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归家,华灯初上
文:梁一茗 聂传安
我们学习编写对联那段时间,涌现出许多与对联创作有关的文章。因为老师比较苛刻的要求(对联中要嵌入家庭成员的名字),使得孩子们初时伤透了脑筋,而最后完成时,那成就感又是爆棚。
同是创作对联,题材相似,但因内容不同,一路的风景各异。特别是其中对文字的斟酌与选择,最能体现孩子对语文的亲近。
这样的文章我手中还有不少,我会陆续推出让大家欣赏。今天推出的是二班梁一茗同学的文章,名为《漫漫对联路》:
到了交稿的日子,犹豫了一周的对联也要画上句号了。(犹豫一周,够不容易的)
说起写含有父母和自己名字的对联,肯定有不少同学直呼:“切,就这?”但身为“植物家庭”一员的我,不禁也直呼:“切,就这?我做不到!”(两个“切,就这”,字同意迥异。身为“植物家庭”一员,有意思!)
说起“植物家庭”,意思就是我们一家三口,有二口名字里都带植物。“筱”(竹子)、“荷”、“茗”(茶树苗),整整齐齐,这可就难为我了。(这些都是气质型植物啊)
既然是春联,“吉星高照”“财源滚滚”之类的肯定少不了啊。除夕辞旧岁吧,初一就迎新春!(春联,自带喜气)
结尾完了,就先把老爸的名字添了。华?荣华富贵?富可敌国?不对不对,扯远了。偶然看见书上的一段我很喜欢的话:“华灯初上?不错不错。”(老爸名字有“华”,这丫头的刻意选择已经见了她的审美不俗)
该来的还是来了,“植物家庭”来了。筱?直接用基本是不可能了,谐音“小”?“晓”也不错。由于“晓”我只想到了对“暮”,所以我打算一句写除夕,一句写初一。(用谐音字,可以让孩子们的选择更多了)
这下前头的通通都要改了。提一嘴哈,这还挺像我们的生活的,老爸宠妈妈,我也宠妈妈,妈妈一说话,全部跟她转。(形象的比喻!在家,老妈最重要,对联,“晓”“暮”最重要)
不知怎的,后面的自然而然就出来了。“暮归家”“晓出门”刚好对上。爹妈名字都已就位,就剩我的了。什么能和“华灯初上”对呢?这事儿我愣是想了半个时辰,在“明”和“鸣”之间疯狂抉择,最后还是抓阄确定的。(看样子有时候原始的方法比理性更管用:理性拖泥带水,原始干脆利落)
就这样,对联也成了。
暮归家华灯初上辞旧岁,
晓出门鞭炮长鸣贺新年。
(别有风味的对联)
附:
后来我又问了我爸“植物家庭”的事。他只说了一句:“华”,在古时同“花”。(对,“华山”,其实就是“花山”。华山五峰如莲花状)
植物家庭还真凑齐了。(好玩!附言也说明,我们写文章有时可能无法考虑更周全,需要时时补充与修正)
上联年末,下联年头,这般构思,两个班仅一茗一人。
孩子们对联一般七字,一茗毫不见难度地写出十字联,节奏鲜明,词性相对,不容易!
“暮归家华灯初上”,“晓出门鞭炮长鸣”,内容应景,文辞优美,难得!
通过对联,知道一家三口的名字都与“植物”有关,增加了知识。看似不多,而语文的学习正是这般通过积沙而成丘的。
而这一切,都是在生活中获得的。这正说明,生活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途径。
生活中的语文,能让人的记忆更为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