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在急诊手术的路上
本文是孔较瘦发布的第165篇文章
欢迎转发,欢迎留言交流
关注孔较瘦,非常有搞头
一
2007年我见习/实习的时候,一心想成为神经外科医生。所以晚上会经常自己跑到急诊科去打杂——给外伤的病人缝缝皮、清清创,帮忙做心电图、带着病人做CT。“运气”好点的时候,可以跟着去切阑尾,偶尔也会跟着神经外科老师做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
后来在医院待久了,就发现自己当不了神经外科医生。且不说这个专业成长周期太长,即便自己茁壮成长,但面对那些脑外伤后昏迷的病人时,心里总是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家属一连串的问题,也无时无刻不在困扰医生:伤者什么时候醒?还能不能醒?醒来之后什么样子?生活还能自理不?会有什么后遗症?
这些问题似乎都是无解。
医生对于大脑知之甚少,当今的神经病学虽已经令我们眼花缭乱,但似乎还没有天文学家对宇宙的了解多。
凡此种种,让我放弃了成为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想法,替补到这个“理想真空带”的是心血管内科。
陪伴:三人行,必有我师
二
在我小时候,“心脏病”这三个字就是个恶魔般的存在。
那时候,很多邻居走路蹒蹒跚跚、气喘吁吁,动不动就会停下来,从上衣口袋中拿出一个宝葫芦模样的小瓷瓶,倒出几粒黑不溜秋的小药丸,小心翼翼的含在舌头底下,再用手在胸口轻轻捋几下。几分钟后,紧张的表情开始顺畅。
那个神秘药瓶子,像极了太上老君装仙丹的葫芦,这更赋予了“心脏病”神秘色彩。
后来轮转到心内科,真正见到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的病人后,才发现很多心脏疾病可以战胜。我在导管室亲眼看到了做了支架的病人,冠脉血流瞬间恢复,也亲眼看到了做了起搏器的患者,怦然心动不再是难题……
可以说,心内科满足了我对医生所有的想象:既像外科医生一样,稳准巧,有着力挽狂澜救人于危难的成就感,也不失内科医生的推敲、推理、精雕细琢。
他们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手握分规分析心电图时,温文尔雅似一名教书先生,一旦开始抢救病人,却又风风火火有条不紊。
工作中他们博闻强识,有谦谦君子之风,生活中却也可以如同梁山好汉放得开,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大声骂娘。
偶得:CTO老伙计某瞬间
三
2012年我从华西毕业后,开始接触介入心脏病学。一开始学习的是电生理与起搏,但因医院内冠心病的病人较多,且能参与急诊PCI手术的年轻医生很少,所以被“征入行伍”,成了一名冠脉介入医生。
虽然此举圆了当年自己的梦想,却也踏上了一条看似风光,实则甘苦自知的道路。
中国CTO老伙计俱乐部的带头大哥、胡涛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每一个心内科介入医生身上,都能写出一部感动中国的故事。
选择了心脏介入,就是选择了放弃正常的生物钟。刚工作时,一个个神采奕奕的小伙子,脸蛋红扑扑像红苹果。等当完一年住院总医师,脸色就成了青苹果。如果再做上五年急诊,基本就成了烂香蕉。
记得有一次,晚上凌晨两点出门做急诊手术,凌晨五点结束顺便带了一箱火龙果回家。我的母亲七点起床去做饭时,发现餐桌上的水果大吃一惊,以为夜里进来了贼人。
类似的小插曲太多,就连家人都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出去过、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下班。正如我也不知道两个儿子的衣服分别放在哪间衣柜、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该去打疫苗。当心内科医生越久,越会发觉自己最对不起的只有自己家人。
时间才是那个最磨人的小妖精。6年过去了,工作似乎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千篇一律地重复着相似的操作,奖金、职称、科研项目,它们就像一根根晃悠在眼前的胡萝卜,吸引着我们屁颠屁颠往前追赶。
对于一个家庭而言,6年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时光带走了妻子的美丽容颜,岁月拿走了丈夫的脾气与黑发。这似乎并没有值得感动的地方,但当这种故事放大万万千千倍,这就是万万千千个家庭。当这种感动汇聚在一起,堆积出来的就是整个行业的伟大。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四
葛雷教授说,我们有可能是世界上行走最慢的一群人,一两个公分的距离,可能会用掉数个小时的智慧与汗水,这是做CTO病变术者的真实写照。但实际上,我们可能也是世界上性子最急的一群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这是刻在每个介入医生脑海中的一句话。
简单的十二个字,想要传递给患者或家属,却又没有那么简单。医生和患者从来是都一条战线上的人,只不过我们同处于时代的浪潮下。作为一个医生,有时会觉得势单力孤,因为一代人所做的科普,可能会被一条流言蜚语全盘摧毁。
关于心脏支架的谣言,已经让我们身心疲惫,我已经无力再去写文字辟谣。最近看新闻,始料未及的是阿司匹林竟然也要被他们打倒了。他们无一例外的引用了欧洲心脏病学会上关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阴性结果,然后得出结论:阿司匹林神话破灭,被彻底推下神坛。最后的狐狸尾巴却是推广三七粉或纳豆。
实际上,阿司匹林在二级预防中的地位从未被撼动,只是一级预防的探索不甚理想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的文章,让一批支架术后的人自行停药,支架内血栓突然多了一批。
这也是介入医生的烦恼所在——我们着急忙慌地想要救人一命,但最后往往发现,夺去他们生命的不是疾病,而是偏见。从某个角度看,科学也是物竞天择的一个图腾:相信科学、相信医生的,可能走得更高更远,反之则可能在人生路上提前退场。
常识:就是朴素化的真理
五
人们犯下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还有时间。这句话我经常在术前谈话时告知家属,实际上,它也同样适合我们,倒在行医路上的医生,同样令人扼腕叹息。
选择了介入就是选择了与射线为伍,选择与劳累为伍,选择了与流言蜚语为伍,选择了与各种始料不及的垃圾人为伍。所以,医生又是很孤独的,我们需要团队,需要学习,需要理解,需要进步,需要彼此安慰,需要取长补短。
好在志同道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本周六,中国CTO介入治疗俱乐部(CTOCC),将在中国南京举行一次全明星阵容的巡回演出,届时国内外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大鳄将悉数登场,为大家带来一次手把手教学的视觉盛宴。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个体往往显得微不足道,甚至会迷失和淹没自己。正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所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作为一个医生,我比任何人都懂得,其实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真正能学到东西的所在,不要在低水平的重复上,牺牲掉任何时间成本。
CTOCC中国行恰恰是一场精心设计,干货满满的沙龙课程,不能来现场推杯过盏、观摩学习的,可以点击下方二维码,在线观看直播。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相逢在文字里,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我是非著名心内科医生孔较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