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专访 | 不到30元的小方子,治好了我四年的“小尴尬”

37年前,我有机会接触中医,但那时的环境,以及教育资源,并没有让我对中医产生多大的兴趣。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我也已经从自己的岗位退下来,在医院见过太多太多因病致贫、因病返病的案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全家人的生计陷入泥泞之中。

退休之后,我又重新审视起了中医,为什么它可以治病?为什么中医花费少、疗效好?与其生病了哀叹明医难寻,不如未病时及时预防。带着这些思考,我也踏入了我的中医之旅。

杏林专访——迟永芝

她的职业:退休

学中医的时间:2年

| “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本人,女,出生于本世纪60年代。1984年毕业于山东省威海卫校护士专业,至今从事乡镇卫生院的护理工作30多年。

在卫校读书时曾接触过中医方面的知识,但由于中医不是护士专业的主课,加上毕业后干的护士工作,主要负责打针、发药、护理病人,工作中用不上中医,久而久之也就疏远了,对于中医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理解上。

2018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试听了张景明教授的九节关于中医理论知识的课,被他通俗易懂的理论讲解、声情并茂的授课风格所吸引。

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利用碎片时间便听了一节,认真记了笔记,课程里讲到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而且张教授还说中医是给智者学的,自己感觉也有这个悟性,于是越学越爱学。紧接着又报了“中医辨证”、“一病一讲”等课,而且使用了张教授的方子,解除了困扰我多年的“小尴尬”,一有空便学上一节,感觉自己受益匪浅。

在学到中医基础理论课时,记得有一句话叫“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基”释为土地,“楯”释为“种子”,意思是说父精母血是新生命发生的物质基础,这让我联想到我的母亲及我的原生态家庭。

我出生于农村,童年的记忆里家里很穷,母亲身材矮小,体弱多病,兄弟姊妹五人,那个年代别说吃得好了,就是吃饱都是奢望。

尤其是上初中时,到离家60多里地的县城读书,吃住全在学校,因为家里穷,交不起充足的餐费,只能上顿不接下顿的凑合,饥肠辘辘那是家常事。

由于能量供应不上,上午第四节课经常是手脚发麻,以至于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直到考上中专读了卫校,生活上国家有补贴,饮食才得以改善。

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和生活条件才造就了我身体的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轻时倒没觉得身体素质跟别人有什么不同,但是到了五十岁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

| 中年人的小尴尬

特别是近四年来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往厕所跑,恨不得房间到卫生间就是绿色通道,而且每次都是溏薄便且粘马桶。

晚上和我老公出去散步也经常内急,便意一来就控制不住 ,所以每次逛公园,都要以厕所为中心转悠。

尤其是女儿结婚添了外孙后,家人住在一起成员多了,一个卫生间就显得不够用,绿色通道一堵,就要经常面临着一些“小尴尬”,女儿有时对女婿调侃说:“方便前要先问问咱妈去不去?”为此外孙稍大些,就让女儿回到他自己的家里住。

老公和女儿几次催促我,让我早早看大夫,可是,干护士的我潜意识里觉得这是体质问题,是功能性的,不是西医能解决的。因为单位每年组织的查体,我的各项指标基本正常。

自从听了张教授的课,结合自身的情况(本人形体偏胖,舌边有齿痕),我诊断自己是脾肾阳虚,尤其是学到张教授一病一讲第三十七节———慢性泄泻,知道自己的基础病是脾胃虚弱,是命门火衰,是炉子的火不旺了,因为肾阳温煦着脾阳,治疗上健脾益气,升阳止泻。

第一次为自己大胆地使用了教授的处方:

党参12 茯苓9 炒白术9 炒扁豆15 炒山药15 炒薏仁 15

升麻6 柴胡6 补骨脂9  肉豆蔻10 吴茱萸6 五味子6

车前子10 荆芥10 石榴皮9

方中教授还特别说明了“车前子”在其中的作用(利小便),强调了“治大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的理念,并且形象地列举了生活中的例子:湿度大的阴天里如何才能让衣服变干?

那就需要微风的吹佛,让人明白方中加风药“荆芥”或“防风”的道理,总之方子是君臣佐使,配伍绝妙。

接下来便到附近的中药房拿了一个疗程(10天的量),一副药不到30元,按照中药的常规煎法服用,服用后第五天大便成形了,也不那么内急了,接着又间隔巩固了两个疗程,困扰了了我四年的“小尴尬”终于解除了。

走起路来腿也有劲了,同事都说我气色比以前好,人也精神多了。因为学中医我调理了自己的亚健康,也印证了一直以来我非常信奉的洪昭光先生的一句话:“最好的医生是自己”。

| 恼人的“眩晕”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自己渐渐掌握很多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退休后在家看护外孙时,有一次遇到我们在一起看孩子邻居张大姐的女儿(一名在职教师),她眩晕病发作,并伴呕吐,张大姐说她女儿每次犯病都要一个多月,在医院拿了西药,连续打了三天点滴,也无明显好转,看到这种情况,我便问她,“你能不能试用一下中药?”

她说:“不行就试试中药吧”。接着我便根据张教授《一病一讲》里第94-97讲,给她做了全面分析,最后辨证为:痰湿阻窍。治疗上应健脾、化痰、开窍。

开方如下:党参10g、茯苓10g、炒白术6g、升麻6g、柴胡6g、炒薏仁15g、半夏10g、天麻10g、石菖蒲10。她按照我开的处方先拿了三副药,吃到第二幅时,就见明显好转,张大姐全家人特别高兴,接着又拿了六副药巩固治疗,共花费两百多元,就把这个眩晕病解除了。

自从学了中医,先后帮姐姐治好了她的老胃痛,外甥女的失眠也明显好转了……

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现在学习中医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是我的精神食粮,它让我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它可以让我及时发现父母或家人身体的微小变化,将疾病消灭在萌芽之中,减少去医院次数。

虽然我已不再年轻,但是我想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与时俱进,有幸遇到张教授传播大爱,让我们利用碎片时间学到这么多中医知识干货,真是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有人说:健康是人生大写的“1”,其他的如位子、票子、房子、车子、妻子、儿子都是1后面的0,如果前面的1没有了,后面的0再多还有实际意义吗?

所以,健康是一份责任。为了这份责任,我将鼓励和影响我身边的人学习中医,就象杏林明师说的那样,每多一个家庭学习中医,就多一个家庭走近健康,做到防患于未然,更好的提高生命质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