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慧《记忆飞絮》

记忆飞絮

最近办公室有同事穿上了海购的名牌布鞋,引来大家不同的感慨,在赞赏、羡慕的同时,也勾起了我——60后的许多回忆~那些关于鞋的记忆。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都有这样的记忆,小时候除了胶鞋、白球鞋和夏季的凉鞋外,我们穿的鞋几乎都是手工缝制的,从单鞋到棉鞋不一例外。

那时,物质条件极度匮乏,人们的穿着十分单一,鞋更是如是,大人小孩的鞋也只是鞋面大小的差异,而用料做工却无大的不同,男人几乎就是“老头鞋”和“懒汉鞋”两种,女人们则是别无选择的一輫鞋,以致后来“懒汉鞋”也成了男女同穿的款型。

现在说到手工缝制,似乎代表着特殊订制,而我们小时候手工缝制多是出于条件所限。关于做鞋的最早记忆,应是在老家那长长的炕头上,几乎家家都放有一个笸篓,用来装针线板、布尺、剪刀、顶指儿、针椎等做针线活儿的用具,俗称“针头线脑”,再有就是纳鞋底的用具,一个一尺来高由两片木板斜夹成像木架子一样的东西,夹住事先成型的数层布垫,从上到下一排排针针交错着的用麻绳或小线绳勒紧——俗称“纳鞋底”。

记忆中我家除了这些基本用具外,还有刺绣用的大小不一的绷子以及许多叫不上名称的小工具小配件,后来还添置了锁边机、缝纫机、电熨斗……,它们都专属于母亲。有了这些,母亲做活儿的频率更快了,服务的范围更大了,受益的人更多了。除了衣、被、鞋、包,家里的窗帘、枕头、桌布、沙发巾、床罩……,处处都有母亲的杰作,家被装点得素雅别致又格外温馨。

我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位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劳动妇女,既要上班,又要操持家务,即使退休以后还不辞辛苦的做(挑)补(绣)花补贴家用,针线活更是得起早贪黑挤出时间做。手艺上母亲可谓全能,各种女红活计——从挑补刺绣到四季成衣,都不在话下,多少个夜深人静四邻沉睡的夜晚,睡眼朦胧中总是看见母亲仍在操劳的身影,为了不影响我们入睡,母亲经常把日光灯放低,再用报纸遮住照向我们的灯光,自己在灯下的另一侧飞针走线……。

我现在还清晰、完整的记得我的母亲为家人制作鞋的全过程。因经常为亲戚邻里甚至同事做缝纫活,所以家里零碎布料较多,齐整的用来作鞋面,琐碎的布头儿就成了制作袼褙的原材料。印象中母亲常年手边都有活计,每逢过年、过节前尤其的忙碌。因此不仅我们这代堂表兄弟姊妹,就是父辈的不少人都穿过母亲做的衣服、鞋子。

后来生活条件逐渐好些,商铺也有了专卖鞋底的,材质有轮胎底和塑料底两种,其中塑料底又分棕红色和白色,一般人家就再鲜有做、更鲜有穿手纳底的鞋了。也正因此母亲才更有精力和兴致在鞋面上下功夫,按照我们逐年渐长的双脚大小,从裁剪纸样开始,不但要考虑鞋面布料的条纹端正,条绒的绒毛倒顺一致,滚口沿边的狭阔均匀,也要保证接缝处的双线来回针、跟缝线的正直等等,还要因(布料)材而剪或拼,做出的鞋多种多样,让我记忆深刻并引以为豪的不仅有冬季呢子面的“豆包鞋”,还有市面流行的黑色、棕色斜纹涤卡面的松紧口鞋、也有纯色或花色的灯芯绒(即条绒)棉鞋、还有与众不同的绿色、驼色雪花呢面的一輫鞋、花格鞋……

小时候期盼过年、过节,很大程度上是期盼穿新衣、新鞋,而今这种祈盼因物质的丰富、生活的富裕而骤减,于我更是缺少了母亲那一份独特的温暖和关爱……母爱的点点滴滴,和曾经温暖的过往,都已成珍藏在心底的记忆。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20个年头了,可对她的思念却从未间断。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大家小家不断经历着新的变化,每每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念起母亲,有喜事的时候,多么希望她能和我们一起分享喜悦和快乐;有烦恼时,又多想依偎在她的身边,聆听她的唠叨和开导。母亲所给予我们的这种感受,很难用其它任何一种情感来取代;我们从母亲那里所获得的幸福、快乐和安逸,也永远无法从任何别的地方能够获得。

每到岁末年初,心中总是莫名的惆怅,怀念夹杂着回忆,总是不由自主地忆想父母双亲,二十年的离愁别绪也并未随日子的流逝而淡远……

此刻,母亲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不辞辛苦的身体力行、精神抖擞的矫健步履、起早贪黑的忙碌身影……又呈现于记忆的脑海,历历在目、清晰如昨……

很早就想把母亲的点点滴滴写出来,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笔,时至今日遥风寄雨,草就这篇短文,献给我亲爱的母亲——一位平凡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女性。 并谨以此文祭奠母亲逝世20周年。

写作附记:

——此文构思已久,脱稿于今,因每每下笔总是泪眼簌簌、气塞咽喉、情不由已。历经数年心绪趋于平定,终得草成。我想全因母女情深、相思无尽,我们今天的一切,皆因父母而有。父母之爱无以回报,但他们正直善良、勤劳俭朴、任劳任怨的优秀品质也已融入子女的生命里。

(0)

相关推荐

  • 欧阳宗岩:布鞋的思念/“尊前慈母在,浪子脚不寒。”伤心的是……

    布鞋的思念 欧阳宗岩 在我的耳畔,时不时地会响起侯德健老师的歌曲,可惜,曾教唱的这首<新鞋子旧鞋子>,流传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就随着时代的浪潮消失了.虽然,我在做父亲后,还专门教儿子唱过.但 ...

  • 生命中的小鞋子

    文 / 晓色     诵读 / 静夜聆雪 在我记忆的深处,一直记得小时候穿过的许多手工缝制的布鞋子,那些小鞋子,是母亲一针脚一针脚缝出来的,每一双鞋子的缝制,穿着,破损和丢弃,就串成了我童年生活的全部 ...

  • 俺娘纳的千层底

    前几日在一家布鞋店闲逛,一双人工做的"千层底儿"布鞋吸引了我.一问价格,吓了一跳.售货员说:"一双500元."虽然穿着非常舒服,但最终因为价格原因没舍得买. 商 ...

  • 散文||一双旧布鞋

    一双旧布鞋 袁福成||江苏 每次搬家,都送走大量半旧衣物,唯有一双旧布鞋还一直留在身边.旧布鞋黑面.白里.元宝口.千层底,两只鞋头的大拇指处已各一个小小的破洞,鞋底的后脚跟也磨蹋了不少. 在解放后的五 ...

  • 万历故事—贫贱夫妻百事哀,夫妻感情竟抵不过和尚二尺布

    话说明朝万历年间,金陵寺附近乡下有一酒肉和尚,把寺庙田地租给了一个窝囊的佃户.为了勾引佃户貌美的妻子,和尚竟想了一个歪招儿:先从佃户妻子的脚开始. 有一天,和尚带着一匹上等的好绢来佃户家收租,收完租 ...

  • 【中州作家】乐悠悠:母亲的活簸箩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46] 母亲的活簸箩 河南南阳      乐悠悠 小时候,我最爱扒查(翻腾)母亲的活簸箩. 活簸箩里的东西,我一会儿就能翻个底朝天,弄得乱七八糟,扔得满地都是.一遍 ...

  • 方春林:闰 月 鞋

    闰 月 鞋 安徽怀宁 方春林 每到闰年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买闰月鞋,这是我们这个地方的风俗.惭愧得很,我的父亲已年逾80,母亲也已近80,我这个幺女还未曾给父母买过鞋子.过去逢年过节也曾想过给爸妈买鞋, ...

  • 缑氏往事(一)

    序 小时候,我爱听故事,绝对不亚于对美食的渴望.最初的故事多来自父母,父亲会讲傻女婿的蠢事,母亲会讲猴子精的传说.然而,这两个故事翻来覆去地讲,最终被我听厌了.于是,总缠着他们讲讲别的,这要求于他们而 ...

  • 母亲做的老布鞋

    整理橱柜,看到了早年间曾经的老布鞋,久违的亲切油然而生.赶紧找一双鞋垫,把脚放进去,好舒服.于是,每天回到家,脱掉高跟鞋,赶紧换上老布鞋.让一天来足底的疲劳,在老布鞋里渐渐得到缓解. 仔细端详老布鞋, ...

  • 王依慧《喝粥》

    喝粥 --这是听来的故事,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时候我最怵喝粥,准确的说是怵喝棒子(玉米)面粥. 我们姐弟都是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小时候粮食是定量的,记忆中主食多以粗粮为主,印象最深的就是家里总 ...

  • 沧州王秀英:喝粥比赛

       童年的记忆之九  喝粥比赛 王秀英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做手足亲情.在你寒冷的时候给你温暖,在你山穷水尽的时候不离不弃.兄弟姐妹是父母给孩子最用心.最完美的礼物! 父母虽然没给我们留下财产 ...

  • “保定王”曹锟书法欣赏,书友:笔墨见风骨!穷到喝粥也不当汉奸

    中国的书法艺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再是某一特定阶层所特有,它已逐渐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了一门雅俗共赏的大众艺术.那么学习书法除了接受专业的训练,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书画课代表认为,学习书法还必须要对自 ...

  • 依靠喝粥来养胃?

    现在生活节奏发展迅速,许多人在生活学习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一些上班族经常会出现熬夜工作和饮食不规律等状况,这对我们肠胃的消化功能是非常严重的伤害,就会打乱肠胃的工作生物钟,降低我们肠胃对外界细菌 ...

  • 脾胃不好,天天喝粥反而伤脾胃?增强脾胃功能,中医告诉你怎样吃

    大家好,我是雷师兄.前两天有个网友私信问我说,你不是说这个脾胃不好的人喝小米粥好吗?那为啥我常年喝粥,越喝,肚子越胀,胃越反酸,老胃病反而加重了呢? 这个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又该如何去养脾胃?喝粥对我 ...

  • 109岁老太太的长寿秘诀“多喝粥,少碰男人”!答案令人意外

    健康长寿是每个人都追求的事,都希望能够长命百岁,但是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呢,大部分人在年轻的时候,身体的状况就不太好,经常出现问题,自然不会长寿.不过前一段时间,有位国外的长寿老人火了,原因是因为她的 ...

  • 胃病喝粥养胃越养越伤?医生提醒:这些养胃“误区”要警惕!

    胃病喝粥养胃越养越伤?医生提醒:这些养胃“误区”要警惕!

  • 跟着《本草纲目》学喝粥,50多种养生粥任你选!

    李时珍特别推崇粥养粥疗法,他认为粥得谷物之精华,具有滋补.祛病和养生之功效,能畅胃气.生津液,而且容易消化,特别适合老年人和脾胃虚弱之人.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粥多达有五十多种, ...

  • 喝粥、吃面条,到底是养胃还是伤胃?看了就明白了!

    了解更多中医养生知识! 据世界卫生组织胃病情况统计: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 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养",很多人一旦胃不舒服,就想靠吃点什么来把胃养好.甚至,自己总结了一套 ...

  • 医生不得胃病,不是因为天天喝粥吃面

    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我们的肠胃却越来越差. 随着胃病发病率的升高,人们对于养胃这件事,也是越来越重视了,但是养胃,不能盲目相信喝粥.吃面条这些食物,因为他们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