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在黑暗的背面
听到冬天之风的第一声嚎叫
普里斯特 (加拿大)
冬天是一根针
不谛听缝缀
穿破的肉体,无用的东西,
把僵硬的鸟儿一只只串在
电话线和车轮辙印上。
呵冬天
与我们的文明相对照的
被夯实的脏雪是什么?
冰的暴风雨、暴风雪是什么?
与我们已取得的事物相对照的
你最为封冻的时刻是什么?
我们也独特。
我们被嫁接在那圣形之外的空气中
我们也被熔在一起。
你没看见我们喉咙的飘泊中
那冬天的洁白?
你没看见我们年青的躯体中
那封冻之树的
可怕的美?
呵我的世界,冬天的痛苦
是与我们已取得的
事物相对照的虚无的一切。
光明在黑暗的背面
腊月七、八点的光景,寒冷已经肆虐,路上依旧车水马龙,偶尔街舞的人们,偶尔彷徨微醺的男子,空气中可疑的泥腥味,小贩依然期待的没收摊,斑马线上零星的穿梭的。这黑暗恐怕开始了。
“人类在生命激流之外,自己挖了一个小池子,停滞在里面,死在里面,然而这种停滞,这种腐败,我们却说是生存。换句话说,我们想要一种永久,我们希望自己欲望不停,希望快乐永不停止。我们挖一个小洞,把自己的家人、野心、文化、恐惧、神、种种崇拜塞进入,我们死在里面,让生命消逝。”
寒风吹来的究竟是第几层冬天?比黑更黑的黑暗,比犬动猫步更坚决的徘徊,已把雪花深深憔悴,或许,腊梅已凝香绽放的上路。
瞧了《芳华》,油腻中年男抑或玛丽苏的少女心,大概冯小刚真得藉严歌苓泛滥的自恋私人订制了,文工团的故事,其中的暧昧足够启发更多的荷尔蒙。除了满屏的花容月貌长胳膊细腿,影像如马云的《功守道》一样精致,这些年,冯小刚似乎忘记了自己贺岁片的初衷,正襟危坐地搞笑,从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类似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再流行,看懂的也是小众。自己首先如此,什么魔幻主义,愣是没有看个究竟,充其量数次囫囵吞枣的阅读,摘抄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句子。当年捧读此书的文学女青年都是气质颇好的,对付她们,那些段子足够了。
深夜黑暗之中,绝望地看完美国电影《梦之安魂曲》,母与子几乎浓缩了俗世里所有人境遇的极致,总有一种东西让你上瘾,让你奔波,让你穷极一生的去追求去忙碌最后一无所获。
有时面对肉欲的紧逼,忽略了精神的存在,陶醉于肉体的满足;有时则直接忽略了肉体的存在,徜徉于精神的满足。这两种矛盾状态都会使人痛苦疯狂,在自我的梦想里不能自拔,而今,不管身处何方,梦想都是属于社会的,跳不开社会的沃土,于是自由失去,自我迷失。
人生的场景对于小人物,就那么几个固定的场景。影片快结束时,忍不住恶心的人性劈开,阳台外黑暗一片,那些影片的压抑真实的如梦呈现,春夏秋冬,寒冷周而复始,难熬的是冬的漫长。真正的恐惧是来自于人的内心和现实的生活,真正的绝望却从影片向外渗透,而“魔”在每人心中。
这个城市,光鲜的高楼林立,有人豪车别墅,有人为面包奔波。又有多少与个体能力、个体努力等等成正比,终究也只是痴人说梦的呓语。就像每次悄悄买了彩票,好歹也算是有梦的人了,至少下注的那一刻,远离了黑暗,充满了期冀。
其实并不喜欢《梦之安魂曲》的过分真实,堕落,欲望,挣扎,痛苦,每分每秒都在发生。更真实的是当下社会,金钱和权力作为唯一标准判断是否成功时,这个社会,便只剩下两种人——成功的人和失败的人。在此种法则之前,追逐着欲望,人人离黑暗和绝望愈来愈近。
人的不安定和痛苦往往来自于精神与肉体的矛盾,“绝望是无限美好的”,繁华之后一切皆归虚无,希望是堕落之源,所有堕落和即将堕落的灵魂,或许也只能安好了。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浑浑噩噩终于做了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但真正的源头却是某个人某件事,那个剪影矗立在黑暗中等待晨曦来临,鞭策的鼓声,开始很轻,后来在太阳光芒万丈时连成一片。
【 油画:马克.H.威尔逊 】
前文回溯
▷浮生流水,我们很快成为局外人
▷如此荡漾幸福地假装着
- The End -
【花花君】
一个文艺大叔的个人呓语
读书、看电影
用心灵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