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流可求,幸福可期——总舵主为你领读《心流》

     君说乎,跟着总舵主开启学习生涯

(本文为总舵主领读分享后整理文字稿)

我早上在朋友圈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如果只是自己看看书,也就断章取义,不求甚解,潦草囫囵罢了,但是一旦要做输出,看书的深度、广度、幅度和频度,都完全不同。

领读的想法由来已久,挑战很大,对我理解一本书更近了一层,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我在《心流》里读到了什么,又有哪些是和我的生命相链接的。

《心流》被称为心流理论之父,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开山之作,其实他还有一个副标题,我们不能忽略掉,叫做最优体验心理学。

我们就从这个副标题开始读起,我读这本书很有趣的一个发现是,他的序言部分很有分量。整本书是381页,光序言就有六篇,占到了57页,超过了这本书的十分之一,而且每篇序言都是一篇非常有深度的文章,让人看完就非常迫不及待要去看契克森米哈赖到底怎么讲心流。

而每篇序言的作者,也都是非常有分量的,第一篇是郑也夫,北京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一位非常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非常敢说敢做,针砭时弊,他的故事,以后有机会我们也可以来读读他的书。在这篇序言里,最后,就谈到了心流这本书的译名。

心流的原名是:Flow: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1990年这本书出版,1993年引入,中译本书名是《幸福:从心开始》,作者还有两本书,分别翻译为《幸福的真意》,《生命的心流》。出版社后来发现这两本书卖得不好,就把名字又改了一下的,变成了《当下的幸福》和《专注的快乐》。郑也夫当时还在电话里痛批了主编一把,这也算出版界的老花招了。

看完这几个名字,我的第一感觉是,心灵鸡汤。如果在书店遇到这样的书名,我是会绕道的。那我就和契克森米哈赖先生擦肩而过了。

书名里有三个关键词:flow, psychology,optimal experience。所以心流首先是一本心理学的学术著作,其次,是讨论生活中的最优体验的,第三,最优体验才会给人带来幸福快乐的感受,叫做flow。

原来的那些书名,把本书的延伸价值和意义,拿来变成了书名。而现在这版则是老老实实地遵循文字做了直译,这也是对作者本人的尊重。

那么究竟什么是最优体验呢,为什么最优体验,就是心流呢?

心流这本书,整体分两大部分,总共10个章节,前面三章,作者主要是从心里学理论来讲道理,第四章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章节,后面五章就是摆事实,最后一章作为总结,是对心流的升华,从心理学跃升到了哲学层面,探讨人生的意义。

我们先跨一步看到第7章,第7章叫做工作之乐,顾名思义,摆事实举案例,都是工作中的。在这里作者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案例,那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很有趣,在一本外国心理学家的书里,提到了不止一次咱们中国和中国文化。

庖丁这个屠夫,他宰牛的这个过程描述得非常流畅,美妙,而富有哲理,尤其是这句话,道破了他宰牛和其他屠夫最大的不同。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庖丁这里说的神,我们可以理解为,我的精神,或者我的意识,已经不受我的五官接受信息的局限,刀自然而然地可以找到骨节相连的地方,从缝隙里去下刀,骨节之间的缝隙很大,而刀那么薄,插进去还会游刃有余,游刃有余这个成语也是从庖丁解牛里面出来的。

咱们中医里也讲“神”,中国古典在哲学里也讲“神”,落到我们的最优体验心理学也讲到“神”了,在契克森米哈赖先生这里,这个神,就是指:意识。

敲黑板了!

这就是掌握心流的奥秘——控制自己的意识。

庖丁之所以能够把解牛做好,是他在不停操练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意识,去和宰牛这件事同在,开始是把注意力放在找到牛的关节点上,当刻意练习了以后,就成为了一种自然而然,眼睛不看,意识都可以帮助他知道哪里可以去下刀。

现在我们从故事回到理论,返回书的前半部分,我们看契克森米哈赖先生是怎么来论述意识这个事儿的。

意识,是我们感觉到有能力引导自己发现的各种event:情绪,感觉,思想,企图等等。意识的功能是搜集身体组织内外的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信息进入我们的感官,意识就像一个筛选器,选择我们所看到的内容,赋予其主观的意义。

我突然就想起来,很早以前我在上九型人格课程的时候,洪新老师跟我们讲的一句话,你所看到的世界,是你想看到的世界。他当时还举了一个例子,两个朋友一起走在马路上,一个很害怕猫,一个不害怕猫,你说他们遇到猫的概率哪个大?

这是一个有坑的问题,很多朋友都说,怕猫遇到猫的概率更大,其实是一样大的。但是怕猫的那个人呢,会更容易注意到猫,而不怕猫的那个人呢,可能就看见了也当视而不见,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个场景,如果此时有一只猫出现在他们的身边,那个怕猫的朋友一定比不怕猫的那个人,先注意到,然后很紧张拉着另一个人朝着猫来的反方向走,绕道或者就是停在原地不动,而估计那个不怕猫的朋友,还没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会问怎么了?哦,不就是一只猫吗?

意识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而意识的使用率就决定了生活的品质,因为我们的意识决定了我们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那么意识如何使用呢?怎么去处理那些进入到意识的资讯呢?资讯进入到意识中,却没有被处理或者关注,又该怎么办呢?意识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呢?

这个就要提到另外一个我们很熟悉的词语——注意力。意识和注意力这对词语,我觉得就像衣服的外层和里层,互为表里。你能够控制注意力,就可以控制意识了。所以,注意力就是我们一笔无价的资源,是我们改善体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

我记得上一次我在《突破原生家庭的轮回》里,就提到过注意力,我当时举到的案例就是我和我妈妈之间的对话,妈妈说,“你说你读了一个研究生有什么用吗?”如果我把注意力放在我自己感觉愤怒和受伤上面,那么我和妈妈的对话就是一个被指责的体验不好的经历,我就是一个受害者的心态,但是我把注意力放在了妈妈问题背后她的情绪和期待上面,瞬间就转变成了妈妈对我的关心,只是她没有一致性表达。

这就是注意力的魔力,他改变了我们的体验,甚至改变了我们的世界。

在元旦三天假期,我参与了五维教练领导力课程的学习,陈序老师反复提到的觉察,其实,就是在调整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可以注意到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情绪,甚至注意到自己的注意力,也注意到被教练者的思维,情绪,和他的注意力,这样,我们才可能看到以及提醒被教练者看到,原来被我们忽略掉的资讯。就像不怕猫的那个朋友,从对猫的视而不见到视而可见。

通过练习,我们是可以去调动和调整注意力的,但是在我们没有大量的练习之前,注意力资源是被极大浪费的。

注意力有一个敌人,契克森米哈赖先生把他叫做精神熵。精神熵,是前三章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熵是一个物理学概念,被他用在心理学里面。作者本人论述的不多,但是在第二篇序,心流人生:一曲冰与火之歌,有详细的论述。

这篇序的作者来头不小,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他本人是理科出身,对于作者借用理科的概念来阐释文科,本来非常反感,但是在他自己要教学积极心理学,又仔细研读了心流以后,对这个熵的比喻是大加赞叹,并且深信不疑。如果想看更详细关于熵的部分的解释,可以去看这第二篇序。

什么是熵呢?我们先从物理学开始说起。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不同形式的能量在传递与转换过程中守恒。即发生的只是转移,总能量不增不减。这个人比较容易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呢,我查了一下解释,语言表述比较复杂,那我们就来举个例子,若一个中间被隔开的容器中,一边装有热水,另一边装有凉水,发生的只能是热水的温度下降,凉水的温度上升,不可能相反。凉的物体不可能向热的物体传递热量,而且能量转化中必有损耗。

那么现在,我们把中间隔离的那块板想象一下就像开闸一样打开,两边的水就合在了一起,这就是一种自发的物理变化了,这个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

这就像我们每天一大早起来,脑力里想的是我今天要干什么,工作有什么任务,孩子有什么功课要辅导,和谁要打什么电话,要健身等等,但是,当我们拿起手机开始online,手指一滑,不得了,这个花花世界的大量资讯涌进来,比如一看,君说乎这周有一个活动,要不要去呢,下班来不来得及过去,娃要不要托给老公或者爸妈带一带等等,周五线上还有一个《心流》的领读分享,我要不要提前把这本书看一下呢,有海报,要不要去朋友群帮舵主分享一下,一会又有个朋友好奇来问,于是我又要邀请他入群。

有没有发现,我们自己就是容器的一边的凉水,可能总舵主和君说乎就是一边的热水,一定是这边高能量高浓度的部分,向另一边传递能量,然后,你就开始心里种草了,痒痒了,心动了,甚至改变了你原来波澜不惊的一个晚上,这就是你在熵增的过程。原来的有序,就变成了无序。

契克森米哈赖就说这个叫做精神熵。而精神熵的反面,恰恰就是最优体验。就是从增熵走到负熵,就是从精神熵走到了反面,最优体验。

怎么做才能反熵,负熵,或者降熵呢?

这就是达成心流体验要点,继续敲黑板啦!我认为就是两个要素:

第一、内部要素,就是控制注意力,全神关注,达到忘我状态。

这个是层层递进的境界。也就是庖丁解牛慢慢从看到牛,到看不到牛,只有自己的神告诉他要从哪里下刀的境界了。

就像我看我身边的几位老师,例如,我看朱国平老师写书法,他就是全神贯注,下笔的时候,完全就是神告诉他笔要往哪里走。还有我的吉他老师,木头老师,当我还在确定自己的琴弦按得对不对的时候,他已经完全忽略琴弦的问题,就是神带领着他知道应该往哪里去弹的问题。艺术,体育,都是非常容易让人进入这样的状态的。

第二、外部要素,设立目标和即时的回馈。

设立目标,如果外部的资讯和你的目标是亲和的,那么就不会是增熵的过程,不会扰乱你的有序,反而是进入到了一个独特性和复杂性相整合的过程,这就是我们说的学习的过程了。

怎么把你接受到课程通知这件事儿不变成增熵而是反熵呢,就是通过以上这两个要素。

如果终身成长终身学习就是你的目标,那么君说乎和总舵主给你带来的资讯就会被你的意识选择置顶,然后你会很期待参与这次分享活动。直播时,你会心无旁骛与,就是安安静静和自己待在一起,听我的声音,或者等到结束后,自己一个人在临睡前,一条一条听完我的语音,你的注意力全部都在听这件事儿上,在和我的灵魂交流之中,那么您就进入了一个反熵的过程。

我不知道多少人会从听进入到心流的体验,我自己每一次在线分享时,我确实是有一种心流的体验,是一种感觉极好,很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并且我的目标,即使的回馈都是看得到的。

喜欢看理论的朋友们,可以关注《心流》的前三章,穿越在几个概念里面,很烧脑,但是很有趣,说不定有些朋友就可以读出心流状态了。

到了第四章,是一个内涵和外延,理论和案例的衔接,作者分析了比较能产生最优体验的活动,有助于进入心流的性格特征,包括乐趣,家庭,社会文化,挑战,困顿挫折等会如何影响心流的体验。

这里举到到了一个索尔仁尼琴的案例,他在哈萨克斯坦流放关闭在监狱里的时候,他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历,被他写在了他的著作里:

有时,跟一群绝望的犯人站在一起,周围环伺着荷机关枪叫嚣的警卫,我感到一阵节奏和意象汹涌显现,仿佛把我托上了半空……这个时候,我觉得非常自由而幸福,有的犯人会设法冲破铁丝网逃脱,对我而言,铁丝网根本不存在。犯人的总数并没有减少,但我已飞到远方去了。

当时我脑海里就想到的就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的一个场景,男主人公持续不断地给政府写信要办监狱图书馆,最后,收到了很多书,在整理书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张唱片,然后,他把广播室的门锁起来,把唱片里一个女歌手的演唱广播了出去,歌声飘扬在了整个监狱的上空,他个人陶醉在了音乐中,整个监狱的犯人也陶醉在了音乐声中,那一刻,监狱高高的围墙似乎不存在了,每个人似乎得到了灵魂上的自由。我觉得就特别符合索尔仁尼琴的这个描述,属于心流状态。

这就说明,不只是那些美好的成就事件,而人生中的困顿挫折,你在应对这些困顿挫折之中,也是会给人带来心流状态的。

接下里的五个章节,从五个方面来解读不同的心流体验,真实的调研案例,以及实现的不同要素。

感官之乐,核心要素是身体的感觉。运用心灵来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感官,从而获得的乐趣。

思维之乐,核心要素是,控制心智,自由运用记忆,语言,逻辑,因果律等,在思维的领域里感受到愉悦。

工作之乐,核心要素是目标。工作比任何其他情景都容易出现心流状态,因为工作带有心流的最常见要素,注意力集中,有目标,及时的反馈。庖丁解牛的案例也在这里被提到。

人际之乐,核心关键词是,改变自己,尤其是和他人拥有共同的目标。在家庭,我们叫做无条件的爱,在社会里,我们叫做大爱,或者bigger life。马丁·塞利格曼博士的积极心理学提到的bigger life。

挫折之乐,前面我们提到的索尔仁尼琴,还有肖申克的救赎,就属于这种,在这个当中就要培养自得其乐的自我,在挫折之中,依然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和反馈,改变自己的注意力方向,并没有改变这个环境,但是你的人生体验已经不同了。

最后一章,追寻生命的意义。把整个生命都化为统一的心流体验,这就是给生命赋予意义。这就是需要给我们的人生去设定一个终极的目标,也就是又回到了哲学的三问上面来,我是谁,我从哪来,我要到哪里去。

也是最后这一章,让《心流》不只是一本心理学的学术书籍,我认为是上升到了一个哲学高度的。所有叩问人本身问题的话题,都是哲学的话题。所以这最后一章,读起来也特别的意味隽永。

我又不禁想到了,我们正在从事的生涯咨询和生涯教练的工作,我们希望帮助到每个人可以找到自己的心流状态,一个是在工作中,一个是在爱里面。人生中的这两条腿,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心流状态,根据前面作者所说,就是一个工作之乐,一个就是人际之乐。

我也想到了自己组织君说乎每一场活动的场景,三年来,我的体验就像我在开篇给大家的预告语里写的那样:

心流,就像一股洪流推动着我们找到幸福;心流,让我们处于一种人生最优体验之中;心流,是我们重新感受并设计世界的方式;心流,是人生的氧气,却并非可遇不可求。

今天下午我还在和缘聚五角场青年社区的朋友们在分享CareerDNA,一套基于心理学的天赋和优势识别系统,我再次体验到了我们每个人在心理能量,信息处理,决策的制定,包括行动的落地中,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独特的运用过天赋的人生经历,例如我听到有个妹子分享,在她7,8岁的时候就发现自己有打扫和整理的房间的天赋,她会从打扫房间中找到快乐幸福的感觉。

而我作为自我天赋识别的受益者,更是看得到我作为一个供应者的天赋,我的君说乎,我的学习,阅读,我的分享,组织活动,五一不是围绕着这个天赋在实施复杂的整合起来的大心流,这里包含了我的能力,兴趣,价值观,我的心理类型,个性性格,也包含了我爱自己的态度。

在这里,为大家读一段我从赵玉坤老师的序言里摘录出来的:

“痛下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各式各样的活动都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时,意识就呈现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生活在和谐之中的人,不论做什么、遭遇什么,都不会把精神能量浪费在怀疑、后悔、罪恶感及恐惧之上,精力永远用在有益的方面。对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内心的力量与宁静,就是内在一致的最高境界。方向、决心加上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人生意义。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再也不觉得匮乏。意识井然有序的人不需要害怕出乎意料的事,甚至也不惧怕死亡,活着的每一刻都饶富意义,大多数时候也都乐趣无穷。”

最后这一章,我是越读越有味道,或许有可能,我会过一段日子,重新再翻出来读一遍,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悟。

契克森米哈赖先生这本心流,不只是一本心理学的普及读物,有学术的高度,更有哲学的思辨,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终极问题。

这本书读到这里,有人会好奇了,其实一开始也有人好奇,总舵主你和樊登读书有什么不同吗?

首先我要说,任何人读书都会不同,因为这就是齐克森米哈耐先生说的意识嘛,因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筛选那些我们愿意赋予意义的内容,然后去呈现,所以为什么说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而我还有什么不同呢,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君说乎是一个线下的社群,我们从2016年3月份开始到现在总共主办过将近140场的线下学习活动,因为身为一名培训师,我坚定地相信,并不是培训不可以互联网化,而是培训的目标如果是指向行动的话,那么线下的情景最有效,如果培训的目标还要包含一个人际互动和链接的话,线下的情景,是无不能跨越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