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大多来自于网络,如有不规,请予指出并删除
新市历史上,北宋诗人张景修(字敏叔)曾来过新市,有诗传世,是写新市觉海寺的“弥陀阁”,明朝的《仙潭志》卷七“题咏”篇中有《游觉海寺》的如下律诗:此诗在其它版本的宋诗集中,其诗题为《湖州觉海弥陀阁》,与《仙潭志》所载略有不同。但此诗的风格,确是诗人张景修的一贯诗风,北宋大诗人叶梦得曾对他的诗,赞为“典雅平易,時多佳句”,一点也不为过。这首《湖州觉海弥陀阁》诗的内容是说,新市仙潭有一座觉海寺,唐朝的时候名为“兴善寺”,里面的佛像装祯精美琦丽,从古代一直到现在;这座寺院的大殿曾经发生过“倒写雷书”的奇事,觉海寺旁的桥下也发生过“漂来观音木”的传奇;寺院门槛外,夕阳照着竹影,流泻出碎金般的阳光,而寺院内的七宝池开着荷花,香气袭来,一张张碧绿的荷叶浮沉着;现在正是刚建成“弥陀阁”的时候,很多人来这里烧香拜佛、聆听大师讲学,内心向往于佛门大界。
从这首诗中,我们隐约可以获得一些信息,诗人张景修与觉海寺的寺僧很熟,对寺院情况了解非常清楚,猜测或有好友同行,或有本地人相伴。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成诗人张景修此行,完成这首诗的创作呢?笔者想,此行必有他客观原因,我们不妨从他的出生、好友圈、个人爱好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揭开此诗的秘密,有助于我们对诗人张景修生平的了解。为此个人通过研究与分析,判定以下几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以此作抛砖的文字:一、张景修与当年新市任职的葛书思,或许为同乡好友。当年在新市担任“瞻军监酒使”的葛书思,也是江苏人,张为江苏常州人,葛为江苏江阴人,两位仅隔几十里路。此外,张与葛是同时代出生,张的年龄或稍小于葛,而张的登科入第时间则早葛为五年(张为治平四年,即公元1067年,而葛的登科则为熙宁六年,即公元1073年)。葛家是江苏江阴名门大族,而张则出身贫寒,但张景修自小就有诗名传扬,大家都有耳闻。在这样情况下,张与葛相互敬慕,应该频有来往。葛书思在新市工作,张景修自然会来新市走走看看。
二、张景修与北宋的叶氏家族有世缘之交,所以对湖州之地往来频繁。当年张景修担任北宋刑部侍郎叶逵曾孙叶助的幕僚,叶助的儿子为北宋大诗人叶梦得,又是北宋时期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文学家及名宦。叶助的祖上曾经娶了乌程女为妻,后来定居乌程,死后葬在湖州弁山,所以,叶家与湖州素有往来。张景修与叶家叶助关系密切,与叶家晚辈叶梦得也常有诗书来往,新市原属乌程县治之地,张景修与叶家会经常来新市走走。毕竟当年新市已经有了多位北宋大官的别业,例如当年任北宋左丞相薛昂、显漠阁待制吴絪等,他们都在新市建有谁动了我庄宅别业。三、张景修出于对当年觉海寺“若愚法师”诗名倾慕,或有来往。当年新市觉海寺的当家“若愚法师”是苏东坡的好友,诗名早已在外,张景修或许也慕名而来,虽然张景修做官最高为“祠部郎中”,官从五品,但出身贫寒,家境贫穷,所以社会地位仅一般。若愚法师是出家之人,重在才学与真诚,而张景修的诗名也早已广传,这次来觉海寺,与若愚法师接触,住上几天,听到关于觉海寺很多传闻轶事,才欣然写下这样一首诗。
四、张景修与黄庭坚为诗友,或因受其影响而成此行。张景修与黄庭坚相识较早,两人年龄相仿,且都有“神童”诗名,黄和张同一年获功名,登科及第都在英宗治平四年。治平年间,黄庭坚到处游玩,以诗为友,与张景修多有交往,治平四年时,黄庭坚调任河南汝州叶县尉后返江西老家时,与张景修一同返回江南。黄庭坚曾在1083年调任期间,在新市一游,写下《题觉海寺》一诗,此诗与张景修所写的《湖州觉海弥陀阁》诗,内容迥然不同,可见张景修来新市时间,绝对晚于黄庭坚。张景修写的诗篇内容,全是若愚法师任当家寺院主持时的寺貌。根据内容判定,当在元祐年间的公元1092年—1094年这一时段。所以,这次诗人张景修来新市觉海寺,或许受诗友黄庭坚的影响,也是一个很有可能的重要因素。
关于诗人张景修的生平研究资料特别少,史料记载也非常少,这与他个人功名大小存在互因的关系。从他所传的诗作及相关诗人所提及的内容线索来分析,还是有蛛丝形迹可以循寻。总之,此人来新市极非偶然,此诗所作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从张景修个人特定的人事背景分析着手,就会惊喜获得揭开此诗创作成因最重要的一把钥匙。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