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古代新市人是怎么过的?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今天恰好是农历六月初一。进入六月,在季节的意义上,也就是真正的夏季。民间传统风俗对六月非常重视,除了农业耕作上有一些提醒外,更是对日常生活作出合宜的安排,这些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偏向。就新市古镇而言,农历的六月,又是承载着怎样的一种风俗文化呢。
明末清初的新市地方志《仙潭文献》记载了农历六月关于古代新市人的风俗,主要有以下内容:
1、六月三日宜雨。谚云:六月初三晴,钉靴挂断绳。
这一句民谚,告诉我们六月初三,宜下雨,这一天如果晴,预示着有可能有更长的雨季来临,那么这一天,大家会把家里所有的“钉靴”挂在绳上晒,因为鞋子多,会把绳子都会挂断。“钉靴”,古代雨鞋。《明实录·太祖七九》:“﹝洪武六年﹞先是百官入朝,遇雨皆用钉靴,进趋之间,声达殿陛。”
2、六日为“天贶节”,士大夫曝书画、衣服。农民晒簑笠衣裤。
“天贶节”是“六月初六”,一个比较古老的风俗节,源于唐宋,主要内容是晒书、晒冬季衣服,储水和人畜洗浴。据说这一天,一般都会天晴,这是苍天所赐予的好天气。太阳暴烈,经过梅雨后家里的书籍与冬季的棉毛衣服,霉味很足,如果不晒,会有蛀虫衍生,从而损坏书本和衣物。经过这一天的曝晒,会将冬衣与藏书中的蛀虫卵子全部杀死,书本和衣物就会安然无恙。特别是一些富贵人家和爱书画的人士,那些名贵的书法珍品和画幅卷轴,就需要在这一天曝晒,消除书画的霉气,保持干燥,然后再收藏,安全入库。
而农民会在这一天,把农用的簑衣笠帽,这些用于雨季下地的衣裤拿出来日晒,因为梅雨时节会让这些“雨具”衣裤发霉,结出“白花”,造成霉变而损坏,经过曝晒之后,簑衣笠帽就变得干净,没有了霉气,方便下地出行使用。
3、脍肉裹面饺作羹,俗称馄饨。
在新市,“六月六吃馄饨”风俗自古沿承至今。这一天,家家会准备鲜猪肉,剁成碎肉,然后裹成馄饨,家人一起享用。关于馄饨的风俗文化意义,似乎是与“洗浴”有关,通过“馄饨”这一风俗,与人在夏日在河里洗浴相联系, 一是祈求安全,二是祈祝快乐。“馄饨”吃过了,就可以放心下河,再不会有什么不吉利的事了。
4、是日,曦发,涤栉具,浴猫狗于河。
“六月六,猫狗漕浴”,这一风俗,目前新市民间仍有沿袭。古代新市在六月初六这一天,凌晨时分就要拿出梳子洗净,然后将家里的猫猫和狗狗,抱到埠口,放在河里用梳子洗身。这样洗浴以后,会将猫狗身上的虱虫全部清除,动物也会觉得很舒服。这是一件对宠物非常有利健康的活动。
5、小暑宜热。谚云:六月不热,五谷不结。
这里告诉我们,古代新市人已经总结出农业的重要经验。小暑一般是在梅雨末期,天气如果偏凉,证明会有雨水,俗话说:“小暑一个雷,倒转做黄梅。”这对谷类植物的结果是非常不利的。天气一热,梅雨就会结束,植物就会将花期转为出浆结果,夏粮的丰收便有期望。
6、镇人造酱于伏日,谓不致生虫。
农历六月,必定会进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称为“初伏”。这一天,新市老百姓家家会开始酿造“豆瓣酱”,这种酱就是现在所称的“甜味酱”。通常用大豆来酿造,工艺稍有复杂,也有一定的技艺,经过蒸煮、发酵、曝晒等多道工序方可完成。从初伏开始造酱,由于天气酷热,不太容易衍生蛆蝇,所以适合开始造酱,此后无论是发酵,还是曝晒都非常方便。用这一传统方式做出来的酱品,油亮、红黑又有好闻的植物果香,味道也鲜美,可作烹饪调料。
总之,农历的六月,古代新市人的风俗比较接地气,它能上呼天象,下接生活百样,充满呼应,保持生活的敏感度,保持防备与警惕。不错过农时,也不放弃任何良机,让生活过得充实又饱满,这是前人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后辈继承仿效、发扬与光大。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