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杀人街”吗?

第329篇。

“你知道日照的杀人街吗?”我问同事小王。

“你知道杀人街吗?”我问同事小韩。

“你知道区政府对面的杀人街吗?”我问同事老孙。

老孙眼皮一抬,波澜不惊地说:“这还用问了?多少年的根据地了。”

开头问小王,他是从外地通过招聘来到我们单位的八零后,对“杀人街”一无所知。

小韩,日照本地的八零后,生活在新市区一带,对我的问题茫然不知所以然。

而老孙,六零后的老大哥,曾经也是对”杀人街“熟门熟路。

这两天,我陆续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转发关于“杀人街”要拆迁改造的消息,感触颇深。

想起了很多那个年代我们与“杀人街”有关的回忆。

引用丹妈在朋友圈里的感慨:

“以前日照也就这里是吃饭的地儿,四大名菜都吃过,尤其是土豆丝,餐餐必点,还有东北酸菜炖粉条肉,牛肉面,烧烤后来吃的。”

是的,她所说的,我也都在“杀人街”吃过。

1996年,我刚上班的时候,办公地点在海曲公园附近。

那时候,我们平时出行都是自行车,从单位骑车到“杀人街”吃个饭,也就十分钟的路程。

当然,我们所说的去“杀人街”吃饭,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日三餐家常饭。我们单位有食堂,这些都不是事。

我们所说的去“杀人街”吃饭,是去打打牙祭,请客吃饭。

那时候的请客,现在想起来真是便宜,两个人三十二十元钱就能解决。

比如:一人一碗拉面,再来个土豆丝,拍个蒜拌黄瓜,足了。

我周围熟络的老同事或者朋友,恐怕没有人不知道“杀人街”头上的“老地方”拉面馆了。

我一定要说啊,跟小梁同学吃拉面的时候,她一定要准备一打餐巾纸。吃一会儿开始擦鼻涕,还要一个劲地解释:我一吃拉面就流鼻涕。

哈哈,现在想起来,那场景还历历在目。

当然,还要忘不了跟恋爱中的某孩子爹,去“老地方”拉面馆打牙祭。

他那时就是个有一个子儿不留半个子儿的青年,除了土豆丝之外,必点大餐:炸高眼。

超级大的盘子里,摞着好几层炸的酥黄的高眼鱼。

先吃掉外层的酥皮,里面的鱼肉又细又嫩,那叫一个可口。

老板,再来两碗拉面。

当然,如果再请上一个灯泡作陪,还要加上四大名菜之:绿豆芽、小辣蛤。

老板,先开两瓶汇泉啤酒。

齐了,日照的名吃:土豆丝、绿豆芽、汇泉啤酒、小辣蛤。

冬天的拉面馆里,热气腾腾的菜,热气腾腾的面,热血沸腾的青年......

一直不知道”杀人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在我印象里,是因为饭店“宰人”吗?

好象不是,不仅不是,还有物美价廉的感觉。

是这条街上杀过人吗?

从转发的那篇文章找出点典故:

据民间考证,民国二十四年(1936年)这里发生过以“招安”为名诱捕大案,趁着劝酒把土匪灌醉之机开始抓捕斩杀,对抗争不从者当即斩杀,酒店满墙壁都是喷射出的鲜血,血流成河。具体经过,这在日照县志里面也没直接详细描述当时情景。仅作简叙如下:

“民国二十五年(1936),七月,惯匪徐小乾在莒、诸、日边界大肆抢劫。张步云奉韩复渠命,伙同朱信斋以'招安’为名,计擒徐小乾等土匪百余人押赴济南处决。”

从此,民间称之为“杀人街”。

不知道这个典故有没有历史依据。

其实,我们那时候还管“杀人街”叫“香港街”,因为它的繁华。

在那经济还不是很繁华的年代,日照的小吃一条街更是少之又少。“杀人街”的繁华是当之无愧的。

你知道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吗?

海蓝街。

记不起来二零零几年的时候,我们拿到一份施工图。

看到上面标着的“海蓝街”,我不禁问同事:海蓝街是哪里?

他也不知道。

然后我们对照附近的参照物研究了一番,最后确定就是那条“杀人街”。

我们不禁感叹,竟然有如此诗情画意的名字。

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那年对“杀人街”的改造没有开始。

那时候,我们已经很多年没去过“杀人街”吃饭了。

偶尔去区政府广场的“串王”吃个烧烤,还要让附近的拉面馆送几碗拉面来。

那时候“老地方”拉面馆已经搬迁到别处,老板似乎已经该行开茶楼了。

我听到之后惋惜了很久很久。

最近一次去“杀人街”吃饭,是去年的夏天。

墩子在对面的区委上班,周末值班,到了饭点,说谁没地方吃饭,他请客。

我们问他:去哪请?

他先说:吃不吃猪蹄?我知道一家猪蹄店味道做得特别好。

一提到猪蹄,最感兴趣的自然是三炮,赶紧说:哪里哪里?我最喜欢吃猪蹄。

墩子说:我没开车,出门不方便,这地方离我们单位近。

我不耐烦地问:快说,哪里?

墩子发个害羞的表情之后,说:杀人街你们都知道吧?就在杀人街里。

我......

我们全体把他贬低了一顿。

不知道从何时起,“杀人街”已经彻底不在我们请客地点的范围内了。

原因很多。

比如:办公地点的转移、活动范围的扩大,最主要的是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各种饭店一条街,还有大型的综合超市里的特色饭店到处都是。

哪一个不比“杀人街”上档次?总觉得再去那油腻的地方,拉低了自己的品味,让客人看不起。

从全国餐饮业爆出“地沟油”、“苏丹红”等负面新闻后,我们理所当然地把“杀人街”里的饭店归入名单之内。

虽然把墩子一顿贬低,还是禁不住猪蹄的诱惑,更主要的是对“杀人街”还有一种怀旧的情结在。

想去看看现在怎么了?

去了。

街道基本还是老样子。车子竟然能找到地方停,因为整条街的客人就不多。

很多家店里写着声明:纯正花生油炒菜,假一罚十。

猪蹄味道不错,土豆丝小辣蛤依旧,只是没有了我喜欢的汇泉啤酒。

我们一边吃,一边各自回忆当年在这条街上吃饭的趣事。

夏天的炎热,被空调的凉风挡在门外。

我不时看着窗外,偶尔零星的人路过,对面饭店客人稀少,服务员坐在窗前百无聊赖地玩手机。

我想,或许这里真应该改造了。

不是没有了,而是要更好地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