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生死和形神观念

继续往下看。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这句话是对前两期讲的“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的具体解释。

这个更多的是道家修真的法门。而且道家自古就有很多门派分支,每一派的心法口诀、如何调息、运气都是外人不得而知的,都是师徒口授心传。

但自古就是医道同源,中医和道家都非常重视气这个概念,而且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也是从道家移植过来的。

特别是在南北朝之前,医道是不分家的,大家看现在整本的外经微言,充斥着明显的道家养生修真观念。

但中医作为一门实践应用的医学,就要剔除方士和宗教方面的学说理论,如果一味的偏听偏信,可能会走弯路。就跟有些听友问,中医的五运六气学说能不能用来治病,说实话,这套理论是很难和医学结合到一起的,没必要花心思去研究。

既然这里提到了汝神将守汝形,形乃长生。咱们扩充出来,讲一下道家的生死和神形观念。这里大家姑且一看即可,没必要太作深究。

死是任何人逃避不了的问题。有很多东西,生前往往不能得到,就把这个念想寄托在死后。这个问题是宗教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宗教存在的意义。

儒家把生死看成是命定的,“死生有命”命数是上天注定的,你只管坦然接受即可。

而道家的庄子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叫“息我以死”其实我没死,就是找个地方休息去了,取消生死的对立。

从先秦以来的方士更是企图用种种方法解决超生死、得解脱的问题。秦始皇就曾派徐福去求老生不老之药;到东汉末年才开始有道教产生,它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就是生死问题,并且以如何求得“长生“作为目标。

佛家认为,人生痛苦的根源于“有生”,“有生”则精神和肉体联系在一起,精神在得到涅槃之前仍在轮回之中,只有超脱轮回,神与形离,精神才能脱离苦海而解脱。

而道教主张肉体成仙,即人的身体和精神结合一起长生不死,这样就可以离开苦恼的现实世界,进入虚幻的超现实世界。

佛家主张“不生”,因为有生必有死;道教主张“不死”,因为不死则永生。道教和佛教虽然观点不同,都是要解决生死问题以求得解脱。

那么要解决生死问题必然要遇到神形关系问题。这里有两种不同的思想,一种是主张灵魂如果不死,那么灵魂必须脱离肉体而解脱,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其实就有这种观点,这也是咱们常说的各种鬼怪论;另一种思想主张肉体不死,那么灵魂必常住肉体而超生,这种观点自先秦以来就存在,属于早期的道家思想。

佛教主张“神不灭”,所以它对灵魂和肉体的关系的看法是:在灵魂与肉体结合时,得不到解脱,这时必在轮回之中,受种种苦难。而苦难之中的生老病死又是不可逃脱的,人终不免一死,如神离形而不灭,又再与他形结合,仍不免在轮回之中,不得解脱。解脱的方法靠精神方面的修养,而达到灵魂离开肉体的涅槃境界。佛教“形尽神不灭”的思想确实是把神形看成是两回事,但既在轮回之中,形神又必相结合。

道教以为,人们超生死,得解脱的道路.不是圆应寂灭,而是肉体成仙。这种主张的基础必然是神形不离,神形一起飞升成仙,进入虚幻世界。

再回到原文来看,实际上,长生不老是做不到的,但道家修真的方式,是值得现代人借鉴的。就是这三句话: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这里其实要讲的就是,只要别人说什么都不往心里去,看到什么烦心事儿也不要当回事儿,让心情不受影响,神就能安安稳稳的呆在心里,你的身体也就不会出大问题。

咱们这前几期的内容,更多的是来做个背景介绍,和接下来要讲的铺垫。外经微言的前两篇,更多的是讲的庄子的修真长生观念,关于庄子和道家思想的内容,先告一段落,接下来从第三篇开始讲与中医相关的知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