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我买了一本周云蓬的诗集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读一本诗

诗集作者简介:

周云蓬,男,1970年出生于辽宁,最具人文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9岁时失明,15岁弹吉他,19岁上大学,21岁写诗,24岁开始随处漂泊。周云蓬的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图片来源:开哥随手拍。

1/

看到有人解剖尸体一样解剖诗歌,我就不寒而栗。某些所谓的诗歌评论家,更像一个不折不扣的庸医,让多少精美的诗歌健康人一样在他们手中支离破碎。

真正经典的诗歌就像宋玉眼中的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读之如饮甘露,品之如沐春风,这才是一首好诗本该具有的魔力。

这种魔力禁不得刀砍斧斫,而那些所谓的诗评家最喜欢干的就是破坏诗歌的这种魔力,不仅不知这是大煞风景之事,还美其名曰解构、赏析。

实际上除了炫耀一下自己摆弄汉字的嗜好之外,并无任何实际意义。

真正经典的诗歌,不需要任何画蛇添足的语言来阐释和解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需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需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不需要。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需要。

……

一个叫周云蓬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句,也不需要。

你说草,我就看见了绿

你说花,我就看见各种颜色

你说天,我就看见蓝

九岁之前,绿,蓝以及各种颜色都成为周云蓬的记忆。那时候,他看见草地,他知道那是绿色;他看见花朵,他知道花朵是什么颜色;他看见天空,他知道那是蓝色。

失明之后,这些9岁之前的记忆都成为他的奢侈品,也成为他的诗歌。

不需任何解释,我从这些句子读出春天,读出远方,读出温暖,也读出一个人内心依然充满对生活的宽容和喜爱。

有人曾经问我,读这些东西可以当饭吃吗?我忘记了当时我如何回答。

此刻,我告诉你,对精神饥饿的人来说,可以。

对于失明者

夜不是黑暗

夜是没人了

没声音

你可以把失明这个面具也摘下来了

面具戴的久了,会与脸皮黏连在一起,会让人忘记自己本来的模样。

周云蓬这些诗句,读着读着,竟然让我冷漠的心肠一点一点回温,甚至有了去做一件善事的冲动。

这样的震动和刺激,让我忍不住把自己的面具也摘下来,丑陋也好,苍白也好,我必须开始接纳真实的自己。

10月9日清晨,洱海上空的云。

2/

读一首诗,如果读出感动甚至读出嫉妒,只需要把感动中那种甜蜜蜜和嫉妒中那种酸溜溜的情绪存在心里。或者,如实表达出来。

用不着生硬而牵强的去解析诗歌中那些词汇,也更用不着去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借此揣摩诗人的想象力。

一个同样具有想象力的人,才有资格去尽可能真实准确的走近诗人的内心。

一首动人的诗歌,就像一个真心爱你的人,她不宣扬,也不刻意,只是静静的爱着你,让你温暖,让你安定,让你知道生活因此还有美好,让你愿意为了未来去走更远的路。

离开人远了

你就能看见人群

所以,遇见一首好诗,要谨慎而又庄重的对待她,不要企图以解构和赏析的方式去破坏她。安安静静的,感受诗歌本身带给你的感动,震慑或者悲哀与哭泣。

爱上一个人

就意味着留下来

被一棵树从身后抱住

任凭道路奔流人群离去

周云蓬的诗歌也在告诉我,我这么想和做是接近他诗歌的正确路径。

接近一个人的诗歌,难道不是接近这个诗人的最好路径吗?

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东园之树,枝条再荣,竞用新好,以招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李泽厚在其著作《论语今读》中引用陶渊明这些诗句,并认为:

情真意深,不必做各种穿凿解释。诗人通过写这首诗,读者通过读这首诗,岂不使自己情感更深沉?

古诗如此,现代诗也一样。

诗和远方的家客栈大堂东墙壁画上刚好录有海子的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用得着穿凿附会的去解读吗?不用!

读着这样的诗句,就像有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过你疲惫不堪的心,让你很快轻松沉静下来。

人老了

贪财怕死睡不着

午夜起来

听寂静

缓慢的呼吸

时间跟你面对面

无可打发

往事站在背后

一言不发

读周云蓬这些诗句,就像喝一杯好酒,用不着大声宣扬这酒真好,喝进口中慢慢回味才更符合好酒的品性。

10月9日上午,大理古城上空的云。

3/

我一直认为,诗歌是表达情绪和道理的最恰当途径之一。

比如李白用诗歌表达意外惊喜与归心似箭: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不用任何解释,只是读这些诗句,你就会感同身受,轻松,畅快,未来可期的念头自然而然的涌动出来。

比如苏轼用诗歌表达对人生与世事的洞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用任何解释,你就会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你就会明白旁观者清具备更多意义,内心不经意之间就经受了一场洗礼。

好诗如春雨润物无声,熏陶和积淀悄然把一个人改变。

你生了个黑暗儿子

把他养活成亮堂堂的希望

读着周云蓬写给母亲的诗句,无需任何引申和联想,我也想起自己的母亲。

不可遏制的,我还想起唐朝那个叫孟郊的诗人,他也有流传千古的诗句写给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诗人的心未必相通,但诗人对母亲的歌唱是一样的。

这些诗句,又何须解释!

我曾经说过,酒是用来助力开心的,借酒消愁,只是对酒的唐突与侮辱。

读一首好诗,突然有所思念,都适合喝酒。读诗读到兴处,端杯一饮而尽,思念思到痛处,举杯浅酌慢品。

诗与酒是天然的一对好搭档。

10月9日上午,崇圣寺远景与苍山云海。

4/

企图借助一些诗句走进诗人内心,这想法未免猖狂,可是,除此之外并无更多捷径。

我一直对某些想法,或说观念,保持天真。

比方说一个真正的诗人是善良而又平易近人的,他会拒绝,但他不会拒绝一个阅读他诗歌的人。甚至,我还天真的想,这个诗人还会有意无意指引阅读者走近他。

但我知道这绝不是一场签售秀,也不是一个或俊雅或粗鄙的签名,更不是那些拉来做虎皮的所谓名人大咖的推荐。

诗人的善意和指引都在他的诗歌里。

诗人何为

他坐在路边小声自语

这世界不好

不幸福

我想,周云蓬最大的善意就是他告诉你真实的世界,也同时告诉你他真实的自己。

读一首诗,如果读出狡诈和不堪,那不是诗人的错,错在读者,因为你没有分辨,写这些句子的人到底是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

我慕名而去大理古城床单厂内的杂字,逡巡整个杂字的空间,我看到了周云蓬这本诗集,翻开,是翟永明的序言,我没看,然后翻看里面的正文,看着看着,我就决定把这本诗集买下来。

那一刻,我知道周云蓬是一个真正的诗人。让我这样断言他的是他这几句诗歌:

我害怕突然的复明

弥留的深渊,月光朗照

看不到一个往昔的亲人

买回来之后,我认真读完了这本诗集,也认真读了正文之前翟永明和罗永浩写的序,也认真读了正文之后桑格格写的跋。

读完序和跋,我突然有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看法:翟永明只是周云蓬的一个同行,罗永浩只是周云蓬一个读者,而桑格格才是周云蓬的好朋友。

然后就在微博给桑格格留了言:

前天在杂字买了周云蓬《午夜起来听寂寞》,刚刚看完结尾,觉得有一个人发自内心的理解一个写诗的人和他的诗,诗人和这些诗歌真是幸运。互联网为好奇心提供了方便,搜到《这热闹很好》的作者,忍不住留个言。

桑格格回复:哇,难得是这个原因认识我。谢谢你。

这世上什么都不缺少,唯独缺少知音。周云蓬真幸运。

看周云蓬的诗,开始会觉得在听他自言自语。但是看着看着,慢慢地,我发现我也开始自言自语——或者在和他对话。

这是桑格格说她读周云蓬诗歌的感受。

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

我想起李白这两句诗,就觉得桑格格是一个真正走进周云蓬内心的人,这让我好生羡慕。

<END>

曾经大理印象:

大理,再见早已不惧余生

中秋的大理,离家7500里

在大理,最高处的诗和远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