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课:学语文是为了考试吗?——以《语言表达连贯》一课为例
前几天,在某个学校听了一节语文公开课,课题题目是《语言表达连贯》。这是一节高三老师给高一学生上的课,因此整节课都始终离不开“高考”二字。由此可见,高考是老师和学生永远也绕不开的“一道坎”。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语言表达连贯性的训练,以此来考查学生的语言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课堂上,老师依据《导学案》反反复复地讲解关于此类考题的技能和技巧,就连老师的学习目标也是这样来续写的:
1、总结做题技巧,并在做题技巧的指导下完成高考真题;2、熟练掌握做题技巧。
课堂上,语文老师让学生完成几道试题,我们的部分听课老师也跟着做题。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做题错误几率远比做对的几率大。坐在我旁边的老师说,没有做对是因为你没有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错了也是属于正常现象。原来,看似简单的语言表达也是需要一些技巧的,需要反复地阅读题干和选项。至此,我真有点怀疑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了。
我们不妨以其中的一道试题为例:
请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狗是忠义、勇敢而又聪明的动物。 , 。 , 。 , ,使狗成为人的得力助手。
1、专门训练军犬、警犬,把狗用于军事、案件侦破等方面
2、它的嗅觉细胞数量是人的24倍,可以分辨大约两万种不同的气味
3、比如牧民的狗,为了保护羊群,敢于同恶狼猛斗
4、人们充分利用狗的这种特殊的天赋
5、狗可以听到10万赫兹以上的声音
6、代替主人做一些危险的事
A、321645 B、365241
C、541326 D、524613
对于这道选择题,您认为该选择那一项呢?这道看似简单的试题,但事实上做对也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在我们常人看来,这几个句子谁先谁后似乎没有太大的区别。而事实上,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几个选项是有着严格的逻辑关系,并且按照一定的内在关系排列的,而不是简简单单几个独立的句子。通过一节课的训练,老师和学生总结出来了一些此类试题的技巧,如排除法、位置判断、前后呼应、句子的前后关联等。这些技巧是非常关键的,因为要取得高分就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我不知道学生本节课是否掌握了这些技巧,反正我是越听越糊涂了。据听课的老师们介绍说,这些试题还是高考试题中比较容易拿分的试题,还有比这更难更痛苦的试题呢!所以,目前的语文教学不仅让学生痛苦,也更让老师们“难堪”,许多语文老师也被折磨得“死去活来”。
通过本节课,我们不禁产生这样几点疑惑和不解?
一、学语文是为了考试吗?
这是高一的一节语文课,但我们却实实在在地闻到了高考的气息和硝烟。从这节课不难看出,老师们在高一年级开始就要把所有的学生往高考那条路上驱使,一刻也不得停歇。也就是说,我们学生学语文就是为了高考那一天的考试。我们不仅要问:学语文咋就是为了考试呢?这不是本末倒置吗?本来高考语文考试是为了考查学生的语文学科学习情况,而现在却为高考而异化了语文教学,使得语文教学是为考试服务,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二、做题技巧比学习语言本身更重要吗?
通过本节课,我们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为什么老师们喜欢让学生搞题海战术?就拿本节课来说,本意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连贯性的学习,但事实上做题的技巧性却远比语言表达连贯性学习本身更重要。因此,为了考出高分,就会对此类试题进行大量的、机械性的、重复性的训练,直到学生非常熟练地掌握此类试题的应试技巧。我们不禁要问:做题技巧难道比语言学习本身更重要吗?
三、为什么要人为地设置陷阱让学生钻?
我们发现,为了达到筛选和淘汰的功能,此类试题总是设置一些陷阱让学生来钻。如果我们的学生一个不小心,就有可能钻进试卷出题人事先设置好的“陷阱”中去,只能等待被高考淘汰的命运了。在我们看来,这种做法怎么也难得算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吧。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否与我们的教育价值观背道而驰呢?
四、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百度百科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有三个:①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以典范的古今书面语言作品为教学媒介,是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规律给语文学科的原则要求。典型化选材,时代使然,政治倾向使然。不如此,则无法落实教育的正规性、倾向性、先进性和高效率。②以启迪并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启迪发展智力,是语文学科的根本目的。③以同化现代化的书面语言交际规范和同化现代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人文心理为任务。不言而喻,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的工具性(听说读写)和人文性(情感态度价值观)。很显然,我们的语文教学目前已经偏离了这个目的,过于注重做题技巧的训练而缺少对学生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培养。
结束语
当然,本节课只是一节公开课,我们难以看到语文教学的全貌,可能个人的一些看法也有失公允。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隅而观全局”,通过本节课至少我们知道了目前语文教学的部分现状和问题。如果仅从本节课来看,显然高考的出题方式上还需要进一步改革。
我们认为,高考对语文教学应该具有一个导向性的作用,应该考查的是语文教学本身,而不是其它。此外,我们认为高考试题应该是开放性、多元性的,我们试图用一张试卷来考查学生语文的学习程度和语文素养,显然只能是一种徒劳,只能把语文教学更加窄化。
(作者胡远明,郑州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