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黄梅】熊文霞:藕塘
夏季,是荷花的季节。大凡有水的地方,总能看到它的倩影。有人爱它田田的翠叶,有人爱它高雅的娇花,有人爱它纤秀的孤枝,也有人爱它卓尔不群的风骨。我之爱荷,却是因为它是我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明亮的一笔。
小时候,家门口有一方池塘,因为种满了荷花,故得名“藕塘”,是村里人洗衣涤物的地方。天刚亮,早起的妈妈姐姐们会端着一大盆衣物来到塘边,“梆、梆、梆”的“芒槌”(音译)打破一村的寂静;傍晚,勤劳的爷爷爸爸们荷着农具来到塘边,洗洗手脚,洗洗农具,洗去一天的尘土与劳累。妈妈洗衣服时,我常常站在她旁边,或者去抓洗衣粉的泡泡,或者捞水中的野菱角,有一次,为了捉水中的小鱼,却一头栽进水里,差点送了小命,从此便被禁止靠近水边。
春来了,塘面上多了些许小圆叶,“点溪荷叶叠青钱”,它们轻浮于水面,引来小鱼的围观,慢慢地,青钱变成了拳头,变成了玉盏,变成了华盖,亭亭玉立于水面之上,一掌擎天。路过的孩子,会掐下一片,盖于头顶,以遮阳或挡雨,有时妈妈想做粉蒸肉,也会嘱我去采一两片,说是这样蒸出的肉有荷花的清香。
转眼夏至,荷花开了,有的白、有的粉,有的红,如娇羞的闺中少女,如飘逸的下凡仙子,一池花,一村香。藕塘也成了孩子的乐园。胆大会水的自然要玩个痛快,衣服一脱,纵身跌入水中,做一条自由自在的鱼;胆小的坐在木盒里,晃晃悠悠地荡到塘中,有家中阔绰的孩子,会在身上套一个黑轮胎,在一众孩子羡慕的眼光中,夸张地拍打着水,游向藕花深处,时不时地向岸上扔一两个莲蓬。一时,尖叫声,惊叹声,抢夺声,连成一片,吓得在藕塘里栖息的水鸟,拍打着翅膀,忽啦啦飞向远处。
西风起,秋天到。满塘红衣,渐渐落尽,田田翠叶也慢慢低下它曾矜持高傲的头。小孩子是不能体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美,故而秋日的藕塘相对无趣。
飞雪纷纷,藕塘又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满塘的水都冻住了,妈妈们为了洗衣,会用“芒槌”把冰面敲开一块,我们小孩子便会小心地取下一大块冰,用笔筒在上面吹一个小洞,系上枯草,提着到处走,化了再取,乐此不疲。如果连续下了几天大雪,冰足够厚了,孩子们便会玩起滑冰的游戏,摔得一身的水,一头的汗。有一次,我按耐不住诱惑,偷偷加入了滑冰队伍,回来怕被妈妈发现,便溜到隔壁奶奶家烤火。脚踏在奶奶的“烘笼(音译)”上,吃着“烘笼”里烤的花生,好不快活,待到衣上水干,抬脚想要回家,却发现脚上的泡沫鞋底被烤出了两个大洞,吓得“哇哇”大哭,哭声引来了妈妈,自然吃了一顿皮带炒肉。
岁暮年关,藕塘迎来了它最喧闹的季节。大人们下起一张大大的鱼网,然后把塘里的水抽到旁边农田里,只剩下满眼乌黑的淤泥。能劳动的男子们穿上皮裤雨靴,踩进淤泥里,有的起网,有的挖藕。岸上,小孩女人们翘首而望,脸上不知是冻的还是激动的,个个是红通通的。待到所有的鱼儿藕都运上岸,村里的长者们便按照大小,长短把鱼和藕分成一堆堆,贴上一张张标签,最后每家派一个人抽签决定自家所得。扛着藕,拎着鱼,家家满载而归,仿佛凯旋的将士。当晚,有性急的人家等不及过年,便会煮鱼炒藕,大快朵颐一番,犒劳自己一年的辛苦劳作。
从春到冬,周而复始,这样的日子,藕塘陪着我过了十年,它终于也逃脱不了被精明的房地商发现的命运。而我,将还能在哪里找到这样一个旖旎的梦境?
作者:熊文霞 黄梅县实验小学教师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湖北省作协会员
湖北省摄协会员
魏鲜红
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
唐亚红
执行主编
黄冈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