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伟:名师,往往徒有其名
【异史氏曰】昨天同永通说了一个共同的认知,将课没上好的原因归于学生差的名师,一定是伪名师,所谓名师,一定是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也是会凭着他的教学智慧让学生投入到当下的学习中来的。最近手头正翻玛丽·凯·里琪的《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让教学对学生可见,让学习对教师可见》,这本书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兹抄录部分内容与各位分享。
玛丽·凯·里琪认为:“一个教师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促成他或她对学生需求的回应。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只看到一个学生的不足与缺陷,那么这个孩子不会得到机会成长,除非她是在一个回应式的课堂上。”她说,她“想论证的是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能真正相信智力可以发展,那么一个有效的、因材施教的回应式课堂不可能得以策划并实践。因材施教是一种回应式教学。”其原因就在“许多教师获得了教师学位,但从未上过一堂践行因材施教或回应式教学的课。”我国那些声名远扬的名师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她说:“因材施教的最初阶段涉及在备课前预评估或了解学生对某一个具体技能、概念或话题知道多少。”这当中“预评估”是第一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必须花气力“了解学生对某一个技能、概念或话题知道多少”她认为,预估的关键一步是让学生预习要学习的内容,因为“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机会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以及预评估前所学的知识,这样预评估的结果将会更好反映学生所理解的东西。”我也主张将预习挪到课上,老师们总强调时间来不及,其实预习时间不用多长的,玛丽·凯·里琪认为,“少于等于五分钟就足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至于如何预习,她的建议是,“可以是简单地告诉学生:‘今天我想看看你们对约整数了解多少。让我先给你们展示几个约整数。’然后,开始在黑板上举例子。在预评估时,‘约’这个词可能大家不熟悉也不能触发学生先前学过的知识,但快速热身之后,许多学生会想起这个概念并且准备好展示他们对约整数的了解。其他预习的办法包括问问题、看短片、解读一张图片、听一首诗歌或一个短篇故事后开展讨论。只要能够触发学生学过的有关某个话题的知识,任何的预习设计都可以。有趣的是,有时对于有些学生来说他们学习一个新技能或概念所需要的可能就是预习。”研究“表明预评估前做过材料预习的学生,有更高水平的理解。事实上,做过预习的班级几乎一半以上的学生在预评估中表现出完全的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预习帮助他们‘唤醒’先前学过的知识。”
要实现因材施教,还要通过“形成性评估”,确定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掌握概念的节奏。“形成性评估是在课堂上一直进行的评估、复习、观察。教师使用形成性评估来改善教学方法,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反馈。譬如,如果一位教师观察到有些学生没有掌握一个概念,他或她能够设计一个复习活动来加强这个概念的学习或者使用一个不同的教学策略重新教学生这个概念。”她提醒我们“没有预评估,有些学生就不能形成好的学习品质,因为他们认为正在‘学’已经理解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估能够用来确认学生的差异,预评估的作用是发现学生在教学前后的差异。”
这当中,还涉及到灵活分组与教材的取舍问题,当然更涉及到因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问题,这就是名师的教学智慧所在,所谓无论面对怎样的学生都能将他们吸引到当下的学习中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还应该有总结性评估,即对一个单元学习之后对单元学习内容的评估。
玛丽·凯·里琪提醒我们:“当孩子走进教室、开启学习的过程,应该尊重并对其需求有所回应。”顶着个名师的光环,你走进教室就应该搞明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而不是让他们按着你的设计钻进你的口袋,更不应该因为他们没进你的口袋就觉得他们差。否则就是徒有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