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尽管没有“流行病”这个名词,但其医学概念是存在的,这就是“疫”。如果疾病大规模暴发,则称为“大疫”。伤寒、瘴气、传尸、疠风、虏疮等五大传染病,曾给古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伤寒 古代伤寒的概念很宽泛,一切由外部感染的疾病,均可称为“伤寒”。中国历史上第一波伤寒大流行发生于东汉时期,世界上第一部总结性临床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在这时诞生的。作者张仲景是当时的名医,其宗族原来有200多口人,但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不到10年竟然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七成死于伤寒。
伤寒导致的另一起大规模死亡事件发生于13世纪上半叶。据《金史·哀宗本纪》记载:天兴元年(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汴京就是今河南省开封市,不到两个月,死了近百万人。现代学者结合当时医学家李杲《内外伤辨惑论》所记,认为这次大疫就是伤寒。瘴气 在古代传染病中,瘴气大概是古人眼里最为可怕、凶猛的传染病。瘴气其实就是疟疾。先秦时期,疟疾最早在中国南方地区流行。《礼记》认为:如果秋天气温偏高,即所谓秋“行夏令”,就会暴发疟疾,因传播疟疾的蚊虫繁衍密集。在古代,岭南、川贵一带多瘴气,所以这些地区也是疟疾的重灾区。历代官兵南征,多因疟疾而遭遇重挫。当年蜀国丞相诸葛亮即因畏惧瘴气,而推迟其南征计划。唐玄宗李隆基南征时更因瘴气而失利。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记载,天宝十三年(754年)六月,朝廷派侍御史李宓率7万大军征伐南诏国(今云南境内),结果士兵被传上瘴疫,又病又饿,死去“十有八九”。
传尸 所谓“传尸”,其实就是“肺痨”,亦即肺结核。古人为什么把肺结核称为“传尸”?可能是因为这种病极容易传染,探视病人、死后吊丧都可能染上。对于肺结核,虽然古人谈之色变,但从史书记载来看,隋唐时期一位叫许胤宗的治疗肺结核病专家,曾用偏方绝技治愈过肺结核。《新唐书·方技传》记载,当时“关中多骨蒸疾,转相染,得者皆死,胤宗疗视必愈”。疠风 即麻风病,是令古人畏惧的又一恶性传染病。而且,古代将感染疠风的病人列为“不宜结婚对象”。古代患麻风病的名人除冉耕(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外,还有初唐诗人卢照邻等。卢照邻病中曾写下《病梨树赋》,诉说自己的痛苦。当时著名的医学家孙思邈曾给他开方疗病,但一直没有治好,最后投河溺亡。据记载,麻风病在隋唐时期曾一度大流行,朝廷在一些寺院专辟“疠人坊”,这也是中国设立麻风病专治医院的开始。虏疮 又称“宛豆疮”“天行发斑疮”“天痘”“疹痘”,即国际通称的“天花”。光学显微镜下的天花病毒:外形近似长方体,长边约为400纳米“虏疮”非中国本土疾病。现代考古专家曾在3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发现天花病,并推测天花在公元4世纪时从埃及或印度向外传播。整个18世纪,欧洲超过1亿人死于天花。
天花虽凶,但由于中国最早发现了防治天花的办法,因而天花在中国并未像在欧洲那样造成空前的灾难。天花是迄今唯一被人类消灭的传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