内“封神”的UiPath为什么还会亏钱呢?
官方解释,UiPath亏损的主要原因,正是居高不下的销售费用。
2019年、2020年、2021年UiPath的销售与市场费用分别为1.9亿美元、4.83亿美元、3.8亿美元。没想到,如此开挂的UiPath,居然也需要这么高的销售费用。
知名度足够高,主打生态完善、产品能力强的UiPath面对自身体量的增长,未来的销售费用还会不会更高? UiPath到底什么时候能开始真正赚钱?外界对UiPath的质疑已经四起。
所以,到底UiPath是不是学习的好榜样?中国的RPA企业该不该学习,笔者只能说,RPA赛道也要走出自己特色的PRA企业路线。
世界RPA发展史也不过百年,所以,中国RPA的前世今生并不复杂!
2001年7月出现的按键精灵,可以说是中国RPA发展史的开端。
当时许多游戏玩家用该软件升级刷怪,用各种脚本进行游戏常规的自动化操作。后来有人发现,该软件还可以用于日常办公。就这样,按键精灵也成为了个人办公自动化的常用软件。按键精灵的发布时间甚至比Blue Prism公司推出的RPA产品还要早两年!可由于当时按键精灵的定位模糊,所以在世界RPA史上并没有留下先行者的神话。
其实,RPA技术并不复杂,它基础的抓屏技术和流程自动化管理技术相对成熟,只要企业排兵布阵合理,RPA的发展就会如雨后春笋。
以淘宝为例,在2011年时淘宝体量已经不小了,那时太多的客户对接业务和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让淘宝运营极尽崩溃,淘宝急切需要自动化来代替人力来处理大量业务。所以,阿里巴巴著名的码栈于2011年在淘宝诞生。
这个流程自动化产品当时在内部叫作“巨无霸”,主要就是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帮助阿里巴巴集团运营和服务售后等,虽然当时没有被冠以RPA之名,但其应用模式已经具有了RPA之实。
阿里的RPA并未挂名,可上学期间就开发了按键精灵的褚瑞却已长大,2015年他先一步嗅到了RPA即将大量商用的气息,成立奥森科技,推出了RPA平台——Uibot。
两年后,阿里“巨无霸”的初始团队由于表现优异,已经开始从淘系转到阿里云,开始服务于电商、财税、金融等更多行业。直到2018年,其正式命名为阿里云RPA。
目前,阿里云RPA已经覆盖了阿里巴巴大部分BU,并开始将服务输出给企业用户。
就在中国的RPA企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时,AI技术宛如他山之石,为RPA和AI技术供应商创造广阔的市场机会。而后,越来越多的AI厂商开始与RPA厂商开始建立合作,全球的RPA的产品开始向以AI技术为主导的智能化模式迈进。
同时,奥森科技也清晰的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在2019年6月与来也科技合并,开启了中国RPA史的新篇章。
纵使时代的一粒尘,是人类的一座山,也总有人能从山里掏出金子。
2003年的非典让我们开始网上购物;2012年“世界末日”让我们意识到网络营销的重要性;2020年的疫情则是让我们学会了利用互联网工作。
当消费者无法进入商场时,线上直播售卖就开始了;当员工无法碰面交流时,视频远程会议就变得“红火”;当孩子们无法回到学校时,线上授课成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传道书》有言:“一切万事皆有其时,播种有时,收获有时,兴盛有时,衰亡有时,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其实,这些技术并不新奇,也早已存在,它们只是缺少一个契机让自己在某个领域爆发出活力。
FlexJobs、Global Workplace Analytics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由于疫情,企业远程工作的现象已经增长了44%,而RPA正当之无愧的成为了增长的有效衔接点。
尤其Forrester针对企业的调研显示,2019年末,RPA技术在所有企业自动化系统部署中排名最低;而到2020年,RPA技术的排名则已经上升到第一位,展现出其巨大的企业服务市场。
笔者记得Snowflake上市时,中国有许多大数据企业宣称自己是“中国版Snowflake”,那同样有标杆效应的UiPath也上市了,面对广阔的中国RPA市场,谁又会是“中国版UiPath”呢?
据统计,从2018年起中国RPA企业融资热度提温,随后总体呈波折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高峰期,全年融资事件22起,总融资金额达到16亿元。可目前,国内50多家RPA企业中,除艺赛旗2016年于新三板挂牌、又于2017年摘牌外,仍暂未出现上市企业,拥有融资的企业大部分处于A轮和B轮之间。
所以,无论是云扩科技,还是来也科技,又或是弘玑Cyclone、达观数据、实在智能等“中国RPA小巨头”都还不敢自称是“中国RPA的UiPath”。
若要究其原因,不过有以下三点:
第一,不管是公司规模,还是全球市场占有率,中国本土RPA企业与UiPath、Blue Prism等头部公司其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RPA是根据企业端应用需求而诞生的产业。中国大型企业的业务流程数智化转型较欧美国家晚,市场不够大,RPA的需求量少,所以,贸然冠名怕只能是“东施效颦”;
第二,人力成本的相对廉价性和劳动力的充足性,导致中国企业通过自动化软件系统来提高运营效率、加速数智化转型升级的需求迫切性相对国外企业而低。
所以,中国RPA市场渗透率自然低于美国、欧洲这些人力成本大的国家和地区。其实,目前本土RPA企业的业务量相对较少,为了避免拔苗助长,中国RPA企业发展还是以稳扎稳打为主;
第三,巨头的RPA供应市场大部分由UiPath所占领。中国RPA供应商目前难以触碰到跟跨国企业竞争的地步!要想在海外市场立足,首先还是要拥有自身过硬的技术、服务的实力!
火山爆发的前夜,总是格外宁静。科技学家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也曾说,“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生活方式正在快速转变,这一切给人类历史带来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点。我们曾经熟悉的一切,都开始变得陌生。”
毕竟,2019年我国RPA市场规模已突破10亿元,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和西欧的第三大市场。IDC也预测中国RPA市场将在2021年继续高速扩张,至2023年在全球市场的占比将提升至25%以上。在如此宽阔的赛道上,最后谁能成为 “中国RPA的UiPath”呢?我们也十分期待。
文:达尼亚 / 数据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