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和不思考的人聊艺术 | 呓艺术
我历来主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讨论艺术,尤其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什么好坏。
不是是个人就能进入艺术圈
本文作者:大熊
我观察过很多人聊艺术“争论”的场景,发现这个现象有其“规律性”:中国式争论,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争论,多数都是因为话语的对等,陷入抬杠的尴尬境地。
人与人之间一旦开始抬杠,就必然在情绪上严重升级,继而开始对着骂。
比如有一次,见到某大学教授“前辈”,坐在沙发上,老态龙钟的聊艺术,大概是因为去不同国家办了很多展,成为公众人物,所以轻视一切不是公众人物作品的艺术性。她数落这些做当代艺术的人“简直胡闹”,因为她的作品大多是简单的人物画,容易被人接受,对没有学过艺术的人而言,造型准确,是标准的“苏派”。所以言之凿凿,除了写实人物画,其它的都不是艺术。
我没有去争论,我仅从她的话语中发现,我们并不在一个平台上说话。本身不是一个重量级,活在不同的时代,30岁的人和70岁的人争辩更容易被人认为是小儿科。我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所以她气急败坏。
“你说我说的对吗?那些做当代艺术的人简直是在西方人的垃圾箱里找东西吃。”
我笑笑,我真的瞧不起这个人,当然不是因为她的眼光保守,也不是因为她画了一辈子画,画出了江湖气息。最主要的是,她白长了一个脑袋,意识不到艺术是要探索才会有意义的。一个只知道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知思考的脑袋,与出生在80年代“消费文化”的人在一起讨论艺术,既没有前提,也不会有结果。因为大家不在一条路上,走的也不是一个方向,这个年代没有一条稳妥的路,互联网惊涛骇浪随时把一种文化推向风口,又随时能没落掉,这已经容不得你不“探索”了。而与已经艺术“成就”等身的人坐在一起聊艺术,彼此南辕北辙,如何讨论?
我历来主张,不要和不思考的人讨论艺术,尤其不要和不思考的人争论什么好坏。
思考,是交流的前提;尽管思考的层次可能会很大,但思考不思考,差异不是螺旋桨和喷气式之间的差异,而是飞机和大炮的差异。
跟一个不懂飞机的人讨论飞机,岂有共同的话题?
尽管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屋檐下,但是,因为见识的差异,阅读的差异,思考的差异,已经使彼此之间行若狗彘。
为什么思考很困难?
因为思考是要有付出的,付出时间大量的阅读艺术史,阅读经济、宗教、政治、伦理、文学等书籍来支撑艺术史,花费钱财增长见识,然后开动脑筋苦思冥想。
面对习惯性“视觉中心”的艺术史,一个从来不读书的人,或读书很少的人,焉能有常规的审美和思辨能力?
所以绝大多数人,并不擅长于思考。他们随波逐流,甘愿平庸,基本上被时代驱赶着生活。若不幸遇上舆论一律的时代,就更加简单了。凡事跟着感觉走,以“看齐”为天职,把“一致”当圭臬。比如莫奈如果生存在这个年代,人们看到这个歪果仁的画,看两眼就想到了798,“胡画一气,画的不像,现在这样胡画的人太多了。”
这样的人,非但不具备一般的思考能力,而且不具备常识。跟他们讨论人权与主权的差别,岂不是在用擀面杖捅火么?
争论问题,首先是争论的双方要有一个前提:彼此都是思考者。只有这样,才能就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
凡是正常的争论,比如学术争论,真理争论,争论的双方并无绝对的正确或错误。因为能争论,就必然站在同一个平台上。它好比擂台比武,一个武士,焉能跟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的人打斗?
至于那些动辄就扣帽子、抡棍子的人,他们不是和你争论,而是无理取闹。对这些人,或回避、或远离、或一笑置之、或请他闭嘴。
他们其实也很可怜,自己不学习、不读书、不思考,不了解美术史,以为“文人画”是文人的画,以为“干荷枯梅”是对古人品质的追随。就这样,还想显摆显摆,刷个存在感,以表示他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也是有思想的翘楚。
争论还需要共同的逻辑修养,跟一个不懂逻辑的人争论,几句话就必然张冠李戴了。
当代艺术家向承美关于留守儿童的作品《农民志》展览现场
有一次,一个80后做留守儿童题材装置摄影的朋友,在微信群被一群人围攻。那朋友已经在念博士,具备批判性思维,她的作品涉及到社会学高度已经屈指可数,她说这些孩子可怜,有人和她讨论起人权和主权的问题,说:国家的权力,是人们为了自己的自由和权利更有保障,才把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出来……话还没有说完,有人暴躁的回复道:“没有祖国,哪有你?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居然埋汰国家,居心何在?”。
火焰越烧越烈,争论演变成一场辱骂,她的几句话引出的争论,在逻辑上已经有好几个议题了。这样的争论,已经毫无意义。
有人不断的偷换概念,争论早已经不是原先的话题。再说下去,就是一场无谓的争吵。
最终她被围攻,扣上“不爱国”的帽子。她一个人坐在那里,鼻涕眼泪一并流了下来,当然她不是理屈词穷,她不懂,任何的争论,都不应该乱扯一起。集中话题,才是讨论的基础。
可是,这样的常识,也往往被认为是强词夺理。人与人的争论,还有什么意义呢?
有些人的头脑,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定势之源正是几十年的洗脑。这样的人,只能由着他去。争论是很难动摇他的定势的,除非巨大的变革。
所幸的是,有一个人站在她这一方,和她留了一段劝慰的话,她发给我,我觉得讲的真好。原话如下:
“像我们这一代人,受了这么多的教育,有条件看到这么大的世界和最直接的经典文化和当代思想,可还会存在一些难以独立思考、不具备'自觉’意识的人,甘愿甚至主动被剥削自己思考和发声的权利。起初,表扬是表扬,批评是批评;后来,表扬是表扬,批评是客观的批评;再后来,批评不允许了,你只能表扬;最后,只要你不按照固定格式表扬,你就是批评。如果一个事物不允许有半点不同的声音,到底是好极了,还是糟透了?”
做了这些年艺术行业,我始终觉得,艺术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其艺术本身的价值,做艺术行业就该有这份自信,相信艺术品价值来源于其本身价值。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要往前走,不断打开新的门,形成无数独立完整的语言系统,它应该触及到很多本质问题,而非借助一个他人或古人的经验,画出来得到一群从没学过艺术史人所代表的“市场”的称赞,真正的市场对这些人是应该有淘汰机制的。反过来说,艺术只能生成于个体、主动的精神过程之中,与渗入社会文化的异化力量保持对抗性张力,并在对抗状态中与社会文化交换能量,从而更新精神并改变社会。
既然触及社会,不思考就聊艺术。自以为是,是对艺术的亵渎,这样就算争的打架,又能聊出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