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姜姓名人姜房,曾任“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 2024-08-01 11:28:12 姜姓是胶东大姓,相传自“齐康公迁于海上时”就已经在半岛定居,延续至今,可谓历史悠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本土姓氏。不过,胶东姜姓虽然历史悠久、族人众多,但在金元之前,鲜有名入史籍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元时期宁海州的姜房,算是年代较早的一位姜姓名人。 按照现在的区划,姜房的故里在威海乳山市大孤山镇的万户村。实际上,“万户”原名“鲁宋里”,正是为了纪念姜房的官职和功绩,后人才将此处改名为“万户”。如今的万户村,还有一棵有名的大银杏树,很多朋友可能都曾闻名而去参观过。 姜房作为胶东及乳山历史上的名人,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此前也有不少文章介绍过他的生平。姜房生时为金国之民,年长后仕蒙古为官,不过金、元两代的正史中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后人对姜房的了解,主要就是通过他的墓志铭(过去就在万户村)。这篇墓志铭是由元代人毛翼撰写,在老牟平县志中有收录。墓志铭的内容是文言,对于有的朋友来说阅读可能不太方便。下面我们就根据墓志铭的记载,仿照古代常见的年谱格式,对姜房的生平进行简单的梳理。金大定二十五年(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姜房生于金国治下的山东东路宁海州。(注:墓志铭没有记载姜房出生年月,但说他在庚子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古人以虚龄记岁。蒙古统治时期的庚子年即公元1240年,以此前推55年即公元1185年。)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姜房时年三十五岁。在李全的说服下,占据青齐的张林以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十二州之地归顺南宋。(注:金末对山东已失去控制,各州战乱不断。姜房此时在故乡起兵保境安民,为后来的功绩奠定了基础。)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姜房时年三十七岁。由李全保举,他担任宁海州同知一职,正式踏入仕途。(注:这一时间点是根据墓志铭当中“公在官凡十九年”进行推断。从公元1240年前推19年即公元1221年。当时蒙古尚未控制山东,宁海州理论上属于南宋,虽然只是羁縻。从“本州同知”这个称呼来看,也更像是南宋方面的官职名称。墓志铭中提到了这个官职是由“少保相公李君”即李全保举,李全时为宋臣,以此推断,姜房亦曾仕宋为官。)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姜房时年四十三岁。当年李全在青州投降蒙古,推测在此之后不久,他在山东其他州郡的旧部也成为蒙古之臣。(注:姜房在此之后的官职也有得到提升,官职称呼也具有了明显的蒙古特征,墓志铭载,他累迁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后来又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这也是万户村典故的由来。)南宋绍定四年(元太宗三年,公元1231年),姜房时年四十七岁。当年李全南下攻宋,兵败身死,其子李璮继任蒙古方面委任之益都行省官职。(注:李璮即墓志铭中所说的“山东淮南等路行省相公李君”。)元太宗十二年(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庚子),姜房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注:墓志铭载,姜房身后有九子六女,子曰思明、思聪、思温、思恭、思敬、思忠、思问、思齐、思义,大多入仕为官,思明承袭总管符节,思聪承袭宁海州刺史。他的女儿们也都嫁到了名门。) 元宪宗蒙哥五年(南宋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乙卯),姜房的儿子们将父亲迁葬到了鲁宋里的祖茔,专门请毛翼撰写了墓志铭。小结:从时间上看,姜房父子的仕途与李全、李璮父子割据山东的时间高度重合,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元世祖中统三年,李璮在益都举兵反叛,兵败身死。在此之后,史料中也再没有见到姜房后人为官的记载。根据这一历史背景推测,很可能是受到了李璮的牵连。不过,姜房一系的后人虽然在元代中后期可能失去了官职,但人丁依旧兴旺,至今亦为胶东大族。 赞 (0) 相关推荐 清朝设置一机构,负责嫔妃侍寝,工作内容让人脸红心跳! 文/晚风暮雨 清朝皇宫的诸多机构中,有一个名叫敬事房,也叫宫殿监办事处,隶属于内务府,匾额由康熙帝亲自题写,设总管.副总管,下设首领太监.笔帖式.太监等人员. 敬事房总管为四品,雍正帝曾下诏确定其品秩 ... 在元代,弘吉剌部的王傅是个什么官? 在元代,弘吉剌部的王傅是个什么官? "赤峰记忆"在此前刊登的几篇介绍弘吉剌部的文章里,多次提到过"王傅"或"王傅府".那么,在元代,这个&q ... 在应天府自称吴王后,朱元璋如何整顿军队的建制?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六月初,朱元璋率军渡江攻占太平路,改为太平府,设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朱元璋自任大元帅.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 )三月,朱元璋带兵攻克集庆路,改为应天府,设立天兴 ... 沈海梅:张立道与元初的云南 纵观有元一代,官云南的名宦,"镇以亲王贵人者四十年",[1]家喻户晓者,莫过于赛典赤·赡思丁,居滇六年,其为官之绩早已晓之于民,研究评介文章亦较多,但在云南名宦中,能与赛典赤并名的 ... 『伤寒论方』《伤寒论》方→朴姜夏草人参汤 发汗之后伤脾气,腹犹胀满阻气机: 厚朴生姜夏参草,除胀补虚真效力. 组成:厚朴.生姜.半夏.炙甘草.人参. 功效:健脾温运,宽中除满. 主治:脾寒气虚气滞证.症见腹部胀满,按之则虚满而不硬,喜温熨揉按 ... 正在消失的上海千年古镇,曾是盐业重镇,如今人去房空残垣断壁 上海是一座飞速发展的现代化都市,这里有着大城市独有的快节奏生活,也有着沉浸在旧时光里的江南古镇.但那些隐藏在城市角落中的古镇.古街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慢慢被遗忘.有的古镇在历史进程中被发展为旅游景区,如七 ... 看图:走进海阳市朱吴镇台子村,姜姓人聚居,板栗园有名 姜,是胶东半岛的常见姓氏,很多县市区都有集中分布.以烟台海阳市为例,该市辖区内的姜姓村庄颇多,发城.郭城和朱吴这三个乡镇尤其典型.这次要介绍的村庄,就是这片区域内的一个姜姓人聚居地,它的名字叫做&qu ... 诗歌:心愿 ——致电力工人 | 姜诚 主播 | 岁月无痕 长风文艺 欢迎关注:changfeng1710 心愿 --致电力工人 姜诚 天暗了 街灯亮了 房顶窗台厚厚的积雪 大树被冰雪压弯了腰 抢修值班室里 小伙子们身着工作服 围着火炉谈笑风生 瑞雪兆丰年啦 ... 农村老人说“早上人吃姜,中午姜吃姜,晚上姜吃人”,是啥意思? 生姜,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佐料,因为它的自身属性和所含成分对人体很有利,所以常吃生姜能给人体带来不少的好处,因此基本上的人家都少不了在家里储备好一些生姜备用,炒菜时也不忘会在菜里放一些生姜一起炒.不 ... 农村老人说,“早上人吃姜,中午姜吃姜,晚上姜吃人”,有道理吗 生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作物吗,在中部及南方地区均有普遍种植:在南北方各大菜系当中,生姜的运用都非常广泛,生姜是一种去味除腥效果比较好的餐饮佐料之一.作为南方人,经常食用也了解生姜的很多食用方法,酸制. ... 文理全科辅导第一人姜迅,回乡培养出青年作家洪绍乾 圆故乡学子高考梦,做迷雾灵魂的摆渡人 老酒馆人物传记 | 时代新榜本期人物:姜迅 名师出高徒是一定的吗?我想是的吧,老酒馆人物传记|时代新榜首刊贵州青年作家洪绍乾.给我带来的是震撼,是惊讶,是感叹.那 ... 痴迷玉纽扣的人——姜新生 http://niukou.99114.com/ 2017-07-05 16:55:21 来源:中国纽扣产业网 浏览量:27 在常州,搞收藏的人很多,收藏的种类也很多,书画.陶瓷.石头--但专门收藏玉 ... 【 民俗探讨】农村俗话:“早上人吃姜,中午姜吃姜,晚上姜吃人”是什么意思? 农村俗话:"早上人吃姜,中午姜吃姜,晚上姜吃人" 是什么意思? 关山听风 "早上人吃姜,中午姜吃姜,晚上姜吃人"这句农村俗语,主要是人们对吃姜的一种经验总结. ...
姜姓是胶东大姓,相传自“齐康公迁于海上时”就已经在半岛定居,延续至今,可谓历史悠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本土姓氏。不过,胶东姜姓虽然历史悠久、族人众多,但在金元之前,鲜有名入史籍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元时期宁海州的姜房,算是年代较早的一位姜姓名人。 按照现在的区划,姜房的故里在威海乳山市大孤山镇的万户村。实际上,“万户”原名“鲁宋里”,正是为了纪念姜房的官职和功绩,后人才将此处改名为“万户”。如今的万户村,还有一棵有名的大银杏树,很多朋友可能都曾闻名而去参观过。 姜房作为胶东及乳山历史上的名人,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此前也有不少文章介绍过他的生平。姜房生时为金国之民,年长后仕蒙古为官,不过金、元两代的正史中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后人对姜房的了解,主要就是通过他的墓志铭(过去就在万户村)。这篇墓志铭是由元代人毛翼撰写,在老牟平县志中有收录。墓志铭的内容是文言,对于有的朋友来说阅读可能不太方便。下面我们就根据墓志铭的记载,仿照古代常见的年谱格式,对姜房的生平进行简单的梳理。金大定二十五年(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姜房生于金国治下的山东东路宁海州。(注:墓志铭没有记载姜房出生年月,但说他在庚子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古人以虚龄记岁。蒙古统治时期的庚子年即公元1240年,以此前推55年即公元1185年。)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姜房时年三十五岁。在李全的说服下,占据青齐的张林以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十二州之地归顺南宋。(注:金末对山东已失去控制,各州战乱不断。姜房此时在故乡起兵保境安民,为后来的功绩奠定了基础。)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姜房时年三十七岁。由李全保举,他担任宁海州同知一职,正式踏入仕途。(注:这一时间点是根据墓志铭当中“公在官凡十九年”进行推断。从公元1240年前推19年即公元1221年。当时蒙古尚未控制山东,宁海州理论上属于南宋,虽然只是羁縻。从“本州同知”这个称呼来看,也更像是南宋方面的官职名称。墓志铭中提到了这个官职是由“少保相公李君”即李全保举,李全时为宋臣,以此推断,姜房亦曾仕宋为官。)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姜房时年四十三岁。当年李全在青州投降蒙古,推测在此之后不久,他在山东其他州郡的旧部也成为蒙古之臣。(注:姜房在此之后的官职也有得到提升,官职称呼也具有了明显的蒙古特征,墓志铭载,他累迁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后来又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这也是万户村典故的由来。)南宋绍定四年(元太宗三年,公元1231年),姜房时年四十七岁。当年李全南下攻宋,兵败身死,其子李璮继任蒙古方面委任之益都行省官职。(注:李璮即墓志铭中所说的“山东淮南等路行省相公李君”。)元太宗十二年(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庚子),姜房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注:墓志铭载,姜房身后有九子六女,子曰思明、思聪、思温、思恭、思敬、思忠、思问、思齐、思义,大多入仕为官,思明承袭总管符节,思聪承袭宁海州刺史。他的女儿们也都嫁到了名门。) 元宪宗蒙哥五年(南宋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乙卯),姜房的儿子们将父亲迁葬到了鲁宋里的祖茔,专门请毛翼撰写了墓志铭。小结:从时间上看,姜房父子的仕途与李全、李璮父子割据山东的时间高度重合,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元世祖中统三年,李璮在益都举兵反叛,兵败身死。在此之后,史料中也再没有见到姜房后人为官的记载。根据这一历史背景推测,很可能是受到了李璮的牵连。不过,姜房一系的后人虽然在元代中后期可能失去了官职,但人丁依旧兴旺,至今亦为胶东大族。
姜姓是胶东大姓,相传自“齐康公迁于海上时”就已经在半岛定居,延续至今,可谓历史悠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本土姓氏。不过,胶东姜姓虽然历史悠久、族人众多,但在金元之前,鲜有名入史籍者。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金元时期宁海州的姜房,算是年代较早的一位姜姓名人。 按照现在的区划,姜房的故里在威海乳山市大孤山镇的万户村。实际上,“万户”原名“鲁宋里”,正是为了纪念姜房的官职和功绩,后人才将此处改名为“万户”。如今的万户村,还有一棵有名的大银杏树,很多朋友可能都曾闻名而去参观过。 姜房作为胶东及乳山历史上的名人,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重视,此前也有不少文章介绍过他的生平。姜房生时为金国之民,年长后仕蒙古为官,不过金、元两代的正史中都没有关于他的记载。后人对姜房的了解,主要就是通过他的墓志铭(过去就在万户村)。这篇墓志铭是由元代人毛翼撰写,在老牟平县志中有收录。墓志铭的内容是文言,对于有的朋友来说阅读可能不太方便。下面我们就根据墓志铭的记载,仿照古代常见的年谱格式,对姜房的生平进行简单的梳理。金大定二十五年(南宋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姜房生于金国治下的山东东路宁海州。(注:墓志铭没有记载姜房出生年月,但说他在庚子秋去世时年五十六岁,古人以虚龄记岁。蒙古统治时期的庚子年即公元1240年,以此前推55年即公元1185年。)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公元1219年),姜房时年三十五岁。在李全的说服下,占据青齐的张林以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十二州之地归顺南宋。(注:金末对山东已失去控制,各州战乱不断。姜房此时在故乡起兵保境安民,为后来的功绩奠定了基础。)南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姜房时年三十七岁。由李全保举,他担任宁海州同知一职,正式踏入仕途。(注:这一时间点是根据墓志铭当中“公在官凡十九年”进行推断。从公元1240年前推19年即公元1221年。当时蒙古尚未控制山东,宁海州理论上属于南宋,虽然只是羁縻。从“本州同知”这个称呼来看,也更像是南宋方面的官职名称。墓志铭中提到了这个官职是由“少保相公李君”即李全保举,李全时为宋臣,以此推断,姜房亦曾仕宋为官。)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姜房时年四十三岁。当年李全在青州投降蒙古,推测在此之后不久,他在山东其他州郡的旧部也成为蒙古之臣。(注:姜房在此之后的官职也有得到提升,官职称呼也具有了明显的蒙古特征,墓志铭载,他累迁至昭武大将军、元帅左监军、宁海州刺史,后来又加授“胶潍莒密宁海等州总管万户”,这也是万户村典故的由来。)南宋绍定四年(元太宗三年,公元1231年),姜房时年四十七岁。当年李全南下攻宋,兵败身死,其子李璮继任蒙古方面委任之益都行省官职。(注:李璮即墓志铭中所说的“山东淮南等路行省相公李君”。)元太宗十二年(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庚子),姜房去世,时年五十六岁。(注:墓志铭载,姜房身后有九子六女,子曰思明、思聪、思温、思恭、思敬、思忠、思问、思齐、思义,大多入仕为官,思明承袭总管符节,思聪承袭宁海州刺史。他的女儿们也都嫁到了名门。) 元宪宗蒙哥五年(南宋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乙卯),姜房的儿子们将父亲迁葬到了鲁宋里的祖茔,专门请毛翼撰写了墓志铭。小结:从时间上看,姜房父子的仕途与李全、李璮父子割据山东的时间高度重合,可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元世祖中统三年,李璮在益都举兵反叛,兵败身死。在此之后,史料中也再没有见到姜房后人为官的记载。根据这一历史背景推测,很可能是受到了李璮的牵连。不过,姜房一系的后人虽然在元代中后期可能失去了官职,但人丁依旧兴旺,至今亦为胶东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