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御用文人,遇到一个和尚,对诗输得彻彻底底
武则天时期,有一个叫做宋之问的诗人非常受女皇帝的重视。他主要是奉命写一些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多次得到武则天的嘉奖,一度“志事仅得,形骸两忘” 。然而,他想在仕途有所精进,却始终被看作文学侍从而已,并没有得到多少提拔重用。
武则天下台后,他被贬出长安,担任越州刺史,在赴任时,他路过杭州灵隐寺游览,夜晚就住宿在寺中。当晚,他无心睡眠便沿着寺庙走动,被山石和树影形成的夜景所吸引,当下吟出一句诗:岭边树色含风冷。
这句诗的意境很美,但他挖空心思也想不出下一句了,正在皱着眉头来回走动。正好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僧人在大殿打坐,看到宋之问反反复复已经走了几趟,便高声说道:郎君莫要心急,这风景都是自然的,你既然想到了前半句,这后半句可以静下心来向风景讨教。
宋之问见老和尚口气不小,还有打趣的医死,有点生气地问道:老和尚您也会作诗吗?
老僧人微微一笑,答道:作诗我并不是太擅长,但郎君您问起来了,我就帮您把下一句说了吧——石山泉声带雨秋。说完,老僧指一指院中的清泉。
宋之问大惊失色,知道遇到了高人,老老实实行礼道:老师父原来才是诗人,失敬失敬。只不过我白天来到灵隐寺,想把灵隐寺的美景写成一首诗,可是只吟了前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就写不下去了。老师父可否提点一二。
老僧人看到他真心求学,点了点头: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大为叹服,这两句无论是在用词还是意境上都远远高于他的。他不敢怠慢,连忙真心实意地说道:您比我说得好多了,不如由您来补全这首诗如何。
这个老僧人也不含糊,张口就将这首《灵隐寺》吟诵了出来: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们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落花更发,冰轻叶未凋。风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君度石桥。
宋之问感觉很不错,就忙问僧人的姓名,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答案。第二天再去拜访老僧人的时候,已经人去楼空。然而有人偷偷告诉他,这是骆宾王。
本来并不服气的宋之问才恍然大悟,以他的水平,当然比不过骆宾王了。骆宾王七岁就能吟诗,《咏鹅》就是此人所做。不光如此,他还是“初唐四杰”之一,在当年徐敬业反抗武则天时,他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名扬天下,甚至让武则天都为之侧目。
以他的名望和地位,当然不是宋之问所能及的。当徐敬业的叛乱失败后,据说徐敬业躲入了衡山寺而骆宾王则躲入了灵隐寺,这样才有与宋之问的偶遇。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实在无法证明,只是在《本事诗》、《唐诗纪事》等资料中有所记载。然而这首诗的归属却有了争议,有的诗集将它划到宋之问名下,有的将它划到骆宾王名下。也有说法是其余的还是宋之问所写,骆宾王就说了那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然而这首《灵隐寺》放在璀璨的唐诗之中算不得什么,而唯有骆宾王所说那句,才是以工整的对仗和壮观的景色成为千古流芳的佳句。
更离奇和诡异的是,不光这首诗,还有一首《陪润州薛司功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居然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作者到底是骆宾王还是宋之问,实在有点闹不清楚。明朝人邢昉在《唐风定》中只好模棱两可地评论道:
宏丽巍峨,初唐之杰,不必辨为骆、为宋。