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了百余年历史变迁的林西地名

最初,地名只是作为一种语言代号,只有音和义,文字产生之后,地名便有了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地名由少增多、由简至繁,传播的范围也由远即近,由小而大了。

任何地名的产生和传承,都离不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大自然的演变与人群的迁聚,林西地名的现状就是林西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

01

林西县名字的由来

林西地处巴林草原之西,是个建县只有百余年的小县,虽然建县时间不长,但是可以追溯的人类活动的历史却很长。位于林西县新城子镇双井店的白音长汗遗址,就是属于兴隆洼文化白音长汗类型,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新时期文化的代表之一,距今已有8000余年的历史,而人类定居生活也应有数千年的历史。

民国时期热河省林西县境内全图

据《林西县志》记载,春秋战国至隋,林西地区先后为东胡、匈奴等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之游牧地,自清天聪二年(1628年)归金后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280余年里亦为蒙古族之游牧地。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巴林王扎噶尔开始放垦蒙荒,至4月已放垦了北至西乌珠穆沁旗、南至巴林桥、东至查干沐沦河、西至克什克腾旗刘家营子,南北约长二百里,东西约宽五六十里,至此基本奠定了林西县境域。同年12月27日,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拟在巴林部西新建一县,初定县名“巴西”,即初拟的林西县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3月17日,清廷准廷杰奏,将原拟定“巴西县”改为“林西县”,张文灏出任巴林垦务局总办兼林西县知县。

清光绪三十三年巴林旗报效荒地草图

有关林西地名的文字记载不多,《清实录》《巴林游牧记》和“巴林游牧图”上记载的林西地名不过几十个,也多为山、水、寺庙等地名。《兴安西省林西县情况》第二章·村庄(竹村茂昭铃木长一郎著)详细记载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左右林西县村落数量及分布情况:“此地本为蒙古人游牧之场所,加之放垦日期不长,又受风、旱灾害之祸,故人烟稀少,实属难免。县内聚集二三十户的村庄很少,多数仅为分散成三里两户、五里三户的居民点。因而没有完整的村落制度,就在形成村落的地方,存在十户设一家长的制度,五十户聚居的地方,则起名五十家子,就够上全县最大的村庄。由此可想而知全县村落的大体情况了”。可见林西建县之初就奠定了移民县的特点,由此也对林西地名的形成和演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清末时期,林西县境内人烟稀少,甚至基本上没有什么村落,多为蒙古人的游牧点。从巴林垦务之初,随着蒙古族人口的外迁和汉族居民的大量涌入,原有的村落逐渐扩大,新的村落不断形成,一些村落沿袭了蒙古语地名的同时,也派生了一些新的蒙古语地名,甚至汉语地名也逐渐增多了起来。村落地名由以蒙古族游牧生活而形成的地名为主,转变为以汉族农耕生活而形成的汉语地名为主的格局。

林西县建县之初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清朝政府实施了“移民实边”政策,随着以汉族为主的主体民族的迁入,在继续沿用了一部分蒙古语地名的同时,还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延续了以蒙古语命名的山、水、寺庙名称来命名临近的自然村落名称,这种延续也是一种必然。其中一部分蒙古语地名随着汉族人口的迁入而逐渐汉语化,有的甚至失去了原有的读音和含义。

02

三冠五缀

从地名形成的方式上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区域范围内,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林西县聚落地名亦和北方广袤大地上的聚落一样,遵循着一条“三冠五缀”的规律。所谓三冠就是在每一个地名之前冠姓、冠位、冠数,五缀则是在每一个地名之尾缀以社会生活中五个方面的字,这五个方面是:社会之源的“地”赖以生存的“住”越野渡津的“行”精神生活的“神”物质交换的“商”

林西县城的西门

冠姓就是在地名之首,冠以一个姓氏的字,如张家营子马家屯等,就是以最早迁徒至此的人的姓氏来命名村落名。地名冠姓,是古代聚族而居的反映。由于人口不断增多,聚落的不断分裂,地名首冠姓,难于区别同姓聚落的重复,因而又产生了冠位地名。冠位地名是在每个地名的前面,冠以表明方向位置的字,以便进一步区分相距甚近的同姓聚落,如“后刘家营子”、“北王家营子”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集中,产生了地主,于是又有冠数地名出现,即每个地名之前冠以一个数字,这类地名的分布,多与经济活动有关,多见于土地面积较大的平川,如大营子乡、官地镇等所辖的村落“三七地”、“二八地”等,就是当时的佃户租种地主的土地,秋后按二八、三七分成而得名的。

民国时期林西县城门

虽有三冠,亦难于使数百地名一个个区别开来,何况姓氏只有百家,而用数亦不可过多,过多则不便,可用的方位,也不过四方而已,于是又由尾缀的变化来解决。尾缀社会中的五个方面,由同义字相互转化,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地名命名。在林西县的聚落地名中,“三冠五缀”是较为普遍的,在这种变化组合中,三冠与五缀有时是互相重叠的,常用的尾缀变化字有:——沟、滩、湾、岗、坝,如榆树沟扫帚滩阎家湾吉林坝等;——地 、家、院、屋、房、村、庄、营,如上官地西三家李家大院上帐房兴隆庄等;——桥、道,如巴林桥大黑道梁等;——寺、庙、庵、祠、堂,如平顶庙甘珠庙等;——店、铺、烧锅,如盖家店毡铺毕家烧锅等。

但还有一些地名,却不在三冠五缀之内。这些地名,同当地历史、人物事迹、神话传说密切相关,故称为“掌故地名”。如官地镇的“龙头山”、新林镇的“鹿山”等。

03

有特点的林西地名

每个地方的地名构成,无外乎“三冠五缀”,但是,林西县中有一部分比较有特点的地名,就在这“三冠五缀”之外。一段段美丽的传说,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地名。

五十家子镇

五十家子,其名称来历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在关内设置”台站”的五十家子制度,“每驿应设人丁五十名”,即每个驿站派五十家应役壮丁,给以房屋、田地,以站养站。驿站统称按蒙文tabinger,“塔宾格尔”,亦译言“五十家子”,至此,“五十家子”也成为一个在内蒙古很多地区都有的地名。林西五十家子台站,设立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为古北口外设立的蒙古台站之一,至此,五十家子建村。解放初期,属于林西县第六区。1956年12月撤区分建为五十家子、东边墙、大马金、老房身4个乡。1958年3月又撤并为五十家子、老房身2个乡,同年二乡合并建立五十家子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建为五十家子镇,并从五十家子镇划出老房身乡和兴隆庄乡。2005年12月五十家子镇、兴隆庄乡、老房身乡合并为五十家子镇,沿用至今
林西县五十家子地图

官地镇

1907年,清廷在“报效”巴林右旗的西部蒙荒之地,并设立林西县之时,其报效范围即包括此地,报效之荒地卖出,地名随主人名,没有卖出的荒地,土地权属归县衙,百姓称之为“官地”,至此官地而得名。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建第二区,设第二区政府。官地镇属林西县第二区。1956年撤区分建官地、中兴、三合、新民4个乡,设官地乡政府。1958年3月又合并为官地、新民2个乡。1958年12月两乡合并建立官地人民公社。1984年2月将三段、二段、新民等9个村划出设立三段乡,改建为官地镇,沿用至今。

林西县官地镇

统部镇

林西放垦初期,一王姓人家在此置地耕种,此地叫“王家营子”,民国二年二月(1913年3月),毅军后路统领米振标,奉命率毅军来林西驻扎,至此,毅军副统领常德胜在统部王家营子一带设立统领部,当地人称“常统领部”,据民国苏绍泉修,徐致轩纂《林西县志》卷一·地理志:“常统领部,至甘珠庙村五里,据县治七十里”。因常德胜名气大,渐渐地人们都称此地为“统领部”,后简称“统部”,故而得名。解放初期,统部镇为林西县第四区。1956年12月撤区分建为五四、胜利、合益、敖包河4个乡。1958年3月又撤并为五四、胜利、敖包河3个乡。1958年底三乡合并建立五四人民公社。1984年2月改建为统部乡。2002年改建为统部镇,沿用至今。

林西县统部镇易地移民搬迁

十二吐乡

“十二吐乡”系蒙古语“舍尔图”的音译转化过来的,意为“长榛柴的地方”,放垦之初,位于村南的山里,长满了榛柴,故而得名。解放后属林西县第七区。1956年撤区分建为十二吐、苏泗汰、叩肯勿苏、下帐房4个乡。1958年合并为十二吐、叩肯勿苏2个乡,同年底二乡合并建十二吐人民公社。1984 年,改建为十二吐乡。2005年12月,十二吐乡并入林西镇。2012年5月由林西镇分出,建立十二吐乡,沿用至今。

林西县十二吐乡达康产业园

大井镇

大井镇的来历有二,其一说是相传此地有一眼较大的古井,另一说法是起源于西周时期的古铜矿坑(矿井)遗址,该遗址位于大井自然村北山南坡上,遗址内分布着数十条大小、深浅各不相同的矿坑,由此而得名。1992年4月,将官地镇的中兴、北沟、小城子等3个村划出,建大井经济开发区。1994年8月改为大井镇。2006年1月将原大川乡、隆平乡、大井镇合并为大井镇,镇政府驻地中兴村。

林西县大井镇古铜矿遗址

登群山而领其美,临万物而崇其神,五千年古老而灿烂的锅撑子山细石器文化,孕育了浓厚的林西地名文化底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通过地名来了解林西。
一个普普通通的地名不仅代表了这个地方的文化起源与发展,也让那些在外的游子有了一份情感的寄托。了解自己本地地名的诞生与演变是每一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资料来源:《林西县地名志》《林西移民纪实》《地名:赤峰的故事》
(0)

相关推荐

  • 聊城市谢氏村落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谢炉村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朝城镇谢楼村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徐庄镇谢集村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柿子园镇谢庄村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妹冢镇谢楼村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董杜庄镇谢庄村 山东省聊城市东阿 ...

  • 稀有姓氏-本氏村落

    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古桥乡本庄村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马力镇柴庄村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马泉乡山庄村 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秀水镇秀水村

  • 濮阳市申氏村落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梨园乡申庄村 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柳屯镇枣科村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王楼镇申牙头村 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清水河乡申庄村 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申庄村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大庆路办事处申庄村

  • 稀有姓氏-只氏村落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紫金乡新合村委会新村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紫金乡新合村委会中上村 天津市静海区唐官屯镇只官屯村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大孟村镇冯唐村 河北省张家口市 ...

  • 婺源地名趣谈

    如果你未曾来过婺源,你不会知道它的山明水秀,阡陌田园:如果你未曾来过婺源,你不会知道它的长林丰草,花香鸟语:如果你未曾来过婺源,你不会知道它的礼义传统,徽风儒韵--婺源地名承载着它的山水与草木,讲述着 ...

  • 盱眙县姜氏村落

    盱眙县黄花塘镇旧铺村新庄组 盱眙县黄花塘镇时家集村胡郢组 盱眙县黄花塘镇岗村 盱眙县黄花塘镇五星村大东组 盱眙县河桥镇龙泉村 盱眙县河桥镇淮峰村朱徐组 盱眙县淮河镇蛤滩村 盱眙县管仲镇双河村 盱眙县管 ...

  • 固始县叶氏村落

    河南省固始县武庙乡黄土岭村 河南省固始县胡族铺镇叶台村 河南省固始县张广庙镇徐楼村 河南省固始县汪棚镇常岗村 河南省固始县马堽集乡沈营村曹坊组 河南省固始县李店乡杨圩村叶圩组

  • 凤阳县朱姓村落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姚湾村庙西队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大庙余村小朱队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齐涧村占庄队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教场村新庄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大通桥村 安徽省滁州 ...

  • 巴林放垦

    <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为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和缓解财政危机,决定在全国广开财源,增加财政收入.这时,一些官员提出放垦内蒙古的土地,征收押荒银和地租.清廷接受了这样的建议,于1902年任 ...

  • 稀有姓氏-嘉氏村落

    山西省运城市夏县胡张乡其毋村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石桥镇加岗村 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石板镇杆柏村  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高池乡大营村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小杨营乡宋楼村

  • 盱眙县顾氏村落

    盱眙县河桥镇黄龙村塘郢组 盱眙县河桥镇洪山村杨郢组 盱眙县河桥镇龙泉村罗郢组 盱眙县官滩镇杨岗村顾东组 盱眙县官滩镇三墩村三墩组 盱眙县黄花塘镇瓦屋村孙庄组 盱眙县黄花塘镇常庄村下李组 盱眙县黄花塘镇 ...

  • 稀有姓氏-韵氏村落

    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解放乡小尚义村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龙泉寺镇龙泉寺村 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夹津口镇韵沟村 河北省张家口市怀安县第三堡乡何家窑村

  • 稀有姓氏-羿氏村落

    安徽省宿州市萧县官桥镇孟村行政村孟村自然村 河北省承德市宽城县铧尖乡南沟门村 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哭泉镇苍坊坪村王塬组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南镇上官宫村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南镇中湖村 湖南省常德市澧县澧南 ...

  • 黑龙江省含“商”字的地名统计(2021.5更新)——编辑/山东济宁 商春锋

    根据宗亲以前提供,并经本人查询大量资料,特汇总了云南省以"商"命名的村落/地名.这些村落部分由商姓而立,也有部分是依"经商"或谐音命名,而且有的地方已无商姓居住 ...

  • 稀有姓氏-独氏村落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安国镇朱王庄刘田寨村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安国镇五座楼村独庄  安徽省宿州市泗县泗城镇汴光社区独庄 河南省济源市北海街道庙后村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大庄镇观音堂村观独村 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大 ...

  • 沧州市潘姓村落

    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小王庄镇小孔辛庄村 河北省沧州市沧县风化店乡潘房子村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潞灌乡潞灌村 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王寺镇陈官屯村 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商林乡商林一分村 河北省沧州市泊头市寺门村镇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