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王朝的建国之路(六):李世民扫平夏、郑,李唐王朝一统天下

导语:

自公元620年七月以来,秦王李世民的东征之旅,已经持续将近十一个月之久,在此期间,李世民先后成功拔除了东都洛阳外围的各个据点,迫使王世充困守孤城。眼看洛阳城已经弹尽粮绝,没想到河北夏王窦建德竟亲率十万大军前来救援王世充,眼下虎牢关外的这场决战,不仅关乎着洛阳一战的胜与负,更是关乎着李唐王朝统一天下的成与败。李世民如何才能以3500人拿下窦建德的十万大军,隋未的这一场乱世,究竟谁才会成为真正的赢家?

公元621年五月初一,秦王李世民按照原计划率领骑兵前往厂武山下牧马,当晚就返回了虎牢关。

为彻底迷惑窦建德,李世民故意留下千匹战马。

第二天一早,窦建德果真全军出动,在虎牢关外叫嚣。

面对敌军的挑衅,李世民暂时选择了隐忍与退让,他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可以一举歼灭夏军的时机。

时至正午,天气炎热,由于夏军一早便开始布阵,士兵饥渴难耐,有的士兵甚至坐在地上休息,而这正是军心涣散的前兆。

与此同时,有士兵来报,称广武山下的千匹战马已全部带回,李世民知道他所等待的时机终于来了。

李世民决定先派自己的大将宇文士及,率三百轻骑兵进行一次试探性的攻击。

就在宇文士及率骑兵抵达敌阵前沿时,夏军便开始出现骚动,宇文士及马上按照李世民的部署,迅速带兵向东转移。

轻敌的夏军仗着自己人多势众,竟出动了将近一万人来追击宇文士及,却不知他们即将要为自己的轻敌付出惨重的代价。

行军打仗,纪律极为重要,原本布好的军阵,每个士兵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却被宇文士及区区三百人扰乱了,那出现一万人的空缺,又该由谁来填补呢?

窦建德的部队是农民起义出身,质朴有余,但是毕竟不是正规军,相对来说比较的涣散,以至于出现了一万多人的空缺。

窦建德对此竟然一无所知,也没有制定相应的预案及时地去填补这样的空缺,从而对后面的作战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而趁着夏军阵营出现空缺的时机,秦王李世民率领自己的主力迅速杀了过来,目标直指窦建德的中军大营。

李世民明白,以自己的实力若想打败实建德十万大军,彻底瓦解敌军,就只有突袭中军大营,使敌军的指挥系统陷入瘫痪。

历史在此仿佛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身为夏王的窦建德对这一切竟还浑然不知,此刻的他正在与部下开会,而商讨的内容正是如何攻打虎牢关,活捉李世民。

也许是过于自信,也许是窦建德根本想不到李世民会铤而走险,直奔自己的中军大营,他将主帅大营设在离汜水不足五百米的地方,营外也没有严密布防。

当李世民冲进来时,窦建德瞬间脑子一片空白,慌乱之中,历史再次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幕。

窦建德下令以后,一时之间人流大乱,朝臣们忙着后退,从而阻挡了骑兵前进的道路。

就在他们慌乱之际,唐军已经来到中军大帐。

窦建德的部队前后绵延二十余里,当第一道防线被攻破以后,后面的部队并不清楚前面发生了什么情况,看到前面的部队在往后撤就以为夏军已经大败,于是一时之间军心大乱,纷纷掉转身去向后狂奔。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窦建德的将士见自己军阵的后面都已出现唐军的旗帜,知道大势已去,如黄河决堤般一溃千里,一时间夏军兵马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这一役,唐窦双方的主力部队都投入了战斗,二十余里长的战场上烽烟弥漫,人马的呼喊声震撼着大地。

此次战役规模之宏大,战况之激烈,在隋末以来历次征伐战中前所未见。

此时的夏王窦建德也已身负重伤,危急关头保命要紧,他坚信只要自己能活着回到河北,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然而窦建德本来就有伤在身,在逃跑的时候又穿了一身黄金铠甲,他的这身黄金铠甲被唐军将士白士让、杨武威二人所发现。

他们二人并不知道前面穿黄金铠甲的这个人是谁,只是知道穿如此铠甲,此人定然不是一般人物,于是便穷追不舍,以求能够俘获他去请赏。

历史上,曹操为了躲避别人的追击,曾经割须弃袍。

而窦建德不知道是出于本人舍不得,还是来不及,或者没想到卸去自己的黄金铠甲,以至于因为这身黄金铠甲而成了阶下之囚。

慌乱之下,窦建德逃到了一个叫牛口渚的地方,牛口渚位于黄河与汜水河的交汇处,只是这里已无路可逃。

绝望中窦建德想起不久前军中曾流传过的一首歌谣“豆入牛口,势不得久”,却不曾料到如今果真应验了。

犹豫间,唐军将士追了上来,昔日的夏王转眼已成阶下囚。

谁也没有想到,史书中著名的虎牢关大战,竟会以这种方式草草落幕。

但是,洛阳的战局还依旧胶着着。

六天前(公元621年四月二十七日),李世民接到消息称,少林寺的和尚联合王仁则手下的轘州司马赵孝宰,里应外合抓住了王仁则,将他送给了唐军。

而少林寺僧众的这次行动,也在间接上加速了这场战争的进程。

少林寺原本是翻译佛经的清修之地,向来不问世事,又为何会主动搅进这场征伐战?

这还要从轘州说起。

轘州位于东都洛阳与嵩山少林寺之间,原称柏谷坞,隋文帝在位时,出于对少林寺悠久历史的尊重,将柏谷坞赐给少林寺。

得了这处田产,少林寺便安排一些僧人前去种植、打理,为寺庙增加了一份可观的收入。

不料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公元618年李渊登基,到第二年王世充在洛阳称帝,企图与李唐平朝分庭抗礼。

因柏谷坞地势险要,是兵家必争之地,王世充将它据为己有,派自己的侄子王仁则前去驻守,与洛阳城遥相呼应,进而抗拒唐军。

少林寺眼睁睁看着本属于自家的千亩良田,被糟蹋改造成了军事基地,寺中僧人莫说继续耕种、打理,就连在这里停留都不可以。

田产被占对于少林寺来说,一方面是经济损失,另外一方面大军驻扎离寺庙如此之近,一旦战火燃及,那么将来损失的不仅仅是田产,恐怕满寺僧众以及古老的寺庙,都将会毁于一旦。

所以对于少林寺僧众而言,此时田产的问题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然而面对强悍凶残的军队,区区几百个僧众,纵然武艺高强也难以抵抗,更何况寺庙中的大部分僧人都以修习佛法为主,真正修炼武艺的僧兵少之又少,不过数十人而已。

一番权衡之后,少林寺住持劝阻了跃跃欲试的僧兵,请他们稍安勿躁,暂且忍耐,没想到这一忍就是足足两年。

公元621年,少林寺僧众听闻唐高祖李渊派秦王李世民前来讨伐王世充,都认为这正是他们等待多时的大好机会,于是密切关注着唐军的行动。

二月,王世充本已兵败如山倒,却因窦建德率十万大军增援,让逐渐明朗的战局,顿时又变得复杂起来。

这一切,少林寺的僧兵们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三月,战局一度陷入僵持状态,少林寺的僧兵们实在忍无可忍,决定要出其不意,助秦王李世民一臂之力,以尽早结束这场战争。

经过数日的精心准备,少林寺的僧兵于四月二十七日这一天,联合轘州司马赵孝宰,一举擒获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送给了唐军,使得唐军不费一兵一卒拿下轘州

李世民从去年出兵到现在,也已经打了快十个月了,对于唐军来说也已经到了精疲力竭的时候。

少林僧众这一次及时地出手,对于唐军来说非常重要,少林僧众的及时地救援无疑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如今虎牢关战事已经结束,窦建德全军覆没,任凭洛阳城内的王世充再如何挣扎,也逃不出瓮中之鳖的命运。

此时龟缩在洛阳城内的王世充,仍在负隅顽抗,自己日夜盼望的大救星已成为他人阶下囚的事实,他还一无所知。

他一次又一次地占卜,似乎想从卦象中看到洛阳城的未来。

公元621年五月八日这一天,窦建德终于来了。

得知消息的王世充步履蹒跚地走向城楼,这一刻自己渴盼已久。

然而当他站在城楼上寻找窦建德身影时,眼前所看到的一幕却像晴天霹雳一般,让他顷刻间觉得天旋地转,站都站不稳。

王世充这段时间以来,一直念念不忘地盼着窦建德能够来到洛阳解救自己,可是当他终于把窦建德盼来的时,窦建德已经成了唐军的一个俘虏,被押在洛阳城下。

在他身边还跪着两个人,一个是王琬,一个是长孙安世,而他们正是王世充派去向窦建德求救的使臣。

洛阳城外,李世民的这场示威令王世充终于意识到,洛阳城将再不是他王世充的天下。

王世充自知末日就要来临,但是垂死也要挣扎,他决定要做最后的努力。

无论是谁都不会甘心轻易从皇帝的宝座上退下来,更何况王世充隐忍奋斗了多年,才拥有了这份无上荣耀。

他要试图从唐军的包围圈中打破一个缺口,南下襄阳,以待日后东山再起。

就在王世充和众将商议突围方案时,一个人的出现打破了王世充最后的心理防线,这个人就是长孙安世。

李世民派长孙安世来到城中,劝降王世充,史书当中并没有记载长孙安世见到王世充以后,跟王世充说了些什么话。

按照当时的情形来推测,无非就是向王世充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告诉他援军没了,你现在又打不过秦王,在这种情况之下逃到什么时候是个头,你还有东山再起的希望吗?不如及时投降主动投降,换取唐军的原谅,没准还有那么一条生路。

公元621年五月九日这一天,东都洛阳城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场长达十一个月的战争也真正接近了尾声。

王世充率其太子及大臣正式向唐军投降,此时投降对王世充而言,已不再是一种耻辱,更多的是一种解脱。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这样的场景已经出现过很多次,王世充是其中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在投降之前,王世充向李世民提出了唯一的一个要求,保全自己及家人的性命。

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王世充和窦建德最后的结局迥然不同。

洛阳帝都战旗扬,你方唱罢我登场。才见李密落荒走,复睹秦王占洛阳。

几经易手的洛阳城,再次迎来了新的主人。

李世民进入洛阳城后,废除了五家相保制度,查封了郑国国库,将金银玉帛全部赏赐给劳苦功高的将士们。

洛阳、虎牢之战,唐军以少胜多,消灭窦建德主力部队十万人,接着又迫降了洛阳王世充的残余守军,夺取了中原的主要地区,取得一举两克的重大胜利,是李唐王朝统一战争中决定性的一战。

自五月王世充、窦建德兵败以来,河南、河北、山东原属郑、夏政权的州县官吏纷纷降唐,整个关东地区基本得以平定,至此,李唐王朝定鼎天下的大局已经确定。

两个月后,秦王李世民率领大军从洛阳凯旋,回到京师长安,向唐高祖李渊献俘,庆祝东征胜利。

窦建德在推翻隋炀帝暴政斗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是隋朝末年著名的农民军领袖,但在与李唐王朝的厮杀中,最终还是败阵来。

公元621年七月十一日,唐高祖李渊下旨处斩窦建德,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这位昔日高高在上的夏王,刹那间身首异处。

然而,莫以成败论英雄,窦建德虽因缺乏远见犯下严重错误,但却由于他体恤百姓,而深得众人爱戴,在他死后百姓更是为他建庙纪念,直到今天。

较之窦建德,王世充残暴不仁,可谓人人得而诛之。

唐高祖李渊曾历数他的罪状,但迫于秦王先前给他的承诺,而留他一命,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巴蜀。

不过,作恶多端的王世充也没有得到善终。

就在王世充前往巴蜀的路上,他的仇家出现了。

好不容易得以苟活的王世充,最终还是倒在了仇家的刀下。

伴随着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的分崩离析,秦王李世民在李唐王朝中的地位迅速提高。

公元621年十月,唐高祖李渊特地设置天策上将一职,授予李世民,位列王公之上。

公元624年,李唐王朝终于将所有的反抗力量铲除殆尽,实现了天下一统的目标。

对李唐王朝而言,隋末的这场乱世已然终结,而对于年轻的李世民而言,真正属于他的战争或许才刚刚开始。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旧唐书》、《新唐书》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