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意拳朋友们片面的认为只要平时多站桩,就能练出周身无处不弹簧的爆发力,对此,姚宗勋先生强调:'技击不能用站桩之静及试力之缓相搏,只有将力量瞬间爆发,结合一定的攻防技巧,才能有效地打击和摧毁对方,故站桩、试力、走步只是意拳的基本功,其目的在于培养掌握浑圆力,为发力创造条件,而发力又是技击的基础,意拳的系统性就体现在其训练程序是一环服务于一杯,缺少或颠倒了哪一个环节,都会严重影响练习的效果。'发力是拳术有效打击力量的动力,意拳发力是其训练体系的重要环节,在总结了各家拳术发力之所长后逐渐开创了一套独特的发力训练体系,它认为力量主要源于以下四方面:1、源于精神假借、意念诱导所形成的神经系统高度激发状态。站技击桩时设想四周似有毒蛇猛兽相侵袭,如同毛发根根如戟,时刻准备与敌殊死搏斗,精神高度激发,一旦与敌交手则力之所触,石裂山崩,'夫战,勇气也',没有大无畏的精神再好的技术也是枉然。而精神激发的真实性则是发力的关键。2、源于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整体产生的巨大惯性力。技击桩摸劲时每一动皆是后脚下踩前蹬催动整体之动。此惯性力的大小取决于质量乘速度的平方。3、源于周身各部在发力瞬间相争而产生的争力。周身争力越丰富,所发之力就越大,周身争力应以上下之争为主,芗老曾曰:'松紧之枢纽在于上下、上下相引为周身互争之法,'站桩试力时的摸劲与顺力逆行,都是为了培养自身之矛盾力,即争力也。4、源于发力时全身神经肌肉松紧相互转换时体内产生的高速极小的颤动。其颤动的频率越快,产生的力量就越迅猛,连续,芗老所谓之曰周身鼓荡。生生不已之动。意拳发力要遵循自然松灵,均整协调状态,疾速爆发之原则,具体的发力过程包括蓄力和发力两部分,蓄力是未发之前蓄而待发之,它要求周身意力似松非松,松紧适度;发力是精神高度集中,在意念诱导下将内在蓄能待发之劲力,通过训练的手段 和技巧在运动的状态下,瞬间从身体某一部位迅猛地爆发出来。意拳所发之力乃是周身上下,左右,前后均整协调之浑圆力,又称整体力,所谓'整'是相对,'散'而言,散就是松的过度,是上下、左右,前后失去对称和争力,表现为发力迟钝,局部僵紧,周身不协调,而'整'是发力时调动周身内外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均整协调,瞬间极速的猛然一紧,愈紧周身就愈整,劲力也就越饱满浑厚,一紧之后应立即放松,以利再发,松(而不解 )是蓄力,紧(而不僵)是发力,松紧互换组成了整个发力过程,其频率越快,发力质量也就越好,有道是'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互为根。'发力过程虽是瞬间,却包含了形体运动的多种力量,如整体弹力,肢体旋转之螺旋力,肢体屈折之三角力,骨骼支撑之杠杆力及外形间架构成的斜面等等,以上充分说明了发力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各项基本功的综合体现,没有经过基本功训练而练习发力无疑是本未倒置。但是有些朋友虽经过了基本功练习可仍然不会或发不好力,主要表现为:
2、发力前全身紧张肌肉凝滞,动作不协调,下肢拧转蹬力没有充分利用,上下肢脱节。3、发力时虽然均整协调但是作用力时间太长,没有加速度,形成推力而不是骤然之爆发力,故毫无威力可言。总之主要原因还是基本功不扎实和对发力技术要点认识不深刻,所以发力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1、发力时精神要专注而集中,意念才会要放远放大,要有'大气包寰宇,挥浪倦塑风'之概,要追求意念之真实性,诱导周身精神高度激发状态。4、发力瞬间要注意后脚掌下踩前蹬,充分利用蹬地的反作用力去催动整体。5、身体发力部位在接触被发之目标时,设想如碰在烧红的热铁上,要求一触即发,一发即止,保证发与收的速度,根据力学原理:在作用力距离不变的情况下,作用与作用力时间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说作用力时间增加一倍,作用力反而要减少二倍,故速度就是力量,发力时一定要迅猛极速,但又不失均整,连续。6、发力时要结合试声,运用声波的振荡,弥补发力之细微不足。意拳发力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打,指在最近的距离和极短的时间里迅疾而集中的把全部力量发放到对方身体某一部分,接触的面积越小,其特点是透力越强大,催动对方重心力小,表现为对方位移情况不明显,但承受的打击力很大;二是发,指在打击过程中,接触对方肢体时加大了动作的幅度,延长了工作距离和时间,增大了与对方身体接触的面积,其特点是催动对方重心力大,而伤害力小,表现为对方肢体位移情况明显增大,而承受的打击力却相对减少。初习发力可先从定步发力开始,包括定步向前向后下及左右的发力,熟练后可结合步法进行不同方向的活步发力,有了相当基础后可进行高级阶段的随相随势发力,即自身发力点不固定,'周身无处不弹簧',碰哪儿哪儿都能发力,所发之力能快能慢,经过的路线能长能短,动作能大能小,体位能正能斜,即在不同情况下都能发出整体力,并结合'遇敌犹如火烧身'之精神状态,全力以赴。但这还不能说完全掌握了意拳发力技术,最关键之处是要通过推手、散手等实战检验,不断的在实践中总结、提高自己的发力技术。
文/ 姚承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