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老秉
因为生活中也是朋友,我贯呼他为兄。
秉忠兄开始是新闻部编辑,自己也采写,文笔亦是了得。后来岗位调整,他调到文化副刊任编辑。秉忠兄的特点是,尽可能保留作者的原创性。除了逻辑错误、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一般不会对作者的文章大幅度修改。能发就发,不能发就不发。
有一年我写了一篇杂文《闲话吕布》,时任副刊编辑大概没看上这篇稿子,所以不发。结果那位编辑有事请假,秉忠兄代替几日,就把那篇稿子发了。事实是,那篇稿子受到不少读者喜爱,在不同的场合上,得到众人的夸奖。后他从新闻编辑岗位转到了文学副刊后,亦发表了我大量的作品。
在秉忠兄担任文化副刊那几年,巴彦淖尔涌现出大批女性写手,且个个文笔过硬。有人戏言,说自从刘秉忠担任文学编辑以来,女作家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其实,那几年男写手也是层出不穷。
说到河套民俗作家,人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谁?当然是刘秉忠。他创作的《河套故事》可谓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一版再版。近年离开编辑岗位,更是笔耕不辍,有大量描写河套民俗、民风的文章问世,比如《软筋软筋的河套油糕》《一盆面条两头蒜》等等。不仅中年人可以在文章里找回过去的记忆,年轻人也常常被他生动有趣的描写打动。
秉忠兄文笔之干净是公认的。我担任《河套灌区·科技与文化》编辑,发表过秉忠兄一组稿子。出于编辑本能,总想从中找出点什么,可是稿子看了三遍,无一字可动。(2016年)
注:作者系巴彦淖尔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