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律案例|合同不规范?外贸企业如何用几句话避免上百万元的损失?

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企业中的法务部门往往是个被忽略的部门,或者说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部门。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反映出大部分企业往往会忽略经营活动中的法律风险,以致于都不知道自己轻易的一句话,会导致企业损失上百万。

2019年4月15日,中国甲公司与日本乙公司签订买卖合同。合同简要概括为以下内容:

1、中国甲公司向日本乙公司出售800套设备;

2、交货日期为2019年5月13日;

3、采用信用证方式付款。

之后,日本乙公司派代表现场看货,因日本乙公司与日本丙公司已经签订设备销售合同,所以现场看货后,日本乙公司传真催促,“请仔细验货后,尽快发货,等下一次航班发运”。

因此,中国甲公司立即装船,但货到日本转售后,日本丙公司发现数量不符而提出异议。

日本乙公司遂向中国甲公司提出索赔,得到了中国甲公司的确认,承诺在今后的交易中对数量不符逐步予以补偿。

8月5日,两公司再次签订合同,约定中国甲公司继续向日本乙公司提供800套设备并分3批装运。

9月1日,交运第一批货物时,因甲公司装船过失导致数量短缺,乙公司立即通知甲公司。

9月15日,交运第二批货物时,因无法及时开出信用证,乙公司电告甲公司要求改为电汇付款,甲公司表示同意并将货物装船。

货物抵达后,双方就先交提单还是先支付货款发生争议。在此情况下,甲公司不得不采取降价销售的方法处理,以致遭受损失。而日本乙公司因未能提取货物,导致后续转销合同无法履行,要求甲公司赔偿。

在上述两个合同中,日本乙公司均为中间商,两合同都明确规定甲公司向其支付3%的佣金以促使交易实现。

关于本案,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前一合同中,作为买方的乙公司有无索赔权?

本案中,双方当事人并未在合同中约定货物检验的问题,而是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通过双方的传真和行为加以完成。

日本公司通过传真方式表达的意思,“请仔细验货后,尽快发货,等下一次航班发运”。实际上并未放弃检验货物的权利,而中国甲公司在接到传真后立即装船运货,也表明接受或默认了乙公司的要求。

依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39条的规定,买方对货物不符合同,必须在发现或理应发现不符情形后一段合理时间内通知卖方,说明不符合同情形的性质,否则就丧失声称货物不符合同的权利。

货到日本后,乙公司并未尽快验货而是在货物转售后才发现数量短缺,日本乙公司本来因为错过检验期而丧失主张货物不符合同要求的权利。

但是,在日本乙公司迟延提出异议后,中国甲公司仍表示认可数量不符的情形,这就用行为实质上确认了日本乙公司仍然具有索赔的权利,从而使得日本乙公司不受因为超过合理时间提出索赔请求而丧失索赔权的限制。

因此,日本乙公司取得了合同项下货物数量不符的索赔权利。

向律回做一个简单的法律咨询,就可以避免的上百万损失,因为中方公司对法律的漠视,导致律回律师介入太晚,最终局势十分被动。

二、后一合同中的责任承担问题

在后一合同中,双方约定使用信用证方式支付货款。在履行过程中,日本乙公司要求改为电汇付款,中国甲公司对此表示同意,实际上构成了对合同的修改。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58条规定,如果买方没有义务在任何其他特定时间内支付价款,必须与卖方按照合同和本公约规定,将货物或控制货物处置权的单据交给买方处置时支付价款。买方可以支付货款作为移交货物或者单据的条件。

据此,如果合同对交货和付款时间没有规定,则卖方的交货义务和买方的付款义务应当同时履行或者至少是每一方当事人都准备并愿意履行其各自的义务,即一方的履行与对方的履行互为条件。因此,本案中买卖双方所承担的义务是同等的,双方对于合同没有履行的责任也是同等的。

当事人双方都违反合同,应当分别承担各自应负的民事责任。因此,中国甲公司应当首先承担后一合同中第一批货物短缺的责任,而对于第二批货物的损失则应由双方当事人共同承担。

三、关于佣金数额的确定

国际贸易中允许因中间商介绍生意或代买代卖,而后由卖方向其支付一定的酬金。本案中,日本乙公司在取得货物后向日本国内的其他公司转售,双方也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中国甲公司应当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

日本乙公司收取佣金的依据在于促成交易,这是佣金的商业目的。如果交易不成功,则失去收取佣金的依据。

本案中,前一合同和后一合同的第一批货物已经履行,因此日本乙公司具备收取佣金的法定条件,而后一合同的第二批货物没有实际履行,因此乙公司不能收取该合同项下的佣金。

由此案例强调,企业应当注意在经营过程的法律风险,在自身无法把握合同中的风险时,可以咨询专业的涉外律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