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十三岁后,她再也没有长大

忍耐不是美德。
生气才是美德。

——林奕含
© Sonia Perdeck

十三岁至十八岁,五年之间的遭遇,像一个黑洞。

她挣扎,也试着直面,说服自己用爱意来解释它的经过。
她继续求学,阅读,生活。
和相爱的人结婚。
但罪恶终究是罪恶。
黑洞越来越大,深不可测。
它追赶她,拉住她,面目狰狞,不停嘶吼。直到完全将她吞噬。
她是林奕含,1991年出生的台湾女孩。补习班老师的性侵,改变了她的一生。她把自己的故事写进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书。
© 电影《嘉年华》
这是一本坦陈的书。揭开自己的伤处,拼尽全力发出呐喊。
事件发生前,生活仿如在乐园。思琪与同伴好友怡婷度过形影不离的好时光。伊纹姐姐成为她们阅读、欣赏电影的陪伴。虽然成人世界的虚伪黯淡,思琪与怡婷已经看到几分,而伊纹正体会着其中痛楚。但伊纹仍寄希望寻找一条和平与理解的道路。她想,也许思琪和怡婷可以找到。
人性的黑暗与沉堕一面远远超过她们所想。
小说中,作者毫不掩饰地讲述各类人物光鲜外表下的不堪。
补习班老师的侵犯。老师彼此间的勾当。有男老师,也有女老师。
成功人士背后的家暴。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人的无知,并以无知为正确。
“坐个电梯能错过多少事情呢?”邻居吴奶奶说。
——谁都不知道,思琪不幸的起头就在独自乘电梯的一刻。
“从前给她看那些书,还不如去公园玩。”老钱太太说。
——处在社会弱势的女性,不仅不以意识觉醒为需要,互为帮助、鼓励,反而打击其他做着努力的行动。
© 电影《嘉年华》
书中保有少年的赤诚,呼唤精神的公正,人性的洁净,无邪的爱。少年气度飞扬、抒情,即便偶尔修饰用力,仍难掩文采和对世界的敏锐观察。
读这本书的过程,被文字中间的黑暗和无助感染,同时感受到作者努力地支撑精神在表达。她不得不说出的爱意,幻梦,期待和现实。
黑暗很大,以至于边读边感到那沉重慢慢落下来。需要合上书,回到真实世界,看看周围,听听喧嚣,放松一下再继续。
“我每天写八个小时,写的过程痛苦不堪,泪流满面。”透过书中人物不时的内心低语,似乎看到作者描述的画面。内心痛苦、孤独,以至只能陈明所想,仿佛不怕受伤。
这本书如一柄剑。它剖开不堪,亦剖开了林奕含本人。她大概抱着不惧生死的念头写下这本书。在向天地、人间的诉说中,她把自己献在了祭坛上。
林奕含在后记中写:
“我怕消费任何一个房思琪。我不愿伤害她们。不愿猎奇。不愿煽情。……写完以后,最可怕的就是:我所写的、最可怕的事,竟然是真实发生过的事。而我能做的只有写。女孩子被伤害了。女孩子在读者读到这段对话的当时也正在被伤害。而恶人还高高挂在招牌上。我恨透了自己只会写字。”
© Vien Tran
不知道在写这本带有自身印迹的书的过程中,林奕含是否被治愈着——也许她连是否治愈都不在意。她只是写,那是她的使命。
抛开揭露的一切,我更关心作为个体的她。
因为不完全虚构的性质,这本书出版之后林奕含承受的压力更大了。她与老师的关系遭到质疑。有人同情支持她,也有人辱骂。她的父母受到谴责。但那位老师,依旧“高高挂在招牌上”。事态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在那座小岛,在内心不停止的声音下,林奕含无处躲藏。不知道这些压力是否进一步催逼林奕含走向了死亡。
并非对她的书写有异议,只是深深惋惜,深深难过
仍旧相信书写的意义。但是书写究竟是治愈,还是走向更宽阔的对人性、命运的理解,或者其他什么。我不确定。
正在经历的与过往有关的状态,在最近——也许就是今天——告诉我:许多问题无解。那个声音平静地说。
哦。我表示知晓了,亦是平静,无波澜。
这并不表示坐以待毙。还是会喜悦,还会有痛苦。有些时候无计可施,有时可以选择。虽然,选择不是那么多。
以书里的一段话来结束:
思琪,她真的爱过,她的爱只是失禁了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