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诗词的平仄格律
高二的时候,语文老师送我一本《词谱简编》,自此对中华诗词的平仄格律有了初步的了解。
最近,看到很多人开始写格律诗、填词,就稍微关注了一下。结果发现,大家的基本功有待提高,有的人根本没有读过专门的书籍,认为诗词能够押韵就行了。其实,诗词不是这样的。
一、诗词创作要有“谱”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看,大致可以分为古体诗(注意:古体诗不是古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又古风,是诗人依照古诗的作法创作的。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基本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不仅有格律的限制,而且必须同时符合平仄、押韵、对仗三要素。建议大家有时间读一读《唐诗三百首》。那里面,就把古诗分不同类别,比如七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乐府诗等。每个体裁的创作方法和呈现手法都有细致差别。同理,词更严谨些。也就是说我们创作时,不能把所有的诗都命名做绝句或者律诗。一旦命名,就要严格按照格律诗要求创作。这是最基本创作原则。
宋词,是兴起于晚唐五代的“曲子词”,原本是依照歌曲的音律节写作(倚声填词),并配合器乐来歌唱的。因流传中歌曲的乐谱逐渐失传,而与音乐脱离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长短句”是它,“诗余”亦是它。王力先生说:“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可见,诗和词本是同根同源的,只是各自的外形特点不同罢了。 如果是要填词,要读一下《平水韵》和《中华新韵》古诗韵。《平水韵》是宋代以后使用的诗韵系统,宋、金、元时出现过《礼部韵略》、《古今韵会举要》、《韵府群玉》等书籍。金代,平水官员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中华新韵》是近代以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的依据,将汉语拼音的35个韵母,划分为14个韵部作诗的新韵。
二、何谓平仄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写道:“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可见,平仄知识是近体诗创作者必须了然于心的问题。
那么,平仄又是怎么回事呢?且看平仄概念:就古汉语而言,“平”指平声,“仄”指、去、入三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平”指平、平,“仄”指声去声。平仄是汉语声调的两大类型。平是平直的意思,仄是窄促的意思;平声高、开朗、绵长,仄声低沉、收敛、短促,恰当地安排平仄让不同的声调在相应的位置替出现,可使语言形一种抑扬错综的声律美。
概括起来,近体律诗对平仄的要求,必须遵循以下几条总的原则:
1、在一句之内,平仄以音步为单位替相间,即平平之后便是仄仄,仄仄之后便是平平。最后一字若是韵脚必为平,非韵脚必为仄。
2、在一联之内,下两句的平仄以音步为单位双双对立,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3、在两联之间,相邻两句的双数字(即五律的第二、四两字或七律的第二、四、六三字)的平仄两两相粘(即一致),从而平粘平,仄粘仄。
以三点,对于在节奏点的第二四六这三个字,要求是相当严格的,而对于第一三五这三个字却相对较宽松,往往可以通融。值得注意的是,当第六七两字的平仄已经相同时,第五字的平仄必须与它相对,比如当第六七两字为平平时,则第五字必为仄。显然,第五字的平仄灵活是很有限的。
律诗的平仄起式,总的说来不外平起式(起句前两字为平平)和仄起式(起句前两字为仄仄)两种,相应地,下句首两字必为仄仄和平平,一联之内构平起仄收式或仄起平收式。如: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下句句首两字为平平对仄仄,是标准的平起仄收式;而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前。”下句首起两字为仄仄对平平,是典型的仄起平收式。
当然了,由于律诗的一三两字的平仄可以通融,所以,判断起式的关键还在于看下句的第二个字。
乐府,古风,民歌以及自由诗等,虽不似格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但在不影响语意表达的况下,有意地调配平仄,定能增加诗文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三、如何押韵
押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之一,因而诗歌又有韵文之称。押韵的方式,古体诗比较自由,可隔句押韵,亦可句句押韵;可平声押韵,亦可仄声押韵;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并且换韵形式多种多样。而近体诗即格律诗的押韵则有定规:必须按照《诗韵》押韵。《诗韵》又称平韵,是唐宋以来形的专门为写格律诗而编写的一本官修韵书。该书明确规定了具体的韵脚,写格律诗时必须在同一平声韵中选用韵脚。细规如下:
1、一律以平声押韵(因古体诗允许仄声押韵,所以仄声押韵的绝句和律诗也称“古绝”、“古律”);
2、必须一韵到底,不得半途换韵,排律(五排、七排)犹不例外;
3、不论五言、七言都必须双句入韵,单句不入韵。但首句可以入韵,亦可以不入韵;
4、押韵句的尾字是平声,与之对应,不押韵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古绝、古律押韵句尾字由于是仄声,不押韵句的尾字必须相应变动为平声,与五律、七律正格相对)。
由于首句可以入韵亦可以不入韵,因而首句押韵可借临韵。比如某绝句押“东”韵,则首句可以不押韵;若押韵,可押“东”本韵,亦可押临韵“冬”韵。从而一东与二冬通押(通韵),达到以“冬”衬“东”的目的(谓之“衬韵”或“借韵”)。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岭侧,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在此山中。”该诗首句入韵“”字属冬韵,而“同”和“中”属东韵,即是“以冬衬东”。王力说:“原来诗的首句可不入韵,其首句入韵是多余的。古人称五七律为四韵诗,排律有十韵二十韵等,即使首句入韵,也不把它算在韵数之内。”(王力《汉语诗律学》53)诗家从这多余的韵脚,讨取自由,耍点小聪明,借用临韵也不算出格了。
此外,早在唐宋时代,就有“进退韵”“辘轳韵”“葫芦韵”“衬韵”等等早就邻韵通押。宋词中,韵域也相当宽,邻韵通押更自由。这为近体诗开辟了古为今用的道路。因而,近体诗在尚不能突破古四声平仄的樊篱的条件下,把押韵的宽限适当解放些,也是合理的;而且并没有背离仿古的原则。王力先生在1977年出版的《诗词格律》中说:“今天我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于古人的诗韵。不断首句用邻韵,就是其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可见,这位研究诗词曲格律的著名专家也是赞合理解放诗韵的。
四、怎样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那么,对偶又是什么呢?简言之,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如“天南地北”中“天南”与“地北”形句中自对。对偶可以句中自对,亦可以两句相对,如“天南地北”与“天涯海角”和“间沙”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句脚出句,下句对句。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而名词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只有同类名词相对才是工整的对偶,即“工对”。
律诗的对仗具有如下规则: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
文字在相对位置虚实相同。
近体诗除了律诗的二三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外,律诗的一四联或绝句也可依作者的创作意念表现对仗的形式(称隔句对或“扇面对”)。因此,对仗方法的讲究,也是学习近体诗的重要课题。
相对而言,由于对仗除了很工整的“工对”外,宽对,邻对,自对(当句对),借对(假对),扇面对(隔句相对),错综对,流对,都比较自由。因此,对于学近体诗的朋友,只要熟读《声韵启蒙》,对仗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以上是整理的部分资料,疏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