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明:抚仙湖里的谜团

作者简介:黄志明,生于1994年,现就读于云南某大学。少儿文作者,擅长科普、童话、侦探等,作品散见于《小火炬》《智力课堂》《学生周报》《知心姐姐》《中国中学生报》等刊物。本文原载:《中国中学生报·大探秘》2015年3月上。


当你摊开抚仙湖的地图,你会发现,抚仙湖很像一只倒置的不规则的花瓶,让人不禁想起了古希腊罗马神话里的那只魔瓶。抚仙湖正如那只魔瓶,稍许倾斜,露出它所隐藏的谜团的冰山一角。虽然只是一小部分,却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抚仙湖位于云南省中部的澄江、江川、华宁三县交界处,是我国的第二深水湖泊。自古以来,有关它的谜团不断,它到底暗藏什么玄机?

谜团一:海马出没

深山有灵,深水有怪。道光《澄江府志·杂异》中记载:“在抚仙湖中,有物如马状,浑身洁白,背负红斑,丈尺许,时出游水面,迅速如飞,见者屡获吉应。”民国《江川县志·轶事》中也记载:“乾隆四十三年,抚仙湖中于十月内有海马出现,自江川立昌前起,向东南奔腾,水如翻花,至宁州塘子岸边没。葛炜学生王蕙见,及同学人皆见。旧传清初海马现,兆赵少宰、李中丞之瑞”。

书中还有一段非常详实也非常生动的记载:“清咸丰九年六月,一日早起,忽有飓风吹荡,继而波涛山立,声鸣雷响,殆有天翻地覆之势,远近惊讶,莫名所以。约一时许,则又风平浪息,海面如镜。少间,则见尖山对面抚仙湖深处有马二匹,灰色而黑鬃尾,由海中窜出,蹄波不濡,双双驰骋至孤山将抵麓,忽而又踅头窜回,如是者三次,仍由原处而没。至翌日、三日,亦覆如是。远近与滨湖村落之人均见之。尖山驻军并将此事分头通报。”有趣的是,当时农民起义攻占了澄江府城,正欲打通南路,与滇南回民义军势力连成一片,准备进攻江川。江川当局认为抚仙湖中海马出现,兆“马到成功”之意,江川地方团练首领即率部进驻尖山,认为既有好兆可依,又有险可守,定获大胜,因而麻痹大意,中了回民义军之计,全军覆灭。

三段记载中,均表明抚仙湖中有“海马”,有时间、地点,甚至有人证。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这种状如海马的动物,湖畔不少农民都见到过。湖畔还有人反映,湖中有时还会出现一种似马非马,似龙非龙的东西,有时窜出水面,在水面行走如飞;有时腾出水面,昙花一现。

志乃信史,不由人不信。那么,这种“海马”和“似马非马,似龙非龙”的动物到底是一种什么的动物呢?它的出现会又什么样的兆头呢?

谜团二:水下“活人”

从江川李家山出土文物中器物上的竞渡纹来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抚仙湖上就有水上作业。数千年来,人们在抚仙湖上打渔、水运等,因此也少不了一些事故的发生。可是千百年来,不知什么原因,命丧抚仙湖却很少能打捞起尸体。这些尸体到哪儿去了?

命丧抚仙湖里的尸体会不会沉到湖底?1980年,湖畔渔民下湖捕鱼,不料却网到一具尸体。尸体保存十分完好,表面被一层白色的硬壳包裹着。打捞起来后,白壳逐渐溶化,尸体也渐渐腐烂了。专家分析研究,抚仙湖最大水深150多米,平均水深达87米,这样的深度隔绝了阳光、空气,水底成了一个冰冷黑暗的世界,也是一个天然的大冰库。尸体沉入深水,不会腐烂,使得尸体能够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成了水下木乃伊。

随后,便有潜水艇和潜水员潜入湖底探索。令人吃惊的是,抚仙湖湖的尸体数不胜数,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然人体库。匪夷所思的是,这些水下尸体都是斜站着,男尸前倾,女尸后仰,还会随着水的流动而游动,就如活人一般。

这些尸体为什么会斜站着?为什么会出现男尸前倾,女尸后仰的现象?这一切都需要更深入的探索。

谜团三:桑田沧海

《康熙·江川县志》中记载:“饮虹桥,在抚仙湖中。旧有大小两孤山,好事者冶铁为桥,跨两山之间,如虹饮然,故名。一夕风雨交作,桥与小孤山失所在,大孤山独存。”

那么,令小孤山和饮虹铁桥消失的“风雨”是什么?

抚仙湖畔的孤山上旧有铜塔铁桥,《康熙·江川县志》中对铜塔记载较详:“督学使杨师孔捐俸购铜万万千铸造铜塔,下广五尺,上高九丈,积一十三层,中铸金刚经,饰于朱绀,翠碧闪烁澄湖,武当金殿不是过也。东迤名胜,独此地称最。”“明末邑人避兵其上,李定国破之,毁塔铸钱充兵饷,遂废。”

但澄江、江川等地方的县志对抚仙湖中“跨两山之间”的铁桥却无具体记载,这桥系何人建,何时建,长多少、宽多少,高多少,式样如何,桥与小孤山沉入湖中的时间、原因,都成了千古之谜。

民国《江川县志·卷二十五》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抚仙湖滨有村曰冯家湾,其村关圣宫门首原有石埂一路,所以防波浪之淘田禾。民国十三年四月十二日午时,石硬间忽响,声大震,冲出黄烟一堵,向湖之东南而去。农人群往视之,石硬连田陷于湖内,旁边陷成大坑。”

民国年间发生异事鱼清朝时期发生的如出一辙,时间、地点以及情节均十分详细,所言不虚。而并非地震或者塌陷,那么,这样的桑田沧海是怎样的演变的?

谜团四:航空禁区

抗日战争时期,一架国民党飞机在执行任务后返回昆明呈贡飞机场时,驾驶员早已看到机场跑道,并和机场地面取得联系。可飞机却偏离航线,神使鬼差地撞到抚仙湖畔的老虎山上,机毁人亡。

无独有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架军用飞机飞临抚仙湖上空,突然仪表失灵,飞机失控,坠落湖中。飞机上两名有经验的驾驶人员还没来得及采取任何应急措施,就随飞机沉入抚仙湖底。

上述两起飞机坠毁事件,是何原因,至今没有人知道。

抚仙湖为什么列为“航空禁区”?它是否又是一个与百慕大三角和大西洋中的魔鬼地带一样的神秘地域呢?

谜团五:夜见光环

1991年10月24日,农历九月十七,正好是“霜降”时节。夜间月明星稀,风平浪静。抚仙湖畔海口村张玉祥等人驾着小船到湖里捕鱼。次日凌晨一时左右,一阵狂风,大雾弥漫,渔船剧烈颠簸。面对此情此景,张玉祥等人十分惊诧,正惶惶然间,突然从湖中冒出一个发光的大圆盘,这圆盘升出水面后,在空中飞快旋转,像个光环,十分耀眼。过了一会儿,光环在恍惚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由于大雾笼罩,人们莫辩方向,束手无策。匪夷所思的是,当时张玉祥等人的渔船漂流在抚仙湖中,离岸甚远,当大雾散尽时,渔船已经安然停靠在岸边。

张玉祥等人犹如做了一场梦,这让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这个由湖中升起的光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张玉祥等人的船会在他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神不知鬼不觉地停靠在湖边?

谜团六:水底建筑

在澄江和江川,盛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今抚仙湖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很大的坝子,坝子里有一个繁华的城池,一场水漫金山一样的大水淹没了这个坝子,那个热闹非凡的城池也在这场灾难中沉入水底。人们在湖上行船,风平浪静时还能看到城墙。据说澄江的取名也和这场灭顶之灾有关。

在汉代时期,云南有一个县名曰俞元县。俞元县是一个大县,三国风云人物兴亭侯李恢就是俞元人。俞元县城,大都考证在今澄江。《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俞元,池在南,桥水所出……”“桥水上承俞元之南池,县治龙池洲,周四十七里。”

如今的澄江城并不是当时俞元县,那么,汉代的俞元县城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俞元县城龙池洲的神秘消失,给人们留下了一团迷雾,千百年来让人难于捉摸。

2000年11月,人们在抚仙湖里发现古建筑石。在抚仙湖东北岸距湖岸二三百米处,厚厚的青苔淤泥覆盖着一片古建筑。然而这片水底建筑到底是什么,是汉代的俞元县吗?至今还是疑云四起。目前,专家已排除抚仙湖水下建筑物是拦水坝的可能,而倾向于祭祀台或古城的猜想,但这还需要大量科学考证。

这片神秘的古城,将随着她神秘的面纱逐渐揭开而不断揭秘。

谜团七:怪石界鱼

在连接抚仙湖和星云湖的隔河玉带河中段,有石如屏,耸峙岸侧,背北朝南,石上刻有“界鱼石”三个大字。抚仙湖盛产的抗浪鱼素来以抢水激浪为快事,可是到了界鱼石,如同撞到一块玻璃,掉头就返;星云湖盛产的大头鱼顺流而下,到了此处,折头逆水上回。“彼此知禁,从不过界”。明代云南巡抚姜思睿留下一诗,题刻在界鱼石旁的《界鱼记》碑上:“星云日向抚仙流,独禁鱼虾不共游;岂是长江限天堑,居然尺水割鸿沟。”

为什么“两海相交,鱼不往来”呢?

界鱼石,有人说它像一个咆哮怒吼的虎头,虎乃百兽之王,自然鱼也害怕,到此便不敢过界;有人说,它似一个龇牙咧嘴的猫头,它的倒景在河里,鱼见了以为是猫,所以不敢越界。康熙三十(1691)年,江川县令李密在界鱼石旁题刻“石怪鳞惊”,提出怪石吓退两湖之鱼的说法;铁岭祝兆鹏也题刻了“鱼各有性”四个大字,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游客,都在这里各抒己见,争论不休。

《滇南志略》记载:“江川其鱼两种,以石为界,不敢越江,越则相斗如兵相。”因此从古到今,虽然两海相交,但在抚仙湖从未见到过一条大头鱼,而在星云湖,也从没看到过一尾抗浪鱼。

到底这块石头有什么特别,一块石头为什么能够成为水国之界?考证也罢,传说也罢;耳闻也罢,目睹也罢。这现实当中的神秘现象,只有留待人们去探索了。

神农架的野人,长白山天池的水怪,曾经震荡了神州大地。抚仙湖这许许多多的怪物怪事,是否也吸引了你?抚仙湖这个神秘的魔宝瓶,正等待着人们去研究,去探索……


特此声明:本文素材由作者提供授权【巧家文学】发布。本平台纯属个人收藏学习交流平台,同时也欢迎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原创图文授权本平台发布。投稿邮箱:814917310@qq.com(投稿视为授权发布)


微刊主编微信:YQaiwenhu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