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人五元钱买的地摊货,鉴定后价值高达三亿,乾隆曾也看走了眼
春意正浓
很多人喜欢文物古玩,但是又迫于囊中羞涩,因此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买那些已经被鉴定过的真品,只能去地摊上买一些不知真假的工艺品;有些人则是出于爱好,喜欢淘宝,因此经常光顾地摊。 很多人都希望可以在地摊上以一个极低的价格淘到真品,这样的行为在古玩界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捡漏”,当然绝大部分人是捡不到的,但是偶尔的惊喜就会一直让人牢牢记住,并且很快就会流传开来。这大概也是古玩界的乐趣所在吧。 2010年,一幅王羲之的《平安帖》的摹本以2.75亿的落锤价格达成成交,购买人合计花了3.08亿才拿下这幅字。而这幅《平安帖》原先的主人,正是以捡漏的方式得到了这幅字。 那么,当年捡漏的背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地摊捡漏 北京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古老城市,而北京的琉璃厂附近,向来受到那些收藏家们的热烈喜爱,这里有很多小贩摆摊贩卖古玩。这些东西,有一些是这些小贩从老乡的家里淘回来的,有一些这是则是订购的工艺品。工艺品且不说,从老家手中淘回来的那些东西虽然看着似乎有些年头了,但也不知真假价值。 一位老人来到琉璃厂闲逛,他看到有个地毯上有一块破布,这破布破且脏,但是上面隐约能看到一些字迹,还能看到上面盖了许多的印章。也许是直觉,老人认为这块破布一定有些来历,所以他心动了。
要知道,琉璃厂的这些小贩都是非常精明的,他们很容易就能看出顾客的心理,因此,当老人流露出一丝意动,地摊的主人便知道了。也是他开了一个高价,但老人也是琉璃厂的常客,哪能不知道这些小贩的底细,因此便装作毫不在意的样子,假意要走。小贩自然是不愿意的,最后两个人经过一轮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最终将这张破布的价格定在了5元。 当时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小贩想着5块钱也不少了,两个人就此成交了。
《平安帖》 老人是一位精于此道的收藏家,但是他却无法参透破布的玄机,得到心仪的东西,却没办法鉴定出来是什么,老人也有些无奈,只能把这块破布放到盒子里面保存起来。 时间爱你就这样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1979年。 这一天,一位非常有名的收藏家徐邦达来到了老人的家中,当时老人正在研究那脏破布,而正巧徐邦达看到了,那破布上许多的红章让他感到大为惊讶。有过盖章的痕迹,就代表了这东西曾经被人收藏过。他仔细地看了看,发现这些章当中,有乾隆的印章。他想着,乾隆收藏过的文物,那这件东西的价值应该很高呀。 经过他的鉴定,他认为这幅字应该会是王羲之《平安帖》的仿品。临摹的人可能出自唐宋时期,应该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人物。
不过具体是哪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两种书法:一种说这是出自宋代的米芾之手,还有一说是出自唐朝的摹本。目前尚没有具体的结论。 不过乾隆的藏品怎么会流落在外呢?专家认为,可能是晚清时王朝的命运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统治者的威信下降,皇宫的宫女太监们将紫禁城里面一些值钱的东西偷偷拿出来贩卖,才会如此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导致当时很多的文物因此流落在民间,从此就不知所踪了。而这幅《平安帖》正是这样的情形。 可惜的是,虽然老人买下了这幅平安帖,但是他并没有请人鉴定,因此将这幅字收藏了十来年才被发现。
拍出天价 这幅《平安帖》虽然是临摹的作品,但是作者将王羲之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便是乾隆也给予了很高的赞赏。 2010年11月20日,在嘉德秋季拍卖会上,这幅字出尽风头,当时拍卖会已经接近尾声了,但实现场的气氛却很高涨。字的起拍价是5500万,而各路收藏家们纷纷下场,一路出价,短短几分钟,这幅字就涨到了2.7亿元,出价人眼见着这字就要落锤成交了,这是拍卖爱行的经理却接到了刘益谦的电话,他又对这幅字报价了,2.75亿。最终,这幅字以2.75亿的价格落锤了,加上手续费,这幅字一共有3.08亿。 要知道《平安帖》一共也就41个字,这样的价格,可以说是真正的一字千金了。
这幅字的经历也算是颇为坎坷了,从帝王的收藏,到流落民间,最后又以天价成交,《平安帖》的经历堪称传奇。幸运的是,这幅字并没有被破坏,也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这样的佳作,可以说无论是历史角度还是这幅字的研究价值,对于我们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更应该保护好那些文物,让这些文物可以更好地流传,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